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交通强国专项试点经验做法(第三期)

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交通强国专项试点经验做法(第三期)

2024年11月13日,交通运输部在安徽芜湖召开了全国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现场推进会,发布了首批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交通强国专项试点任务。如今各试点任务成效如何?本公众号开设《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交通强国专项试点经验做法》专栏,总结推广各地创新做法和典型经验。本期发布江苏、浙江、河南、广东“构建交通物流通道,加强数字信息应用,推进降本提质增效”方面的阶段进展情况和典型经验做法,敬请关注。

01

基于AI的数字物流与供应链集成平台

助力降本提质增效

由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牵头、联合中储智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基于AI的数字物流与供应链集成平台”专项试点任务,充分集成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运输资源高效配置,持续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主要做法

(一)创新升级数字物流平台,持续助力行业降本增效。平台通过两大核心举措服务能力:一是构建覆盖全品类、全链条的物流服务生态。立足大宗商品供应链核心优势,通过精细化市场深耕与资源整合,不断优化物流业务结构,现已整合公路货车运力超305万辆、船舶超3.2万艘,网络覆盖6万条公路运输线路及4400余条水运线路,服务以生产制造、商贸企业为主的货主企业超5万家,业务覆盖煤炭、钢铁、矿石、化工、有色金属、粮食、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二是推动“人工智能+物流”的深度融合应用。通过科技研发与场景落地双轮驱动,构建贯通物流全链条的AI智能体系,实现车货匹配、多式联运、路径规划以及智能客服等场景的应用。运用智能配对算法模型将货源精准推荐给返程线路、时间、车型等最契合的司机/船东,实现货源与运力的高效匹配与线上交易,为货主降低综合成本,提升物流效率,为司机/船东缩短找货链条,增加运费收入。AI智能配对将物流决策升级为“AI赋能的智能决策生态”,使智能匹配成交率提升10%、覆盖率提升至95%、匹配时间缩短30%;AI智能客服则涵盖智能外呼(日均外呼量10000+通)、在线客服(自动化解决率超70%)、方言与小语种识别以及AI质检(效率提升53%)等业务场景,大幅提升了业务效率与客户体验,有力驱动了物流行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二)不断革新智慧多式联运系统,加速构建多式联运服务体系。中储智运智慧多式联运系统依托AI智慧组网路由能力,提供“时效优先”“价格优先”等多维度智慧多式联运方案,实现物流方案的“一键生成”,助力客户平均降低运输成本约5%,提升运输时效10%。系统核心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拓展全场景业务支持。不断完善中储智运多式联运系统功能,全面支持铁水航全业务场景的内贸与国际班列货运业务。通过优化货物装载交接、安全管理、支付结算等规则,全面实现内贸公铁水联运和国际班列业务全流程线上运作,充分发挥综合运输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二是构建多式联运供应商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搭建供应商管理系统,汇聚千余家涵盖公路、水路、铁路等多元运输方式的供应商资源,并整合关务、场站、港口码头等运输节点的专业服务能力,实现多式联运供应商从准入、合作到评估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三是实现多式联运业务全程可视化管控。集成北斗定位及物联网技术,提供精准定位、电子围栏、轨迹跟踪、场站门禁、视频监控、异常预警等多元化功能,确保公铁水全程轨迹实时监控和多式联运各节点状态可视化。

公铁水联运轨迹图

(三)升级打造数字供应链平台,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储智运持续升级数字供应链平台,以“平台+数字化产品”为核心模式,为企业提供商贸交易、运输配送、仓储服务、供应链金融等于一体的一站式、定制化解决方案,实现物流与供应链的闭环管理与高效协同,有力驱动产业数智化转型和行业高质量发展。平台核心能力的创新体现在:一是不断完善全场景数字化产品矩阵。聚焦物流及数字供应链各类核心场景,集成前沿技术,自主研发涵盖运输管理系统TMS、商贸管理系统CMS、仓储管理系统WMS、园区管理系统YMS等一系列赋能物流及供应链各场景的数字化产品矩阵,为数千家客户企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助力客户数字化转型及降本增效。二是创新研发“链魔方”风控决策引擎。基于物流管控能力及数据增信能力,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业务数据”向可信的“数字存证”升级,实现多方“链上共识”。此举为银行供应链融资授信提供可靠依据,并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基于数字信用的产品服务,有效破解“银行风控难、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行业痛点。三是释放数据要素乘数价值。一方面,通过数字化产品与客户系统互联互通,汇聚采购、生产、销售、运输、仓储、金融等全链路数据,运用各类场景化、智能化分析模型,促进精准供需匹配与资源优化,赋能客户科学决策。另一方面,基于平台积累的海量真实一手业务数据,构建物流大数据产品“物流指数网”,全方位洞察行业发展趋势,为企业智能预测与敏捷运营提供支撑,同时为政府掌握物流运行水平、研判经济运行、制定物流降本增效政策提供关键数据依据。

