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山口铁路口岸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口岸,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阿拉山口市境内,距哈萨克斯坦多斯特克口岸12千米,是中欧班列通行的重要口岸,也是中国企业开拓中亚、西亚和欧洲市场的联结点。
9月12日,记者一行风尘仆仆十余小时,赶到阿拉山口国境站。11时许,走进阿拉山口铁路国际联运大楼,键盘声、电话声此起彼伏,十余名身着蓝色工装的铁路职工神情专注,指尖翻飞。
“您瞧,这张票据刚刚生成完毕,是从哈萨克斯坦直达重庆团结村站的49车中欧班列。”制票员徐玲边向记者展示手中票据边说,“过去全靠手工录入,如今有了‘数字口岸’系统,很多环节实现自动化和无纸化,效率明显提升。”
2020年,95306“数字口岸”系统在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铁路口岸投入应用。新疆两大铁路口岸强化与海关、企业的联动,实现“数据网上走、通关无纸化”,让中欧班列跑得更快更稳,同时,创新推进“优先编组、预先请车”机制,将换装与通关时间大幅压缩。
“中欧班列即将进站,各岗位立即就位!”午后阳光正烈,对讲机里传来清脆的命令声。货运值班员刘惠民闻声而动,大步走向站台。伴随轰鸣声,一列满载货物的班列缓缓驶入。刘惠民仔细检查车辆状况,俯身检查零部件,确认无误后,在检查表上郑重签字。
“我这一笔签字,就是对出境列车作出的安全承诺。”刘惠民说。回想起这些年的变化,他不禁感慨:“以前是我们等车来,现在是车等着进来。站场扩建了一次又一次,口岸通行能力大幅提升。在这里工作我感觉特别骄傲。”这些话道出了口岸铁路人的坚守与自豪。
自首趟中欧班列通行以来,阿拉山口国境站从每周通行中欧班列不足10列,到如今日均通行量已达21列,线路数量也从最初的1条拓展到了123条,覆盖全球21个国家。货物种类也日益丰富,包括日用百货、木材等200余种,真正实现了货物全球流通。
运力的提升,离不开硬件的升级。在位于阿拉山口国境站的亚洲最大集装箱换装库,巨型龙门吊的钢铁巨臂精准抓取着集装箱。一旁,更大的换装库正在试运行。“过去一列车查验要两小时,现在半小时就能完成。”阿拉山口国境站运转车间主任闫华鹏介绍,车站通过精准调度指挥、优化运输组织,不断提高宽准轨列车周转率。
物流畅通,也催生了产业发展新机遇。在金沙河挂面厂,搭乘中欧班列到中国的哈萨克斯坦优质面粉刚刚卸载完毕,就被送进生产车间,加工成挂面后,再搭乘火车运往全国各地。“中欧班列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优质原料,还有做强做大的坚定信心。”企业负责人笑着说。
“阿拉山口国境站切实担负起‘保通关、保畅通’的政治责任和职责使命。”阿拉山口市副市长、口岸管委会副主任许圣强的话铿锵有力。
截至9月1日,阿拉山口国境站今年通行中欧班列超5000列。国境站设立专门窗口、推出便利措施,大幅压缩班列停留时间,降低企业申报成本,为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新动能。
素材:《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特别报道组、新疆记者站(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字:陈梦竹 谢琦 王士丛 关拥军 陈蒙蒙
图片:关拥军 摆风亮 李晓坤 陈继伟
视频:谢琦 王乾坤
编辑:孙晓远
审校:高珊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