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神东乌兰木伦煤矿掘锚三队的工作面,灯光有些昏暗,走在前面的掘锚三队党支部书记、队长张宁边走边检视着工作面的每一处细节:皮带机带面正不正、机架有没有磨损、托辊转动是否灵活、风筒有没有漏风、顶板有没有离层……对他而言,工作面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直接牵系着安全与质量,不能有一丝马虎。
今年7月
张宁被评为
国家能源集团优秀共产党员
这份荣誉
正是对他
扎根煤海、坚守初心的
最 好 注 解
01
新队起步:党支部书记的“家长心”
张宁所在的掘锚三队
是今年5月份
刚组建的一支新的队伍
队里有51个人
干过掘锚的不到50%
有一半人是第一次接触掘锚系统
张宁回忆起队伍组建初期
语气里仍带着焦虑
张宁坦言
自己也是“掘锚新人”
虽然矿里已经进行了系统性培训
但他心里总绷着一根弦
作为党支部书记,没有退缩的余地
得带头“先啃硬骨头”
张宁把这句话刻在了心里
落在了行动上
那段时间
他成了矿里
其他两支掘锚队的“常客”
每天忙完队里的事
他就去“取经”
就连其他区队班前会的录音
他也要细细听过
特别是安排工作的环节
他一边听一边琢磨着
怎么把任务安排得更合理
怎么强调安全才能更入心
……
“安全关”是第一关
第一个月
队里员工屡屡出现不安全行为
有的图省事而不按规程操作
有的压根不知道
自己的哪个行为是违规的
“那就一字一句学标准”
张宁定了规矩
每天的班后会
他就带着大家逐字学习安全规程
第二天进行抽查
并且请来设备维修中心
及设备厂家相关人员
教大家辨识设备操作中的安全隐患
在实际工作中再一遍遍纠正
就这样“学一天、考一天、用一天”,一个月后,队里的不规范操作明显减少了,他知道,安全没有捷径可走,只有用实打实的行动,把“安全”二字刻进每一个作业环节,让纸上的规程,变成大家手上的肌肉记忆,才能让这支队伍在起步阶段就扎稳安全的根。
02
生产攻坚:从“16米保底”到“36米突破”
队伍组建初期
每天保底的16米掘进任务
都得拼尽全力才能勉强完成
不仅进度慢
工程质量上的“小插曲”
也从没断过
“刚开始支护效率很低
失效锚杆很多
能从顶板上经常看到
失效锚杆和补打锚杆组在一起”
这是最让张宁揪心的
因为支护效率直接影响着掘进效率
面对这一情况
张宁没有过多苛责
他知道
很多员工是第一次接触支护作业
他想到了一个更务实的方法
让有经验的工人与新工人结对作业
老工人现场示范
打锚杆的角度和力度要领
让新工人在学中干、干中学
不知不觉中
掘锚三队的顶板上
那些“双锚杆”
逐渐被横竖成型的锚杆阵列取代
而队里第一次遇到
真正的考验
是安装胶带机
由于22204-1回顺掘进面
沿着井田边界推进
地质条件较为复杂
断层和冲刷较多
掘进的过程中经常要拐弯绕过岩石
而每拐一次弯
都需要重新安装一部胶带机
第一次安装胶带机前
张宁又去经验丰富的区队“取经”
回到队里
他立即召集
队里骨干成员分享要点
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了方案
“按咱们现在的熟练度,一个班肯定装不完。就算是那些成熟的掘锚队,装胶带机也得一个早班加半个中班。”一名队员的话语里带着顾虑。
“咱们换个思路,先把最难的胶带机保护装置调试好,准备工作做扎实,等皮带架稳好后直接对接安装保护装置。”在张宁和几名党员骨干的带动下,全班迅速行动起来。
大家提前铺好线路
接保护装置、调试保护系统
前期工作已准备就绪
7月18日早上九点多开始安装
下午四点
胶带机已经运转起来
这次安装胶带机的经历
为全队积累了宝贵经验
也让大家变得自信起来
经过近三个月的磨合和历练
掘锚三队已逐渐
步入蓄势加速的阶段
张宁在班前会上动员
“咱们的掘进基本功已经练了3个月了
是时候突破自己了”
8月16日
工作面里忙碌却秩序井然
当夜班结束后
掘进进尺计数为“36米”
大家忍不住欢呼
这是掘锚三队
成立以来的最好成绩
这支年轻的队伍
终于在煤海深处
掘出了属于自己的亮眼成绩
也为煤炭保供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03
红色坐标:巷道深处的“向心力”
掘锚三队共有51人
其中有4名党员
党员数量虽然不多
但党支部书记、队长张宁
却让这“红色力量”发挥了关键作用
而他如同巷道里的“红色坐标”
始终为这支队伍指引着方向
得让大家清楚
干什么、怎么干、要达到什么目的
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在他看来
党员就是要用实际行动“立样子”
——不违章、不违规
让工友们一眼就能看明白
“该往哪走、该怎么干”
在这样的理念下
掘锚三队党支部
成为了队伍攻坚克难的坚强核心
党支部牵头制定质量标准
组织技能培训、开展安全督查
让“起步就要有严要求”的理念深入人心
遇到技术难题时,党员率先钻研
生产攻坚时,党员冲锋在前
充分发挥“一个党员一面旗”的示范效应
让整个队伍始终保持昂扬斗志
同时,通过党支部活动统一思想
把生产任务目标
拆成每个班组“每天多掘1米”
每个人“规范操作零失误”的分任务
并利用班前班后会解难题
员工有困惑当场答
设备有故障一起议
时间久了
队里的向心力越来越强
眼下
张宁又带着党员和技术骨干
琢磨起了技术创新
井下搬运锚杆、配件
还需靠人背肩扛
费力费时且影响效率
8月,他牵头申请的
“材料搬运小车”项目已完成立项
队里技术骨干和党员组成攻关小组
先后开了几次项目讨论会
“用胶轮还是履带、液驱动还是电驱动”
这些问题
成了当前党支部活动的重要议题
从队伍刚组建时的“蹒跚学步”,到如今的“稳步快跑”,掘锚三队的成长轨迹,就像顶板上那一排排整齐的锚杆——慢慢地,每一步都踏实,每一寸都稳固,而张宁就像巷道深处永不褪色的“红色坐标”,指引着这支队伍在安全生产的道路上,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不断迈进。
来源图说神东(ID:tushuoshendong)
作者| 神东全媒体记者 史云爱
通讯员| 神东乌兰木伦煤矿 薛舒宁
编辑| 喵小图
校对小图
更多资讯
祝福有我丨“中国红”遇上“实干蓝”,神东矿区国庆氛围拉满……
记得点「推荐」和「赞」呦↓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