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蒲家是个什么家?丨火车·悦读

蒲家是个什么家?丨火车·悦读

巴山跨秦蜀,峥嵘何壮哉。

襄渝铁路穿山越岭,迤逦而过,将蒲家这座四等小站,悄悄“藏”在了大山的褶皱里。

刚来到安康供电段蒲家供电工区时,24岁的女孩王阳心里紧张又忐忑。她至今记得第一次上桥作业,风像脱了缰的野马般左突右奔,十几米高的支柱,越往上,越摇晃。

“莫慌,记住动作要领,我们在!”师傅沉稳有力的声音从脚下传来。她狠吸一口冷风,慢慢开始回忆动作要领,一点一点向上挪移。

终于挂好地线,双脚踩在坚实的地面。小姑娘腿一软就势蹲下,差点哭出声来。

后来的日子里,王阳总说:“师傅们待我,就像自己家孩子。重活累活,总有一双双大手默默接过;技术难点,总有人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清晰易懂的示意图,为我掰开揉碎了讲解。”

这个原本向往都市繁华的女孩,在工友们细心的帮助下,在师傅们掏心窝的叮嘱中,找到了比霓虹更璀璨的光。

最年轻的副工长周回归,则是在油泼辣子的火辣中,找到了身心的归属。

关中的小伙子乍到川北,不适应的地方太多了。夏天湿热,全身汗津津;休假回家,火车倒汽车一路颠簸;还有顿顿不离的米饭,让他对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无比渴望……

转机,来自一顿午饭。那天,工长端着碗,目光扫过周回归的餐盘——小半碗米饭,几乎没动。

“吃猫食呢?下午巡线几十公里,这能扛得住?”“能,能吃饱……”周回归含糊回应。

没想到,第二天饭点,食堂飘出熟悉的油泼辣子味。一碗热气腾腾的油泼面,端到周回归面前。食堂师傅憨厚一笑:“工长交代的,说关中娃儿,离了面条没力气!”

端起大碗,周回归大快朵颐,筋道的口感和醇厚的麦香,瞬间唤醒味蕾的记忆——这,是家的味道啊!那一刻,周回归的鼻子不争气地酸了。

如果说食物里藏着令人治愈的温柔,那么在蒲家,守望相助更是刻进骨子里的本能。来自天南地北的铁路人,用坚守诠释责任,用真情温暖彼此。

从蒲家到成都,400多公里通勤路,胡东北奔波了二十年,两头都是他放不下的牵挂。

工区镇守西安局集团公司供电“南大门”,每年5月下旬起,分界点设备养护便进入繁忙期。

以往,他都是当仁不让的“扛把子”。可前不久,偏偏家里遇到“最难念的经”——马上要高考的儿子天天跟妈妈拌嘴,把老胡媳妇气够呛,后来母子俩干脆不说话了。

老胡一下班就打电话,哄了儿子劝媳妇,整宿睡不着,急得嘴上直起泡,可就是张不开口请假。

那天晚饭后,工长拉老胡去散步,说:“老哥,有难处别硬撑着。你明天就回,施工的事我来安排!”看着工长的脸,老胡还想说点啥,嗓子却有点哽……

儿子顺利考完,老胡的身影又重新活跃在了工区。整个人不仅走路带风,嘴里不时还哼起小曲,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

蒲家一家亲。在这里,温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深夜里留着的那盏灯,是生病时递来的药片,是手把手传承的技艺,是困境中那双能扛事的臂膀……

暮色中,工区又亮起暖黄灯光。大家围坐在饭桌前,聊设备检修的新发现,谈家长里短的琐碎事,笑声清脆爽朗,撞碎了山间的寂静。

正是这份穿透岁月的温情,让蒲家每个人都能找到安放身心、蓄力加油的港湾。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陕西记者站(西安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文字:申琦 颉康

图片:王少华 肖怡璇 韩文涛 高平

编辑:金炫美

实习编辑:徐静

审校:高珊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