物流指数网

02

浙江加快海河联运发展

助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浙江省依托“航运浙江”建设,充分发挥海河一体优势,大力发展海河联运,助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2025年1—8月,完成江海河联运33397.4万吨,同比增长6.8%。

主要做法

(一)强化顶层设计。一是建立工作机制体系。由省交通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航运浙江”建设,建立4项工作机制,成立海河联运攻坚小组,大力推进海河联运建设。二是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出台高水平建设“航运浙江”实施意见、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延续集装箱海河联运支持政策。三是积极开展创新试点。杭州下沙港区创新“绿色能源+多式联运+数字化绿色运输”模式,单箱运输成本降低20—23%。应用“浙闸通”,三堡船闸平均待闸时间从2023年的19小时下降至目前的6小时,用户满意度由86%提升到99.5%。钱塘江中上游4座船闸单航次时长从26小时下降至10小时。

杭州下沙港区“绿色能源+多式联运+数字化绿色运输”模式

(二)打通堵点卡点。一是畅通浙北海河联运通道。加快浙北集装箱主通道建设,全面拆除碍航桥梁,已实现三层集装箱船舶通达嘉兴港的条件。二是提升浙东海河联运能力。建成新坝二线船闸,并开展杭甬运河宁波段通行能力提升论证,持续提升联运能力。三是打通浙南海河联运堵点。重点推动瓯江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同步加快推进瓯江口A级航区划分调整,全力疏通关键堵点。

(三)优化航运组织。一是完善海河联运服务网络。新增下沙—太仓—重庆、乍浦—淮安、兰溪—太仓等内河集装箱航线4条,腹地联通范围翻番。湖州港启动“CAA长兴”模式,实现船务、关务、港务一体化,通关效率提升40%以上。二是整合内河航运资源。省海港集团统筹内河航运资源,挂牌成立浙江海港内河航运公司,推动“散改集”、内贸区间货物运输,预计帮助企业节省物流成本约1587万元。三是创新海河联运服务模式。推行“浙江e港通”便利化模式,累计覆盖3个内河港区,货物进出口时间、费用支出下降10%以上。常态化运行温丽海河联运航线,推广实行“同港同价”政策,温丽两港中转“零运费”,当地企业到七里港码头集运成本节约50%。

浙江e港通长兴站,实现船务、关务、港务“三务一体化”

03

通江达海 构建中部多式联运物流通道

河南联合山西、内蒙古、浙江、安徽、湖北、陕西六省(区),持续深化合作,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协调联动、省际通道互联互通、联运组织创新优化、临港产业互融发展,为打造中部多式联运物流通道,实现中西部地区通江达海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主要做法

(一)加强跨省联动,共建多方联动合作机制。会同联合申报省份持续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多层级跨区域的合作机制基本建立。一是河南与安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加快省际航道建设;与湖北、湖南建立汉湘桂水运大通道项目联合推进机制,争取同步规划、统筹实施。二是协同建立豫皖苏三省政协协商联动机制,聚焦制约水运建设和发展的省际间堵点卡点,推动区域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

(二)畅通省际通道,共建内河水运联通体系。联动上下游省份加快推进跨省水运基础设施联通,推动畅通沙颍河、淮河、唐白河等中部航道。一是加速推进沙颍河周口段,淮河固始段、息县段,唐河省界至马店段等在建项目,推进实施汉江兴隆枢纽、杭甬运河新坝等关键瓶颈打通工程,力争年底前建成淮河固始段、唐河省界至马店段。二是强化省际通道内港口枢纽建设,全面开工建设周口港中心港区一期,确保年底前建成投用;加快推进周口港中心港区二期工程,范营作业区、漯河港、淮滨港扩容提质工程等前期工作。三是系统推动疏港铁路建设,开工建设周口港中心港区铁路专用线,加速推进信阳港淮滨港区铁路专用线,推进襄阳港小河港区铁路专用线前期工作,构建对外高效便捷的港口集疏运体系。

