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四好农村路”
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全体会议中,
聚焦如何推动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
八个省(区、市)的代表相继上台,
分享了一系列创新性经验。
从打造全域旅游公路网的生动实践,
到筑牢安全韧性的坚实屏障,
再到深化管养体制改革的机制创新
……
现将精彩内容整理如下,
以供参考借鉴。
湖 南
湘路如虹连山河 四好通达惠民生
一、牢记指示批示精神
一是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走。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省委全会、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及时学习贯彻、高位谋划部署,连续13年写入省委一号文件、省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列为全省重点民生实事,全省上下形成“齐抓共管”强烈共识。
二是始终作为政治任务抓。印发《湖南省关于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顶层设计文件,“政府统筹、行业指导、部门联动、市县落实”责任体系全面形成。
三是始终做到倾尽全力推。“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投资917亿元,有力支撑“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县市区政府自觉扛起主体责任,省直有关部门鼎力支持,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列为“一把手”工程,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全省形成“一盘棋”抓落实良好格局。
二、牢记通达通畅使命
一是畅通“毛细血管”。“十四五”以来,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5.3万公里,总里程达20.3万公里,率先实现较大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铺装路率达到95%,曾经的雪峰天险、十八洞绝壁已成为大道通途。
二是筑牢“安全屏障”。“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安防工程5.1万公里,实施危桥改造3173座,特别是2024年省委、省政府决策推进2.6万公里安防工程“攻坚消薄”行动,提前4年完成入库安防设施建设任务,安防工程覆盖率从不足56%攀升至90%,广大老百姓安全感、满意度大幅提升。
三是打造“金字招牌”。成功创建全国示范县24个、市域突出单位2个,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4条,《新时代湖南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白皮书》发布,如今风景如画的农村公路,让三湘大地更多瑰丽山水从“养在深闺人未识”走向“天下谁人不识君”。
三、牢记畅安舒美要求
一是管在精细。全面推行“路长制”,3.6万名各级路长使每条农村公路都“有名有姓、有人有责”;开发智能化系统,“一网统管、一屏尽览”成为现实,有力推动农村公路管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蝶变。
二是养在日常。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推行“专业公司+农户”分段承包模式,确保小病及时修、隐患及时除。开展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研发推广“再生养护”技术,我省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由73%提升至92%,一条条“畅安舒美”的农村公路将人们带到梦寐以求的“诗和远方”。
三是强在支撑。构建“财政保底+金融输血+乡贤反哺”多元机制,省级年投入日常养护资金超2.2亿元,创新“世行贷款”“巨灾保险”等金融工具,解决“钱从哪里来”问题。探索长周期养护及建养一体化试点,建立年报动态调整机制。
四、牢记人民满意宗旨
一是客运成网,出行更便捷。全省农村客运车辆达到1.4万辆,实现所有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班车,大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成功创建全国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4个,年服务群众超1亿人次,“公交开进村,预约车上门”的灵活服务模式让“抬脚上客车”成为日常。
二是货运畅通,降本更增效。依托乡镇运输服务站、村级服务点,整合客运、货运、快递、电商等资源,推动“客货同网、资源共享”,实现物流网点乡镇全覆盖、建制村覆盖率达95%,目前全省客货邮线路达1056条,农村寄递配送成本平均下降20%以上。
三是融合赋能,群众更富裕。便捷高效的运输服务成为“小农户”连接“大市场”的桥梁,催生“农村公路+”遍地开花,使“农村公路+农业、旅游、文体”蓬勃兴起,让一批批“和美乡村”火爆出圈,更让老百姓就地就近增收致富。
河 北
着力提升防灾减灾安全韧性
谋深谋实工作思路
一是目标上秉持“不贰过”。从2023年河北省水毁情况看,农村公路抗灾能力弱,水毁规模大,影响范围广,直接经济损失96亿元,决心下大力气解决在同一点位重复发生水毁的问题,坚决做到“不贰过”。
