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曾经5个多小时,如今最快不到80分钟!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全线通车!

曾经5个多小时,如今最快不到80分钟!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全线通车!

金秋时节,红白蓝三色相间的列车,如一道明快的彩练,快速掠过塞尔维亚北部的广袤原野。这条承载着中塞两国人民深厚友谊与共同期盼的钢铁动脉——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正式迎来全线通车的历史性时刻

多瑙河的粼粼波光,映照着现代化列车的矫健身姿。曾经需要颠簸5个多小时的漫长旅程,如今被压缩至最快不到80分钟的惬意穿行。这条铁路不仅极大缩短了空间距离,更连接起历史与未来、梦想与现实,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欧洲腹地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

跨越标准壁垒:中国高铁拿下“欧洲通行证”

2024年11月15日,欧盟认证机构里卡多(荷兰)向匈塞铁路诺苏段颁发了项目各子系统TSI最终认证证书,标志着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全线符合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要求。这是自主研发的中国铁路技术装备与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的再一次成功对接,也是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全线开通前的最后一次“大考”。

匈塞铁路北起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南至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旗舰项目,也是采用中国铁路自主研制技术装备并通过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TSI)认证的首个项目。其中,塞尔维亚境内全线由中国铁路国际有限公司与中国交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组成的联营体承建。

“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经过层层选拔,终于站上了最高领奖台。”中国铁路国际有限公司塞尔维亚项目部副总工程师段伟,望着一张张认证证书,眼眶微微湿润。在匈塞铁路建设一线奋战9年,他亲眼见证一件件中国铁路装备通过欧盟TSI认证,并逐步运用到匈塞铁路各关键部位。对他和无数中国铁路建设者而言,这是一段充满挑战与荣光的征程。

作为中国高铁进入欧洲的“第一单”,匈塞铁路必须满足欧盟TSI这一复杂严密的技术法规体系,通过第三方独立安全评估和塞尔维亚国家技术验收委员会的验收。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可鉴,中国铁路人面临的是一条全新的探索之路。

“那段时间,办公室的灯几乎从未在凌晨前熄灭过。”段伟回忆。中方团队发扬敢打硬拼、团结协作的开路先锋精神,将每一项标准拆成一个个“小目标”:ETCS-L2列控系统要应对2000多项符合性认证,他们就逐条核对、反复调试;全电子联锁系统要适配欧洲既有线路,他们就蹲在现场比对数据到深夜;就连高铁桥梁的整孔简支箱梁,都要根据当地地质重新优化设计。

最终,一张张通往欧盟TSI的认证证书纷至沓来,中国自主研发的列控、调度、钢轨、道岔等技术装备,稳稳“嵌入”欧洲铁路网,实现中国铁路技术和装备在欧洲的“落地生根”。

在诺维萨德站工作了40年的老站长希莫维奇,特意把一小段中国钢轨摆在办公桌最显眼的地方:“塞尔维亚上一次铁路大规模升级,还是我年轻时的事,没想到,在我快退休的年龄,看到中国老朋友帮我们实现高铁梦。”2024年10月,诺苏段联调联试期间,即将65岁的希莫维奇常常深夜跟随试运行车辆奔波,“我把匈塞铁路铺设的中国钢轨放在这里,这是我们中塞钢铁友谊最好的见证。”

德国铁路公司负责人马丁·科欣克,作为欧盟第三方检测专家,跑遍了欧洲新建铁路线。在每次检测完匈塞铁路后,他都会由衷地竖起大拇指:“这是我们检测过最好的新建线路之一,线路标准非常高,几乎接近完美。”

2022年3月19日,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贝诺段开通运营,截至目前已安全运营超过三年。拥有“中国血统”的接触网、牵引变电、通信信号、钢轨、道岔等技术和装备,经受住了复杂运行环境的考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铁路技术的强大适应性与可靠性,为中国铁路技术装备继续拓展欧洲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激活北塞沃土:钢轨铺就幸福路

清晨,家在诺维萨德的实习生德叶科维奇,熟练地骑着自行车驶过街区。8分钟后,他抵达车站,登上开往贝尔格莱德的列车。车厢内宽敞明亮、座椅舒适,他时而望向窗外飞逝的风景,时而低头在笔记本电脑上处理文件。半小时左右,列车抵达贝尔格莱德,再骑行5分钟,这个年轻人便准时出现在公司门口。“方便又省时!”德叶科维奇称这样快捷的通勤为幸福的“双城生活”。

匈塞铁路贝诺段的开通,让塞尔维亚成为率先迈入“高铁时代”的中东欧国家。这段长约80公里的线路,三年多来日均开行旅客列车62列,单日最高发送旅客达15059人次,累计运送旅客超1260万人次。在总人口约680万塞尔维亚,这相当于几乎每个人都坐过两遍这趟高铁。

“在匈塞铁路贝诺段开通之前,铁路行程漫长,车站、车厢环境也一般,有时还不得不选择长途大巴。”家住诺维萨德、工作在贝尔格莱德的工程师布兰卡回忆。如今,她每天乘坐匈塞铁路列车上下班,通勤时间从原来的90分钟以上压缩至30分钟左右,每天陪伴家人的时间更多了。

数据显示,每年平均有340多万人次旅客选择这条铁路出行。“中国为我们建设的这条高速铁路,不仅拉近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而且带动了沿线经济发展,激活了塞尔维亚的‘旅游密码’。”布兰卡说道。

去年以来,随着中塞自贸协定正式生效实施、直飞航班增多,越来越多中国游客把塞尔维亚当作欧洲旅行的第一站——坐着中国人修的高铁,一天之内就能逛遍贝尔格莱德的卡莱梅格丹城堡、诺维萨德的彼得罗瓦拉丁要塞,多瑙河的蓝色风光在车窗里流转,古老建筑与现代列车同框,成了塞尔维亚最火的“打卡画面”。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贝尔格莱德到诺维萨德的高铁票常常“秒空”,诺维萨德的餐厅、民宿生意火爆,当地老板都说,高铁带来的不仅是游客,更是好日子!

