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襄荆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中铁大桥局助力湖北首条高铁大环线“画圆”

襄荆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中铁大桥局助力湖北首条高铁大环线“画圆”

9月28日

由湖北铁路集团投资建设

中铁大桥局参建的

襄阳至荆门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复兴号动车组

从襄阳东站与荆门西站双向首发

标志着鄂西地区高铁网布局

实现关键升级

去年岁末

荆荆高铁圆了荆门的“高铁梦”

如今

襄荆高铁再续华章

以116公里的钢轨

串联起湖北首条高铁大环线

项目简介

襄荆高铁位于鄂西北地区,线路北起湖北省襄阳市,途经宜城市,南至荆门市,正线全长约116.23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桥隧占比高达84.7%。全线共设3座客运站,其中襄阳东站、荆门西站为既有站,宜城站为新建车站。

作为全线重难点工程集中的标段,中铁大桥局承建的XJZQ-1标全长24.24公里,主要工程内容包括11段区间路基,11座桥梁和3座隧道,桥隧合计占比达89.89%。其中宜城汉江特大桥、襄阳东站双线特大桥、周家冲隧道三大控制性工程,创下多项技术突破。

宜城汉江特大桥

宜城汉江特大桥汉江主桥为(88+200+200+88)米矮塔加劲刚构连续梁,横跨汉江主航道。大桥施工中,首次在汉江上应用了8米大节段造桥机施工工艺。该工艺将主梁标准节段由23个优化为12个,其中最大节段长度达8米,最大梁段重量达814吨。相较于传统4米挂篮悬浇施工工艺,大幅提升施工工效,更具稳定性、安全性。

汉江主桥桥址位于宜城市自来水取水点上游,关系着无数居民的用水安全,下游更有宜城万洋洲国家湿地公园,对项目环水保提出了极高要求。中铁大桥局创新采用钢护筒岸上泥浆循环钢围堰施工及全封闭造桥机等技术,搭配水上防污隔离带,实现施工全程“零污染”。

为避免钢围堰入水时产生污染,所有钢围堰均经清洁处理后再投入使用。考虑到桥址河道较深,抽干河水后开挖泥浆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存在较高安全风险,项目在设计阶段优化施工方案,采用高压渗水泵进行清淤作业,通过在基坑内灌注清水至与外侧江水齐平,就像吸尘器一样,借助高压渗水泵制造压差,将混杂淤泥、石块的污水吸入清淤管道,再输送至岸边预设的三级沉淀池;经层层过滤后,符合排放要求的水体重新汇入汉江,剩余石子与泥沙则由运料车转运至弃土场处置。

此外,项目还对混凝土施工进行环保优化:一方面采用严格配比的清水混凝土,从材料源头降低环境影响;另一方面通过精准控制振捣技术,减少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漏浆现象,进一步保障施工环保效果。

襄阳东站双线特大桥

襄阳东站双线特大桥面临国内罕见的岩溶地质难题。大桥主线桥长约1907.88米,共设53个墩台432根桩基,地处岩溶强烈发育区,地质条件复杂,成桩困难。全桥可见溶洞1733个,最大溶腔高度35米单桩最多串联15个溶洞,岩层结构层强度最硬达近200兆帕,还存在各类流沙层、承压水层等不良地质,堪称国内桩基施工难度“天花板”。两处连续梁主墩的地质条件尤为复杂,一度成为标段的控制性工点。

项目桩基施工区域类似溶洞景区景观,如此大规模、高密集的溶洞分布,在行业内较为罕见。这些桩基范围内的溶腔呈“串珠状”分布,部分溶洞上下连通,形似莲藕节段;部分溶洞隐伏地下暗河与承压水系,导致桩锤施工时难以成孔;另有部分区域地下岩层呈斜向分布且软硬差异明显,易造成桩基施工偏位、卡钻,进一步加剧施工难度。

为破解这一施工难题,中铁大桥局襄荆铁路1标建设者结合现场实际,因地制宜优化施工方案,有序推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项目部采用多台全套管全回转钻机,引进国内最大的XG800型旋挖钻机,并首次在旋挖钻机中采用牙轮水钻工艺,同时配套采用注浆钢护筒跟进等施工工艺,成功克服了岩石硬度大、流沙层、串珠型溶洞等多类地层带来的不利影响。

周家冲隧道

周家冲隧道全长2252米,地质条件极为复杂,Ⅳ、Ⅴ级围岩占比高达89%,存在7处断层破碎带,且全隧岩溶强烈发育,整体呈现施工难度大、不可控因素多、施工风险高的特点。

面对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超前地质预报发挥了关键作用,就像一位老中医在为隧道“号脉”,为隧道掘进提供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及地下水等多维度预测数据。在隧道洞口区域,每掘进30米便会开展一次超前地质预报,持续为隧道施工“把脉”,直至隧道贯通。依托超前地质预报提供的报告,就可以精准掌握隧道前方、上方及下方的地质情况,及时优化调整施工方案,保障掘进作业安全顺利推进。