二是方法上加持水体动力学。经过深入研究、综合研判,水毁的主要原因是水体流场对结构物的冲击、冲刷。在按照交通标准进行设计的同时,河北开发了水体动力学5个场景、20个模型,编制形成了应用水体动力学设计指导意见。
三是任务上坚持试点先行。2024年部将河北省列为“提升农村公路防灾减灾体系韧性”交通强国试点,按照部署的3方面7项具体任务,河北着力在提升基础设施安全水平、强化应急能力建设、加强灾害应对处置上下功夫,加快实施一批重点路段防灾减灾能力补短板工程。
提升提质建改标准
一是统一施策。总的要求是:跨行洪河段桥梁,设计洪水频率原则上不低于一百年一遇。对于影响范围广、工程规模大、技术复杂的路段,在原有基础上提高防灾抗洪设计标准。
二是分类用策。大体上分为三大类:对于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山区和冲刷严重的19条路段,通过局部改线的方式避开;对于难以绕行的1700处路基,加大基础埋深,提升挡墙强度,增设丁坝、顺坝等调治构造物;对于330座漫水桥,改造为超洪桥。
三是一路(桥)一策。在划分类别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比如,同样是改造漫水桥,临城县岭西桥是加大桥梁长度和跨径,涞源县祁家沟中桥则采用的是加大基础埋深。比如,同样是改变水体方向,易县乡道Y422宝平线至奇峰塔临拒马河段,一段加固路基挡墙,一段设置顺坝导流。
从严从细加强监管
一是全过程质量管控。开发使用项目动态管理平台,落实质量责任终身制,从审批、设计、施工、验收等方面做到全过程有记录、可追溯,实现重点路段和重点部位工作流程全公开。
二是全方位养护管理。加快推进农村公路路况自动化检测,2024年已达到100%。创新政府统筹、企业冠名、第三方市场化养护的生产模式。
三是全链条应急建设。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农村公路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和以“路长制”为基础的农村公路应急调度指挥体系,发挥各级路长在农村公路抢险救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山 西
打造全域旅游公路网
抓好“三个融合”
一是抓好路游融合。统筹推进农村公路主体、慢行、景观、服务、信息五大系统建设,同步建成慢行道870公里、驿站184个、营地69个、观景台277个、充电桩118处、特色标志标识1.74万处,连通全省1310处“国省保”级建筑、976个景区景点,覆盖全省97%的县(市、区)5630个村庄,助力山西文旅“火爆出圈”。太行一号被评为全国“最美自驾精品路”,黄河一号永和段等4条路线入选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最具人气的路”。
二是抓好运游融合。依托三个一号旅游公路,设立旅游集散中心115个、交旅咨询点和旅游直通车停靠点1700个,开通旅游客运班线、直通车,4A级及以上景区全部开通公交线路,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小西天、铁佛寺等国保建筑成为旅游新宠。
三是抓好路业融合。“路景村业”一体推进,大量农村特色资源被盘活,康养民宿、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加快发展。广大乡村因路而兴、因路而美,许多无名小村变成网红打卡地、偏僻山村成为乡野休闲馆、民宅窑洞变成高端民宿,带动21.4万人返乡创业就业,232.2万人稳定增收。陵川县“因为一条路,改变一座城”,2024年接待游客近1000万,推动沿线特色产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
坚持“四个结合”
一是坚持规划引导与技术指导相结合。坚持全省“一盘棋”,出台农村公路“十四五”发展规划和旅游公路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建设任务、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坚持服务监督关口前移,建立了设计咨询审查制度,对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督指导,解决技术难题,管控建设标准。
二是坚持政府推动与典型带动相结合。省委、省政府把“四好农村路”作为践行“千万工程”的重点任务,建立“政府主导、交通协调、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五任书记、省长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省政府连续八年召开现场会,一年一个发展主题,一年一个示范标杆,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三是坚持政府投资与社会融资相结合。鉴于农村公路建设规模大、投资大,市场化运作难度高,在中央奖补资金基础上,明确建设资金由省市县三级政府共同筹措,采取“政府补助+政府债券+市场多元融资”模式,其中省级安排457亿元,有效破解了资金难题。
四是坚持规范发展与高效治理相结合。制定了涵盖农村公路建管养运的“3+1+N”制度体系,以地方标准发布了五大系统设计、标志标识设计、智慧信息系统建设三个指南,以省政府规章出台了旅游公路管理办法,制定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旅游公路交通管理指导意见等20余项政策文件,为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吉 林
锚定高质量 铺就振兴路
实施乡村畅通工程
2023年,在深入调研、摸清症结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乡村畅通工程,利用3年时间完成公路拓网、路况改善等6方面30项任务。省政府出台实施方案,制定涵盖专项规划、技术指南、建设标准的“1+6+N”政策规范体系,省财政每年拿出20亿元用于乡村畅通工程,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建立奖补机制,推动农村公路由“通”到“畅”再到“好”的跃升。
