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又一家港股企业,主动退市!

又一家港股企业,主动退市!

图片

2025年的港股市场正上演一场“冰与火之歌”。

中房报记者 许倩丨北京报道

上市公司退市现象,正在增多。

8月24日,北京建设(控股)有限公司发布联合公告,皓明控股有限公司提出的私有化北京建设,并撤销北京建设上市地位的建议,均已获得法院批准。计划生效后,北京建设的股份将于8月29日下午4时撤销在交易所的上市地位。

北京建设由北控置业(香港)持股36.26%、皓明控股持股22.35%、京泰实业持股6.99%,背后实控人都是北控集团。6月17日,皓明控股(要约人)宣布对北京建设的私有化计划,拟以每股0.14港元价格收购其所有计划股份,较停牌前每股0.04港元溢价2.5倍。

北京建设方面称,由于市场环境充满挑战,公司业绩承压,该建议将有助于公司实施长期战略;公司已失去上市平台优势,股本融资能力有限,该建议将有助于精简公司治理、企业及股权架构,提高管理效率及节约成本。

2025年的港股市场正上演一场“冰与火之歌”。一边是IPO市场的热火朝天,一边是部分企业的黯然离场,尤其房地产领域退市者居多。这背后也反映了市场新陈代谢、优胜劣汰的健康进程。

就在8月25日,因股票连续18个月未复牌,中国恒大被港交所强制退市,结束了其在港16年的上市史。

━━━━

从借壳上市到退市

北京建设成立于2009年7月,最终控制人为北京市国资委旗下的北京控股集团。

北控集团成立于2005年1月,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加快国有资本战略调整、做大做强少数关键企业的重大举措,由原京泰实业集团、北京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市燃气集团等联合重组设立,是北京市最大的国有企业之一,也是市委、市政府和市国资委规划的首都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投融资平台。截至2023年末,总资产超过1万亿元,旗下成员企业达921家。

北控集团的地产业务主要通过两家子公司来运营,即北控置业集团和北京建设,分别专注于国内地产开发和国际资本平台。

作为北控集团唯一港股投融资平台,北京建设的主要业务不再是传统住宅开发,而是专注于现代物流设施、高端冷链仓库、数据中心等新基建以及产业园区等多元业务。但现实的落差是,北京建设逐渐从一个融资平台变成了“价值折扣平台”和“成本中心”。

北京建设最初是通过借壳上市实现融资的。2009年,北控集团通过收购元升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并更名为北京建设(控股),实现借壳上市。

上市后,北京建设通过自主拿地和收购扩张,如2013年收购上海凡宜、外高桥控股等项目,但激进的扩张策略和迟缓的开发进程,导致公司多年财务亏损,资本市场表现一度承压。 ‌

财报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北京建设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已持续亏损7年,总亏损额超过25亿元。其中,2023年和2024年分别亏损9亿元和5.37亿元。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下跌41%至8.65亿元,冻品贸易量价齐跌,物流板块空置率升至18%。

北京建设方面称,自2018年起,集团已积极筹备各成熟项目的资产出售,但受国家操作制度变更、贸易战、疫情、地缘政治激烈斗争和利率上升多重负面因素持续不断影响,整个经济大环境不断恶化,最终在2022年才完成了物流仓库两项资产和工业厂房三项资产的出售。因时间上的拖延,导致期间财务费用持续增加和资产价格下跌,使本集团持续出现亏损。

与此同时,近年来,北京建设股价长期低迷,2024年市净率仅0.35倍,市盈率为-1.49倍,总市值不足10亿港元。由于日均成交额不足百万港元,其上市平台已丧失融资功能,且维持上市地位的合规成本占营业收入比重逐年攀升。主动退市成为最理智的选择。

目前,皓明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共持有北京建设66.85%股份,皓明控股已签订一份购股协议,将以按每股0.14港元从其他持有者手中收购2.25%股份,若收购完成持股比例将升至69.1%。

根据香港《公司条例》,私有化需获得75%无利害关系股东支持,且反对票不超过10%。这一门槛设置既降低了大股东资金压力,又将博弈焦点锁定在中小股东投票率上。

以北京建设停牌前每股0.04港元计算,总股本69.64亿股,已发行股份总市值仅2.79亿港元。若中小股东集体接受要约,大股东最多仅需要3亿港元就能将剩余约30%、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股份收入囊中。

有分析称,此次私有化,或为北控集团整合旗下资产、聚焦城市科技与绿色能源主业铺路。

━━━━

港股掀起退市潮

私有化已成为港股退市的重要路径之一。据统计,今年已有36家上市公司从港股退市,其中2家为自愿撤回上市,17家为私有化退市,17家为被取消上市地位。

其中,房地产领域退市公司数量居多,有8家,包括4家私有化(ESR、首创钜大、融信服务、复星旅文)及4家被取消上市地位(上置集团、中泛控股、银城国际控股、中国恒大)。

此外,还有部分公司正在进行退市。比如,曾经的“商业地产第一股”大悦城地产,即将私有化退市。近期被法院下令清盘的知名房企华南城,也可能面临退市风险。

相较于A股市场,港股市场私有化案例明显要多。某企业人士称,主要还是因为港股市场分化较大,流动性向一些头部公司集中的现象比较明显,而一些有私有化想法的公司股票普遍流动性较低,低流动性下很多公司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融资功能,而维持上市则需要付出一定成本。被强制摘牌退市的企业,则大多是因为“麻烦”缠身,比如业绩差、年报“难产”及长期停牌触发退市等。

7月31日,大悦城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大悦城地产将通过协议安排方式回购股份并退市。每股计划股份换取0.62港元现金,总计约29.32亿港元。协议安排生效后,计划股份将被注销,大悦城地产申请撤销在香港联交所的上市地位。

对于退市原因,大悦城地产表示,过去数年,公司股价一直较每股资产净值折让,整体流动性偏低,限制了公司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能力。私有化后,在制定长期战略决策方面具有灵活性。

大悦城已连续3年亏损,其私有化将成为大悦城扭转局面的关键一步。但私有化退市后,仍需面对销售去化、资产减值及债务管理等深层挑战。

8月25日中国恒大的退市,则向市场释放一个重要信号,即未来出险房企(尤其是停牌18个月以上的)退市与清盘动作将加速。在此之前,蓝光发展、新力控股、中天金融、泰禾集团、阳光城等十多家房企已经从港股或A股退市。但退市并不意味着这些房企的问题就此终结,其后往往伴随着复杂的清盘和债务处置过程。

值班编委:李红梅

责任编辑:马琳 刘亚

审读:戴士潮

中国房地产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了解规则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