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包子出炉咯!”9月17日,由和田开往乌鲁木齐方向的5818次列车上,伴随一声长长的吆喝声,车厢里顿时沸腾起来,有人跳起了新疆舞,旅客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一场热闹的列车“巴扎”正在举办。
热气腾腾的烤包子被旅客争先恐后地抢购,趁热咬一口滋滋冒油,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不到20分钟,商户柔则·艾力的80个烤包子就卖完了,这次他共收入400多元。
“桃子先尝后买,不甜不要钱!”农民努尔买买提一边说着,一边热情地请旅客试吃。这些桃子是他上午刚从树上摘下,中午就背上火车售卖了。他说:“自己家地里种的,卖多少就是赚多少,我们和田水果很甜的。”
这趟往返于和田至乌鲁木齐间的5818、5815/5816、5817次列车,全程1706公里,行驶于由和若铁路、格库铁路、南疆铁路共同构成的沙漠环线上,途经于田、民丰、若羌、库尔勒等14个车站。列车上每个月都会举办两次“巴扎”,沿线居住的百姓会将一些农副产品拉到火车上售卖,是一趟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列车。
在7号车厢,有一位胸前佩戴党员徽章、坐姿端正的维吾尔族老党员赛迪·图尔迪,乘坐这趟车前往且末看望女儿。今年74岁的他已经有38年党龄,谈到入党初心,他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那时候我就一个想法,跟着共产党有饭吃。”
“我二十几岁的时候,从和田去乌鲁木齐只能骑毛驴或者走路,一趟要花费三四个月的时间,现在乘坐这趟车去乌鲁木齐旅游或者就医,22个小时就能到。”赛迪·图尔迪说。他认识的很多人,在铁路通车前基本没出过门,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去过北疆地区。铁路通车后,实惠的票价让不少人可以有机会去新疆首府看看。当地百姓对火车有着深厚的感情。
不只旅途时间缩短,这些年,和田老百姓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平房变成了楼房,不少人家里都有了小汽车。这些改变让赛迪·图尔迪十分开心,他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好日子。
来自贵州贵阳的陈新萍和老伴来新疆旅游,他们今年刚好70岁,兴奋地说:“我们和新疆同龄!”列车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行驶,经过于田站后,目及之处沙海无垠。陈心萍对一旁的老伴侃侃而谈:“你仔细看,铁路两边有不少草方格,它们都是固沙用的。”作为典型的沙漠铁路,和若铁路从规划开始,就一直与风沙做斗争。铁路建设时,在沿线共修建草方格近5000万平方米,种植梭梭、红柳、胡杨等植物近1300万株,造林面积达到11.4万亩。
如今,和若铁路沿线构建的“绿色长廊”已成为抵御风沙的天然屏障。“我们来新疆的一项重要行程就是来看沙漠‘锁边’工程,看一看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国家如何织就这条‘绿色围脖’!”陈心萍指着窗外激动地说。
这时,一位不会说汉语的维吾尔族老乡需要补票,列车长马米娜迅速安排工作人员帮助处理。自2014年5月进入铁路工作以来,马米娜值乘前往南疆方向的列车长达8年时间。自2022年6月和若铁路开通运营,乡村振兴列车同步开行,她一直在这趟车上工作。
列车开行3年多的时间,累计运送旅客285.6万人次。
这不仅让南北疆的距离更近了,还为沿线百姓拓宽了增收致富的门路。800多公里的和若铁路,也是一条南疆地区“特色产业走廊”。和田的甜瓜、民丰的大枣、洛浦的地毯、于田的沙漠玫瑰……沿线特色农产品以前要绕行塔克拉玛干沙漠大半圈,经吐鲁番再一路东行,经哈密出疆。如今可搭上和若铁路的乡村振兴列车一路向东,过若羌后抵达库尔勒,经格库铁路进入青海省,再运至其他省份,运输路程缩短1000公里,物流成本降低40%。
阳光洒进车窗,列车向着前方疾驰。亚森江心里升腾起即将前往大城市的兴奋和激动。他是今年刚考上大学的音乐专业学生,在列车上热情地为大家演奏着新疆民族乐器萨塔尔。明亮的音色奏出美妙动听的乐曲,引得掌声连连。
他展示着手机里一张乌鲁木齐站前往广州白云站的车票,约需49个小时,从祖国西北地区抵达东南地区。他说这趟旅程是他第一次出新疆、第二次坐火车,心里满满都是对开启大学新生活的期待。
对他们来说,到大城市去看看、去接触一些新事物是生活最大的盼头,也是他们认真学习的动力。“因为条件有限,目前我只能学习一些民族乐器,到了广州,我想学电子琴。”亚森江说。
回顾新疆70年岁月,发展与变迁有目共睹。铁路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连起了一条环线,辐射带动了一片区域。借着铁路的“东风”,沿线村民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也有了越来越美好的文化追求。曾经的“死亡之海”,如今到处闪烁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动人音符。
素材:《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新疆记者站(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文字:谢琦图片:刘之光 关拥军 摆风亮 李晓坤 时聪颖视频:王乾坤
编辑:谢琦审校:李孝佺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