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清晨八点,凛冽的秋风掠过鄂尔多斯高原,处于高原腹地的国能准能黑岱沟露天煤矿,层叠的平盘如同大地的年轮。
此时,在运输队运煤二班传达室里,人头攒动,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瞬间压过所有的嘈杂。
“兄弟们,咱们开始班前会!”
房军组织召开班前会
58岁的班组长房军目光如炬扫过每一位班组成员,观察他们的岗前状态,随后为大家布置任务、强调安全——这位33年工龄的“老煤矿”,响应祖国开发建设号召,作为第一批矿用卡车司机,怀揣能源报国的豪情,来到准格尔加入露天煤矿建设大军,开始了矿山生涯。
班前会结束后,房军驱车来到上煤卡车停放场。巨大的矿用自卸卡车如同钢铁巨兽一字排开,他仔细巡查每台车的点检情况,不时停下脚步,与司机交流几句。
在406号矿用卡车前,他对铲组长陆开明说道:“秋季早晚温差大,牵引销子、防火设施,这些关键部位得多留心眼,一遍检查不行就两遍,咱可不能给安全隐患留一丁点空子!”
“放心吧,老班长,都查过了!”陆开明笑着回应。
房军巡检车辆
房军的叮嘱细致入微,这是30多年在保供一线摸爬滚打积累下的安全生产经验,更是沉甸甸的责任。1995年,黑岱沟露天煤矿出煤,年轻的房军驾驶着载重108吨的矿用自卸卡车,运出了矿区第一车乌金。那一刻的荣光,他至今铭记于心。
“能源保供是我们的硬任务,一刻也不能停歇。”房军在去往下一个检查点的路上说道,“节假日期间,社会用煤需求大,我们往往比平时更忙,按照公司‘以日保月,以月保年’的部署组织生产,确保任务完成。”
检查好矿用卡车,房军再次驾驶指挥车,绕行矿区道路进行路面质量巡查,路况维护是保障安全与效率的基础。当他行驶到1045平盘——上煤车辆和剥离车辆交叉最严重、交通流最复杂的路段时,敏锐地发现一处路面出现了不小的坑洼和不平整。
“这可不行,重车颠簸容易出事儿,而且影响效率。”他立刻停车,一边在对讲机里协调指挥临近车辆注意避让,一边联系工务队工长王晓峰。
“王工,1045交叉口往西50米,路面有坑,需要紧急处理,麻烦尽快调设备来修一下!”他的指令清晰果断。很快,工程车辆进场开展修缮作业,路面恢复了平整。在房军的日常工作中——发现隐患,立即处理,绝不拖延,是他的工作信条。
下午作业高峰期,对讲机里突然传来一声紧急报告:“房工,401号车在1120上煤坡道出现制动不解除故障,车辆无法移动!”1120坡道是上煤主干道,故障车停在那里会影响安全生产。
“401车,立即在车后150米外设置警示柱!打开所有警示灯!后续所有车辆注意,立即减速,绕行避让!”房军语速极快却毫不慌乱,一道道指令接连发出,同时,他驱车迅速抵达故障现场,确认警示设置已到位、故障车司机也已按要求做好安全防护后,紧急联系维修人员到场检修,直至故障排除,道路完全恢复畅通。整个过程紧张有序,体现了一位老班长临危不乱的专业素养和将安全生产置于首位的责任感。
时间一晃而过,夕阳为巨大的矿坑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当大多数人家开始享受国庆中秋假期的团圆晚餐时,黑岱沟露天煤矿灯火通明,依旧机械轰鸣。房军交接班后,喜欢在矿区的高处站一会儿,望着眼前这片他奉献了全部青春的热土。
在这不息运转的煤海深处,房军与同事们正如庞大体系中的“螺丝钉”,平凡却不可或缺。他们以汗水镌刻足迹,是祖国建设的亲历者、参与者,也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推动者——一代代准能人就这样与祖国共同成长,见证历史、参与建设、创造辉煌。
作者:王国灏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