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作为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滋养了无数工业城市。然而,随着数十年高强度开采,一些煤炭老矿区逐渐陷入“资源枯竭、成本高企、发展乏力”的困境,保有储量锐减、开采条件恶化,部分矿区甚至面临“煤尽城衰”的风险。推动煤炭老矿区转型,早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民生保障、区域经济升级的“必答题”。
当煤炭老矿区“靠煤吃饭”的路径走不通时,如何实现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如何让职工找到新的生存空间?破解这些难题,离不开职工依托的企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服务。唯有打通“人—企业—政府”的协同路径,才能让老矿区真正焕新颜。
政企协同,探索老矿区转型新路径
在老矿区转型发展过程中,煤炭企业是冲锋在前的主体,政府是保驾护航的后盾,二者如同“双引擎”,缺一不可。若没有煤炭企业的内生动力,政策便成了“空中楼阁”;若缺乏政府的外部支撑,煤炭企业转型也易陷入孤军奋战的僵局。
当前,一些老矿区煤炭企业的转型之路布满荆棘。有些企业耗时数十年探索非煤产业,却始终跳不出“一煤独大”的怪圈;新产业培育如同慢生根的幼苗,迟迟无法撑起发展大梁。深究根源,路径依赖是最大阻碍。仍有煤炭企业管理团队沿用传统煤矿的经营思维,知识结构跟不上新能源、新业态发展步伐;选人用人机制僵化,“论资排辈”取代“能者上”;国企改革浅尝辄止,未能触及核心机制,仅靠小修小补,很难打破传统枷锁。
当然,也有部分老矿区转型发展如火如荼。拥有140多年历史的徐矿集团,没有因本土资源衰减而放弃煤炭主业,而是主动“走出去”,在资源富集区建成现代化矿井。抚顺矿业集团立足本土资源,构建以煤炭和油母页岩综合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让老工业基地的烟囱飘出“绿色效益”。
从这些案例中,不难提炼出老矿区煤炭企业的转型逻辑:不盲目弃煤,而是立足资源找优势。要守住煤炭主业基本盘,通过技术升级挖潜存量;要延伸产业链,在煤电、煤化工等非充分竞争领域寻找机会;要盘活厂房、土地、技术专利等隐形资产,用好老矿区最可靠的转型“家底”。
值得注意的是,老矿区转型需要选对窗口期。老矿区煤炭产量达峰并进入缓慢下降阶段时,是转型的最佳时机。此时,煤炭主业虽效益下滑,但仍能维持十余年生产,可为转型提供“缓冲垫”,避免出现“资源一枯、企业即衰”的被动局面。
树立大资源观,从“一煤独大”到“吃资源饭”
老矿区转型的最大误区,是“守着资源找资源”。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树立“一切资源皆可为我所用”的大资源观:把煤炭当根基,把产业链当延伸,把要素当补充,让沉睡的“家底”变成可用的资源。
针对煤炭资源,既要“吃干榨净”,又要“异地造血”。对老矿区而言,煤炭不是包袱,而是转型的“第一桶金”。一方面,要实现就地挖潜。挖掘老矿井的边角资源,实施残采、精采、细采;利用现有条件在不同矿井之间规划压覆资源回收和“三下”(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采煤,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另一方面,要敢于“走出去”抢抓机遇。瞄准资源富集区,通过市场化方式获取煤炭资源,让老矿区的管理经验“落地生根”,为富余职工找到“新战场”。
针对产业链资源,要实现从单一挖煤向多元赋能转变。老矿区不能只盯着“挖煤卖煤”,而是要向“煤+N”产业链延伸,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推进能源革命。老矿区煤炭企业除了向煤电、煤化工、固废综合利用等传统产业转型外,还要因地制宜推进煤炭及共伴生资源的精准协同开采,发展煤电+电解铝、煤电+大数据等产业,推进煤炭与风、光、水、氢等能源实现多能互补,拓展煤炭服务产业的煤炭物流、煤机制造等项目。
针对要素资源,要让矿区老设施迸发新活力。老矿区的厂房、土地、文化,都是不可复制的“宝藏”。煤炭企业要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新格局,充分利用既有土地、基础设施、品牌形象、市场关系、社会关系、文化积淀等有形、无形资源,对接先进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积极承接区域重点城市产业转移项目,与老矿区地方政府共同研究建立能源保障、科技研发、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产业升级、园区建设、医疗康养等多层次、多领域合作机制,搭建产业合作与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例如,萍乡矿业集团将面积近4900亩的闲置土地建设成产业园区,承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吸引多家企业入驻。华阳集团阳泉三矿入选国家工信部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成为山西首座“国家工业遗产”煤矿,该集团正积极探索,以PPP(政府、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设工业遗址公园项目。
内外兼修,让转型走得稳走得远
老矿区转型不是“一阵风”,需政策护航与企业内驱双管齐下。
政策层面,建议从保障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战略高度,研究出台为老矿区煤炭企业长期配置接续资源的专项政策,解决老矿区煤炭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不能正常获取资源的难题。要统筹谋划,支持老矿区煤炭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与资源富集地区的能源企业兼并重组,支持异地建设资源接续煤矿。要鼓励老矿区煤炭企业建设新兴项目,推动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要落实支持老矿区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研究建立老矿区转型发展基金,多渠道解决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和职工安置的资金缺口问题。
企业层面,对于进入转型过渡期的煤矿,要尽可能压缩地面不动产等固定资产投资,大力推进煤矿辅助业务,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以便未来转型时轻装上阵。要积极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逐渐减少煤矿用工。要有序实施煤炭资源开发,保持煤矿正规循环开采,防止寅吃卯粮、有水快流加速矿井老化、扰乱转型节奏。
从黑色煤矿到绿色园区,从煤矿工人到产业新匠,煤炭老矿区的转型之路,是资源再利用的过程,更是发展理念升级的过程。只要政企协同、创新驱动,把每一份“老资源”都用活,把每一份“新动能”都育强,煤炭老矿区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书写“老树发新芽”的新篇章。
作者:车瓦 版面编辑:陶冉
编辑
来源:中国煤炭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