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李国英:推进安全大坝、生态大坝、智能大坝建设

李国英:推进安全大坝、生态大坝、智能大坝建设

推进安全大坝、生态大坝、智能大坝建设

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 李国英

中国的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是世界上河流最多、水情最复杂、治水任务最繁重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异常艰巨的治水挑战,我国将因地制宜修建水库大坝作为兴水利、除水害的关键之举,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大坝工程体系。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准确把握国情水情,开创性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对大坝建设运行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引领中国大坝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目前,中国已建成水库大坝约9.5万座、总库容约1万亿m³。在世界上面积最大、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建成淤地坝约5.8万座,拦蓄泥沙55亿m³,淤出耕地面积128万亩(1亩=1/15hm²,下同)。在已建成水库大坝上或利用水库大坝建设水力发电站,2024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4.36亿kW,年发电量14257亿kW·h。大坝类型、大坝数量、高坝数量、水力发电装机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水利部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坝建设运行管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致力于推进安全大坝、生态大坝、智能大坝建设,不断提升大坝现代化建设运行管理能力,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水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我们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致力于建设安全大坝。

安全是大坝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导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大坝面临的环境条件更加复杂、更趋极端,有效防控风险、提升发展质量的要求更加迫切、更为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安全第一,加强隐患排查预警和清除,确保现有水库安然无恙;要全力保障人员安全,保证大中型水库运行安全;要确保重要堤防水库和基础设施安全,坚决避免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垮坝。近年来,我们把确保大坝安全作为第一要求,贯穿于大坝建设运行管理全生命周期,致力于系统构建大坝安全保障体系:

第一,全面压实安全责任。强化“千年大计,安全第一”意识,实行大坝建设质量终身责任制,加强大坝建设全过程质量管理。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全面落实以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水库大坝安全责任制,逐库落实大坝安全地方政府、水库主管部门、水库管理单位责任和小型水库防汛行政、技术、巡查“三个责任人”,并全覆盖开展培训,确保责任人有名、有实、有能。

第二,全面整治安全风险。中国政府专门制定政策,安排专项资金,开展水库安全鉴定,近5年实施了约1.8万座水库除险加固,未来3年还将实施5000余座水库除险加固。大规模完善水库安全监测设施,近5年实施了5.1万座小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建设和5.7万座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设施建设。深化运用智能探测技术,加强白蚁等危害大坝安全动物防治。加强水库库容和库区管理,开展水库库容曲线复核,依法整治侵占水库库容行为。

第三,全面构建运行管理矩阵。构建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实施水库全覆盖、全要素、全天候、全周期管理,完善水库管理体制、机制、法治、责任制管理体系,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加强除险、体检、维护、安全管理工作。基本建成覆盖全国、流域、省、市、县、水库多层级的运行管理矩阵平台,使每一座水库安全状态都能精准掌控。

第四,全面保障度汛安全。锚定“水库不垮坝”目标,国家、省、市、县多层级开展汛前检查,全面排查水库大坝关键部位安全隐患。强化水库安全度汛管理,严格按权限开展水库调度运用决策制定、指令发布、指令执行等工作,落实超标准洪水防范措施,病险水库主汛期原则上一律空库运行。加强巡查防守,预置抢险力量、料物、设备,确保第一时间消除水库险情。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水库大坝保持了良好安全记录,2022年至2024年全国各类水库大坝实现连续3年无一垮坝。在保障水库大坝自身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水库防洪、供水等效益,成功战胜了近年来大江大河历史罕见洪旱灾害。近10年中国洪涝灾害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上一个10年的0.49%降至0.23%,大旱之年保障了基本供水无虞,粮食连年丰收。2024年汛期,全国6929座(次)大中型水库投入调度运用,拦蓄洪水1471亿m³,减淹城镇2330个(次),减淹耕地1687万亩,避免人员转移1115万人(次);包括水库在内的各类水利工程向全国供水5928亿m³,有力应对了部分地区严重旱情,保障了灌区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需求,为中国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0.7万亿kg)贡献了水利力量。

——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致力于建设生态大坝。

绿色是大坝事业发展的底色。水库大坝牵动着河流生态系统的变化。中国是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重要贡献者,在大坝建设管理中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新建水库,要从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的高度,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强化质量、有序建设;要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近年来,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将生态保护融入到大坝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全过程:

第一,建构河流伦理。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自然界河流视作生命体,尊重河流生存与健康的基本权利,调整人与河流关系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责任义务、行为规范,准确把握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促进人与河流和谐共生。

