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扎根一线,三年海外磨砺,周成龙从测量工程师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项目经理。他将汗水融入路基夯土,在风雨烈日中淬炼成钢。每一条延伸的路、每一座飞架的桥,都是他立足创新潮头的坚实注脚。
修好一条路
筑就巴基斯坦交通动脉
2016年,周成龙临危受命,远赴7000多公里外的巴基斯坦,负责中巴经济走廊最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PKM高速公路建设。面对高温导致的路面老化难题,他反复斟酌后选用当地从未采用过的SBS改性沥青。虽当地专家不看好,但他带领团队反复试验,成功将路面强度提升200%,破解“高温老化”难题。施工中,他坚持采用中、巴、美三国最高质量标准。当巴方工程师认为达标时,他亲自带队重新测量、连夜调整方案,直至符合三方最严苛标准。他表示“这条路关乎中巴友谊信任基石”,最终圆满建成这条“一带一路”交通大动脉
筑好一座桥
智攀芦沟河特大桥巅峰
海外归来沉淀后,周成龙受命挑战“亚洲第一”组合桥型渝湘复线高速芦沟河特大桥望着即将浇筑的承台,他眉头紧锁,传统工艺下墩台结合处常因应力不均产生裂缝,“这座桥上绝不能有一道伤疤!”他扎进试验室,不断地模拟、试验、推翻、重来,通过精准控制混凝土浇筑顺序与温度,如同为桥梁骨骼注入“柔韧基因”,最终凝结成PCT国际发明专利《减少墩台结合处裂缝的方法》。他带领团队秉持“匠心”精神,关键性节点接连告捷,最终于2025年1月顺利通车,项目先后获工程局年度飞检A类项目。
突破一项课题
引领超高墩桥梁智能建造
渝湘复线高速公路攻坚四年间,周成龙组建党员创新工作室攻克技术难题。他带领团队白天在峡谷间攀爬桥墩,记录每一处施工细节;夜晚围坐办公室,图纸铺满桌面,争论声与计算器的滴答声交织成夜曲。面对质疑,他却目光坚定:“未来桥梁建造,必须插上智能化的翅膀!”他们将理论反复“投喂”实践,以“问题清单”为靶心逐个击破,完成核心课题《高速公路超高墩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智能建造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膺2024年中建三局科技进步奖,那些在高山深谷中燃烧的理想,终化作更多钢铁巨龙飞越天堑的磅礴力量!
十四载磨砺,周成龙已成长为以技术破壁、勇克难关的项目负责人。如今,他带领团队投身大别山革命老区,勇担英黄高速公路的建设任务,面对工程局最长公路隧道——4938米的龚家坳隧道,他信心满怀,誓以创新之斧凿岩贯岭,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征程上续写“硬核”答卷!
供稿:路桥公司
作者:王 博 梁 灏
编辑:刘文生
审核:李 敏 贾慧杰
我知道你“在看”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