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压火!”正在北同蒲铁路上驾驶火车的许中新一边对司炉大喊,一边拉下紧急制动阀。
1937年9月12日晚,敌机探照灯如同“红火球”一样扫过北同蒲铁路,载满八路军115师将士的列车在轨道上紧急刹停,在榆树林的遮掩下,列车与夜幕中的大地融为一色……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中旬,晋北战局持续恶化,八路军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三大主力从陕西出发,东渡黄河,从侯马分批乘坐火车,北赴抗日前线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中展出照片《八路军第115师率先渡河后,迅速向晋东北抗日前线挺进》。
为保证军运畅通,同蒲和正太两条铁路上的工人迅速行动起来,在太原合组调度所,发挥两路运输最大作用。同蒲铁路的火车司机最先接到运送将士们上前线的命令。太原机务段第一位接到命令的火车司机,名叫许中新。
前排中间为许中新
从太原前往原平,意味着离战场越来越近,危险系数也越来越高。但许中新和工友们明白此次任务对于抗战的重要性,他代表车班所有人立下军令状:保证完成任务!
八路军登上北上原平的敞车。插画来源《共赴国难》,作者吕敏。
为应对日军轰炸,大家在铁路沿线匆匆修建机车隐蔽洞、车辆隐蔽沟和防空壕,对车站和桥梁也进行了伪装,并封存了太原所有商用铁路材料,以备抢修使用,修筑大小桥梁便线,保证随时通车。
列车从太原站鸣笛北发,许中新与工友们望着熟悉的铁道、村庄与田野,不敢有半分松懈。刚过皇后园站,许中新忽见远处日机掠空——他迅速将列车驶入两旁榆树林掩映的轨道,令司炉压低炉火。
许中新回忆当时场景,其子许温生代笔。
皇后园站至黄寨站10余公里,因日机频扰,列车走走停停,3小时后方抵黄寨站。到达黄寨站后,许中新飞奔至调度室,紧急报告遇袭情况:“白天行车太危险,必须改夜间!”建议被迅速采纳。
此后一夜,列车与敌机“捉迷藏”:敌机来则停、去则行,走走停停间,天亮时终抵豆罗站。第二天,许中新与工友们抓紧检修机车,夜晚再度启程,继续与敌机周旋,直至次日清晨,终于将将士们安全送达原平。
此时,原平以北的铁路线遭到日军轰炸,无法继续前行。将士们立刻下车在站台上列队集合,准备步行赶往平型关一带,堵截日军。
列车安全到达原平站后,八路军将士与铁路工人告别。插画来源《共赴国难》,作者吕敏。
往后半个月,铁路工人不顾生命危险,昼夜不停地守在铁道线旁,在轰炸中加紧抢修线路和组织运输,以保证更多的部队及时奔赴抗日战场。有的工人在敌机的轰炸中,倒在了铁轨旁或机车上,一位叫王成明的守车(车长)就牺牲在运送八路军将士的途中。
为阻拦日军前行,铁路工人拆除部分铁路并将机车配件抛入黄河。插画来源《共赴国难》,作者吕敏。
在昼夜不停的运送下,北上抗日部队在规定时间内陆续到达前线。很快,八路军出师抗战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三晋大地上传开。市民们自发前来送行,高呼“拥护八路军北上抗日”等口号,车站里同仇敌忾的气氛日益高涨。
9月25日,先期抵达战场的将士们在平型关一带侦察了日军的必经之路后,利用有利地形部署兵力,设伏袭击日军,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中展出照片《八路军战士携带战利品凯旋归来》。
《晋冀豫区的工人运动》中这样写道:在准备平型关战役的时候,同蒲铁路工人以他们青年的战斗热情,不顾牺牲。当守车王成明流血牺牲的时候,许多青年工人争着走上他的岗位,在敌机轰炸与机枪扫射下,坚持完成运输任务,保证以后创造平型关著名战斗的八路军能迅速安全地进入战斗。
那些和许中新、王成明一样在铁道线上舍生忘死的铁路工人,为八路军及时奔赴平型关战场铺平了道路。他们在枪林弹雨中与时间赛跑,用血肉之躯守护着运输线的畅通。
而今,山河已无恙
但那些在夜幕中响起的车轮声
在爆炸中紧握闸把的身影
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那是铁路人用热血铸就的忠魂
是永不褪色的家国信仰
素材:《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山西记者站(太原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图/视频:陈建宇 许宁 田涛 贾宁 钮凯辉 付彭宾
编辑:贾司瑒 董畅
审校:李孝佺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