周口港中心港区范营作业区繁忙景象

(三)创新联运组织,共提通道物流组织水平。一是围绕煤炭、矿建、汽车、食品加工、化工等重点领域,重点培育铁水联运精品线路,做优“北粮南运”“外矿西输”等特色品牌。目前,“中欧班列-内河港口”铁水联运线路已实现常态化发运,“外矿西输”海河联运物流通道已打通。二是以河南交投集团、中豫港务集团、浙江海港集团、湖北港口集团等为主体,在航道建设协同、港口运营管理等领域深化务实合作,提升港航企业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多式联运专业化服务水平,开通郑州至宁波舟山港集装箱铁海精品快线、周口港至宁波舟山港等港口航线,构建西接晋陕蒙,北通京津冀,连接长三角等区域的通江达海物流网络。

信阳港淮滨中心港区正在进行集装箱装卸作业

(四)强化流域联动,共推枢纽产业互融发展。一是依托省际通道沿线重要港口,积极发展临港产业,周口千万吨钢铁基地、益海嘉里现代食品产业园等一批临港偏好型项目已建成投产,周口临港开发区、马鞍山郑蒲港区、淮南寿县江淮运河新桥作业区等一批临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二是强化周口、郑州、马鞍山、合肥等通道沿线关联港口互联互通,通过构建立体化集疏运体系,完善多式联运通道网络,初步形成以中部多式联运物流通道为轴线的“北粮南运、西煤东输、南糖北进、外矿西输”等产业协作通道。

04

广东省拓展沿海主要港口内陆出海物流

通道 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广东省着力提升沿海主要港口内陆出海物流通道能级,加快建设“内外畅联、港铁一体、交产融合”的集装箱海铁联运体系,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2025年1—6月,累计完成集装箱海铁联运量31.6万TEU,同比增长23.5%。

主要做法

(一)强化工作协同联动,多位一体推进实施。一是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由省交通运输厅主要领导负责成立省级交通强国建设办公室,统筹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建立省、市、企业三级联动的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交通强国专项试点工作联系机制,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二是强化政策制度保障。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广东省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将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交通强国试点列为重点建设项目统筹推进。三是推动建立长效推进机制。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邮政管理局、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广州铁路监管局、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制定《广东省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实施方案》,系统谋划海铁联运高质量发展。

(二)拓展联运班列规模,打造辐射内地、联通海外的海铁联运通道。一是港铁联动健全内陆港体系。广州港集团和广铁集团共同选取货源充足、站场条件较好的站场建设内陆港,拓展铁水联运腹地辐射范围,内陆港累计数量增至37个,覆盖云、贵、川、湘、赣、鄂等地区。二是打造精品联运班列品牌。依托内陆港大力拓展西南和中南地区货源,广州港常态化开行“广州港—株洲”等10条铁水联运班列和典型线路。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湛江港—海南自贸港”海铁联运班列有效提升了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之间的贸易通道效率。三是推进中欧班列与海铁联运班列联动发展。依托中欧班列发班站点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和海铁联运线路主要节点南沙铁路南站、南沙港区,开行“广州增城西—南沙港南站—海外国家”的联运班列,全程采取集装箱“点对点”运输,减少二次开箱作业,物流成本较传统模式减少20%。

广州增城西-南沙港南站-海外国家联运班列

(三)推动港铁一体运营,提升海铁联运组织效率。一是推动铁路货站与港区一体化运营。广铁集团已将南沙港站、南沙港南站货运业务统一委托广州港运营管理,一体化编制海铁联运生产计划,有效实现南沙港站、南沙港南站整体作业效率显著提升。二是推动海铁联运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广铁集团和广州港集团推动广州港多式联运系统、南沙港南站TOS系统(码头操作系统)与广铁云平台系统对接,有效实现港口与铁路生产调度一体化、无纸化、系统化,推动海铁联运运输单证和数据标准统一、业务高效协同,实现“一个客户、一次对接、一站下单、集成办理”。三是推动大湾区多式联运物流公共信息枢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据交换平台已完成订舱、办单、提柜等8项核心业务数据的标准化采集设计,有序推进整合联运全流程数据信息资源;粤港澳大湾区多式联运平台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全面整合海运出口EIR办单、网络货运、无纸化、关税票融等多项功能,助力提升海铁联运进出口货物流通时效。

广铁集团多式联运一体化平台

(四)促进交产融合发展,赋能产业物流提质增效。一是深化“路、港、企”合作。广铁集团、广州港集团与奥马冰箱共同签订《海铁联运框架协议》,推进海铁联运平台与奥马冰箱公司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数据对接,深度融入制造企业供应链物流,为产品出口提供快速便捷的海铁联运物流通道。今年以来,产品铁水联运运量同比增长27%。二是加快培育枢纽经济。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配套国际智慧公路港、高标准仓库集聚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公铁联运综合作业区等多种功能区,逐步建立完善的供应链服务体系,开行中欧、中亚、中老、中越方向班列,通达17个国家34个城市。

责编丨梁晨静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