第二,科学规划设计。把维护河流健康生命作为大坝规划设计的重要考量,深入比选论证,优化工程布局,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生态放水、分层取水、过鱼设施,应用绿色施工技术和工艺,规避或尽最大可能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持和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

第三,加强生态调度。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强化流域水库群统一联合调度,系统构建生态调度体系。长江连续15年开展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水库群生态调度,促进鱼类繁殖、减缓水库滞温、抑制库区支流水华;黄河连续26年开展水量统一调度,加强以小浪底水库为核心的水库群联合调水调沙,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下降3.1m,保障黄河不断流,改善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让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第四,复苏河湖生态。深入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完善技术标准、制度政策、监测体系,全面推进河湖生态流量和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泄放管理,精细调度水库开展生态补水,持续改善河湖生态环境。断流百年之久的京杭大运河连续4年全线贯通,断流26年的永定河连续5年全线贯通,断流27年的西辽河今年首次实现全线贯通,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

第五,促进降碳减排。加快落实“双碳”行动,把水力发电作为绿色清洁能源发展的重点领域。2024年,中国水电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4.1%;与火力发电相比,替代燃烧标准煤4.3亿t,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亿t。在黄土高原大规模建设淤地坝系,发挥了固碳、减排、增绿作用。

——我们坚持发展新质生产力,致力于建设智能大坝。

智能是大坝事业发展的未来。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前沿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大坝事业发展面临理念重塑、技术变革、模式再造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提升流域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科技创新,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近年来,我们坚持“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加快构建智能大坝,深化对水库大坝性态全要素和运行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映射、智能化模拟,做到历史数据积累分析、实时数据同步交互、未来数据预测预演,实现大坝建设运行管理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第一,完善透彻监测感知体系。建设“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加快大坝自诊断技术和外检测技术研发应用,完善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实现对大坝全覆盖、全要素、全天候、全周期感知,全面、实时、精准监测大坝及其周边环境信息。构建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网、雨量站网、水文站网“三道防线”耦合贯通的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提高对“云中雨”“落地雨”“河中水”的预报能力,实现延长洪水预见期与提高洪水预报精准度的有效统一。

第二,完善智能分析预测体系。加强监测感知数据归集应用,强化数学模型与监测数据互馈驱动、耦合联动,对大坝性态和周边环境进行同步映射、在线分析、自主诊断,对大坝未来状态进行预测预判,精准识别风险类型、程度,科学设置预警指标、阈值,及时启动预警响应,有针对性地预置防控措施,确保风险隐患早预测、早发现、早处置、早消除。

第三,完善前瞻决策支持体系。强化物理大坝与数字孪生大坝的实时交互和深度耦合,对影响大坝安全和效益发挥的各要素及其变化进行短期预报、中期预测、长期展望,在数字流场中“正向”预演风险形势、影响,“逆向”推演大坝运用时机、方式,再“正向”制定并迭代优化调度运用方案,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提供前瞻性、科学性、精准性、安全性决策支持,实现防洪、供水、灌溉、发电、航运等效益“帕累托最优”。

更好应对风险挑战,把握时代之变,塑造发展动能,建设安全、生态、智能大坝,是全球坝工领域的共同关切和追求。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坝建设运行管理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中国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坝工事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安全、生态、智能。为此,我们倡议,携手构建安全大坝、生态大坝、智能大坝,共同推动坝工事业迈向现代化美好未来。

第一,构建安全大坝。坚持安全第一,建立健全大坝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体系,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全面管控致险、承险、防险要素,提升大坝本质安全能力,促进大坝效益持久发挥,以高水平安全保障坝工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构建生态大坝。坚持绿色发展,始终从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高度推进大坝建设运行管理,协同推进江河湖库保护治理,维护河流健康生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高水平保护支撑坝工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构建智能大坝。坚持数智赋能,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坝工领域全方位全链条应用,加快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水利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以智能大坝为标志的大坝现代化建设,以高效能管理促进坝工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水利部愿同世界各国水利部门和国际组织一道,在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引领下,深化交流、加强合作,凝聚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坝工领域安全、创新与发展,共同谱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水治理新篇章。

(本文是2025年5月21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开幕式上主旨报告的节录。)

本文引用格式:

李国英.推进安全大坝、生态大坝、智能大坝建设[J].中国水利,2025(16):1-3.

责编 | 王慧

校对 | 李卢祎

审核 | 杨轶

监制 | 李坤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