根据超前地质预报结果,周家冲隧道出口洞口下方岩溶发育严重,随机分布着由于地下水侵蚀形成的空腔和溶洞。为防止开挖后空腔溶洞塌陷引发隧道大幅沉降,项目部采用了隧底钢管桩施工工艺:从隧道出口洞口开始,在隧道底部每隔60-90厘米向山体径向打入一根长度10米的钢管桩,钢管桩采用梅花型布置;钢管埋入山体后,向管内灌注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隧道通过钢管桩与山体形成稳固整体,有效解决了空腔溶洞导致的隧道下沉难题。此类隧底钢管桩如同隧道向山体延伸的“毛细血管”,将隧道与山体紧密连接,确保隧道稳固嵌于山体之中。

考虑到隧底钢管桩施工工艺复杂,为保障建设顺利推进,项目部决定增设1号斜井。该斜井从隧道山体侧面开挖,向隧道主线掘进,至隧道主线后,通过该作业面向隧道两端双向推进。这样一来,隧道作业从原有的进口、出口两个作业面,新增隧道中间向两边掘进的两个新作业面,使得这条山中铁路交通动脉的疏通变得更快。

为确保隧道建设安全有序,项目部还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综合运用控制爆破、机械开挖、监控量测等技术,同步安装人员定位视频监控、全断面3D扫描及应急报警等智能系统,以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构建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为隧道施工安全保驾护航。

建设者说

三十七分钟,走过三年光阴

中铁大桥局襄荆高铁XJZQ-1标项目部梁场副总工程师 包健

9月28日,当G6855次列车的车门在襄阳东站缓缓打开,我攥着那张印着“首发”字样的车票,指尖都在发烫。作为襄荆铁路XJZQ-1标的一名施工人员,这趟37分钟的旅程,藏着我一千多个日夜的汗水与牵挂。

列车启动的瞬间,车身稳得几乎感觉不到震动,窗外的风景却已开始流转。我一眼就认出了宜城汉江特大桥主桥——去年冬天在主桥上施工时,汉江上的寒风把大伙的耳朵冻得发紫,我们依旧盯着造桥机走行、混凝土节段张拉、调索等施工过程历历在目。如今列车驶过这里,江面在阳光下泛着金光,曾经爬过的桥墩、拧过的螺栓,都成了一闪而过的风景,熟悉得让人心头一紧。

车厢里不时传来乘客的惊叹:“这速度也太快了,以前开车得一个多小时呢!”听着这些话,我忍不住摸了摸座椅扶手。这条全长116公里的线路,桥隧占比高达84.7%,我们曾在隧道里顶着粉尘作业,也曾在暴雨中加固路基,每个环节都像打磨自家家具般较真 。那些与工友们并肩作战的深夜,那些错过家人团聚的节日,此刻都有了最实在的答案。

当广播里播报“荆门西站即将到达”时,我忽然想起2022年9月开工那天,我们在工地上立下的牌子:“建优质高铁,连两城民心”。如今列车平稳进站,襄阳与荆门的距离被压缩到只有37分钟,“襄十随神”与“宜荆荆恩”城市群的联结,竟真的被我们亲手铺就的钢轨串联起来 。

走下车时,阳光洒在崭新的站台上。三年时光,我们用铁锹与焊机丈量土地;三十七分钟,列车用时速350公里的速度丈量成果。那些浸透汗水的日子从不是负担,而是此刻心中最滚烫的骄傲——这趟穿越荆楚大地的高铁,载着我们的匠心,也载着两城的期待,真的开起来了。

这条串联“南船北马”襄阳

与“荆楚门户”荆门的钢铁动脉

将两地通行时间

从90分钟压缩至最快29分钟

襄阳至荆州的旅程也缩短至55分钟

湖北“襄荆宜”1小时交通圈全面成型

湖北首条高铁大环线

襄荆高铁是“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中“呼南通道”的关键组成部分。北接郑渝高铁,南连沪渝蓉高铁,贯通南北、连接东西,显著强化了中部纵向交通走廊,完善了国家高铁网络布局。通车后,襄阳至荆门仅需约30分钟,并与汉十高铁、沿江高铁等共同构成“武汉往返武汉”环线高铁

“武汉往返武汉”高铁环线,串联起汉口、汉川、天门南、仙桃西、潜江、荆州、枝江北、宜昌东、宜昌北、当阳西、荆门西、钟祥南、京山南、天门、汉川北等15座车站,旅行全程约需3小时。

这条环线不仅实现了三大省域副中心城市1小时通达,还将湖北10座城市串联成超级高铁网络,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对服务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监制|舒智明

审核|祁曙光

编辑|刘佩娅

制图|何 敏

图文|包 健 罗宏坤

来源|六分公司 襄荆高铁项目部

【相关推荐】

2800吨“世界梁王”!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首孔80米箱梁架设到位

辽宁本桓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喜报!秦环兵被认定为2025年“大国工匠”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