2025年9月12日,匈塞铁路诺苏段项目获得塞尔维亚建设、交通和基础设施部颁发的全部运营使用许可证。诺苏段开通后,塞尔维亚北部主要城市将被串联起来,旅客可从首都贝尔格莱德乘坐高铁,直达美丽的边境城市苏博蒂察,沿线城市的民众出行、地区交流都将按下“加速键”。

“对塞尔维亚人民和整个国家来说,这是巨大的变化,对当地居民意义重大。”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多次高度评价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称其开启了塞尔维亚人民的高铁时代,为塞尔维亚人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坚守异国他乡:平凡英雄铸就友谊丰碑

在诺维萨德城郊的荒地上,一排排彩钢板房组成了中国铁路建设者的“大本营”。这里没有城市的热闹,却有永远亮着的办公室灯光。对这些来自中国的建设者们而言,工作和生活早已融在一起,像在部队里一样,紧凑却充满力量。

齐丰然是匈塞铁路塞尔维亚联营体项目部负责人,刚过40岁生日的他,已是两鬓斑白。2024年项目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他白天奔波于施工现场,协调塞方铁路公司和政府机构,晚上查阅资料、准备会议材料。近在咫尺的宿舍,有时忙到凌晨都回不去。“深夜开跨国视频会是常事,有时说着说着天就亮了。”齐丰然揉了揉眼睛,语气里没有抱怨,只有踏实。

选择海外,就意味着奉献。这是我们铁路建设者的担当和责任。”联营体项目部工程部部长张小华道出了心声。坚守海外8年,他把人生最珍贵的青春年华留在了塞尔维亚。2024年7月,张小华回国办了婚礼,可刚陪新婚妻子一个多月,又拎着行李箱返回了工地:“项目正是吃劲的时候,离不开人。”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最前沿,在匈塞铁路各个施工工点,敬业奉献是中国铁路国际有限公司众多海外建设者共同的人生底色。

项目部副总工程师段伟从2017年来到塞尔维亚起,一守就是9年。3000多个日日夜夜,他把对亲人的思念深埋心底。凭借执着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豁达的性格,段伟赢得了塞籍同事的高度认可。“我们的一言一行,既代表中国铁路形象,也代表国家利益。我们不能给中国铁路丢脸,更不能给国家抹黑。”这句话,他常挂在嘴边,也成了所有海外建设者的信条。

“80后”副总工程师杨冠岭,是项目上出了名的“硬骨头专业户”。9年来,他处理了8万多封信函,写满了40多本施工笔记。苏博蒂察站改造是块“硬骨头”——这里是塞尔维亚最大的口岸站,还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求“修旧如旧”。从2023年起,杨冠岭就一头扎在工地上,一点点比对历史图纸,一遍遍调整施工方案。

2024年10月3日,武契奇总统视察时,紧紧握住他的手,对站改成果表示高度赞赏和感谢:“太漂亮了!没有中国朋友,我们不可能有这样的速度!”可杨冠岭心里藏着愧疚:孩子重病手术,他没陪在身边;妻子生二胎,他只回国待了一个多月就匆匆返回。每次和家人视频完,他都会红着眼圈坐回办公桌前,把思念变成继续工作的力量。

设计部部长宋伟的办公室里,图纸堆得像小山。“仅诺苏段就有1120册图纸,每册平均要修改好几次,最多的改了13次。”他翻着登记函件的本子,上面记着3419封来往邮件,“这里的审核流程特别严,我们宁愿多跑几趟,也要保证每一张图纸都精准

如今项目开通,他和团队又开始了全线总结性勘测。走在熟悉的匈塞铁路现场,宋伟感慨万千:“这是我们中国铁路走出去、走向欧洲的最佳‘作品’,我们要为这段非凡历程留下完整的工程档案。”

在塞尔维亚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朋友是时间的果实。”塞籍总工程师米兰和这些来自中国铁路国际有限公司的建设者们共事多年,她动情地说:“中国工程师的敬业精神最令我钦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么多年的共事,我们已是真正的朋友!”

9年时间,从贝尔格莱德到诺维萨德,再到苏博蒂察,中塞建设者用汗水浇灌出一条钢铁之路。当红白蓝三色的列车再次驶过宽阔平静的多瑙河时,它载着的不仅是往来的旅客,更是两国人民的友谊与希望——这条“一带一路”上的钢铁长龙,正带着中塞情谊,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文字:周琼 孙敢勋 李刚钰 任卫云

图片:任卫云

编辑:赵熳

审校:李孝佺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