一是通达深度不断提升。“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资金410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5395公里,新增41个乡镇通三级路、1976个自然屯通硬化路,实现具备条件的所有乡镇通三级路、自然屯和A级以上旅游景区、产业园区、农牧产区通硬化路,有效满足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出行需求。
二是路况水平不断提升。完成2.7万公里老旧路整治,全面消除“畅返不畅”路段。同时,通过省市县分级保障、养护刚性投入、信息化监控、协同治理等手段,强化日常养护和小修保养,公路优良中等路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有效巩固了建设成果。
三是路网功能不断提升。综合考虑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安全防护等因素,一体化规划布局公路驿站、观景台、停车场、充电桩、安全防护、绿化美化等设施,建设“畅安舒美”的农村路。
实施运输服务提质工程
一是公交化改造暖民心。加快推进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累计改造线路1349条,覆盖全省三分之二的建制村,惠及990多万群众,票价下降20%、班次增加30%以上。全省50%的地市城际公交全覆盖,30%的市县建成“全域公交”,群众出行更便捷。
二是客货邮融合惠民生。联合6部门出台实施意见,推动“交商邮农旅供”融合发展,打造一车多运、一人多职、一点多能、一网多用的“四个一”农村物流体系。全省建成农村物流网点8984个,年底实现县乡村100%全覆盖。开通农村客货邮专线800多条,累计运输货物3.8亿件、农副产品2000万件,提供就业岗位9500余个,带动农民增收近4亿元。
三是交文旅赋能促振兴。围绕我省绿色生态和文旅资源,打造109条红色文旅路、绿色生态路,944条资源路、产业路,串联185个重点景区,吸引游客3800万人次,带动增收188亿元,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实施安全韧性提升工程
一是夯基础。投资34.4亿元,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1.1万公里,改造危桥808座,对1.6万处平面交叉路口全部加铺转角,实施田路宅分离9700公里,在1100余处交通违法行为多发村屯道口增设抓拍设施,对单车道公路合理设置错车道,提升公路本质安全水平。
二是建体系。编制了农村公路防灾减灾技术指南、工作规范,将防灾减灾贯穿农村公路规划、设计、施工和养护全过程,形成科学完善的公路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高公路韧性。
三是除隐患。制定了《吉林省农村公路防灾减灾实施方案(2025-2027年)》,利用三年时间,全面消除农村公路既有隐患点,今年汛期累计完成823处迎水面、顺水面以及沟谷路基隐患整治,确保公路安全稳定运营。
山 东
深化管养体制改革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健全“路长制”管理新机制
建成“3个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专群结合、社会共治”,全路网覆盖、全天候管控的“路长制”管理新机制。
一是高效部门协同体系。建立“路长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交通运输、公安、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各负其责、密切协作,确保工作运转高效。目前,全省各级共设置路长7.3万余名,公示牌12万余个。
二是智慧工作流程体系。开发“路长制”APP,实现多源数据“一图关联、一键查询、综合分析”高效联动,养护事件管控实现上报、审核、派发、处置、复核验收“五位一体”全流程闭环管理。
三是有力资金保障体系。全省各级安排养护资金480亿元,其中42亿元用于日常养护,15亿元用于设置5.3万个护路员公益性岗位。
打造养护管理新模式
推进“3个构建”,打造长效性、多样化、全覆盖的养护管理新模式。
一是构建专群结合新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建养运营捆绑等方式,实施修复性养护工程8.5万公里;聘请农民群众参与日常养护,提升参与热情;组织专家授课、技术培训等120余次,提高从业人员综合专业技能。
二是构建集中整治新路径。“十四五”累计整治危旧桥梁2291座,提前实现具备条件的2020年底存量危桥完成改造。实施重要及三级路以上村道安防工程2.4万公里,整治平交道口18.4万个、铁路道口857个。青岛胶州王相路等4条农村公路被部评为公路安全设施和交通秩序管理精细化提升精品工程。
三是构建应急处置新机制。建设应急系统,完善应急预案,加强队伍建设和物资储备。在147处易积水路段安装监控并拟在44处高边坡路段安装位移监测设备,建立“联合会商、一路多方、前置备勤、协同联动”等应急处置“四项机制”。全力做好“六个到位”“四个及时”,突出“响应、巡查、管控”,确保安全度险度汛。
拓展信息技术应用新场景
积极构建省市县三级“数据共享、标准统一、业务统筹、高效实用”信息技术应用体系,以数字赋能农村公路发展。
一是建立省“四好农村路”以奖代补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打破数据壁垒,实现农村公路基础信息、建设进度、资金使用、路长巡查、事件闭环、桥隧监管等核心业务全过程管理。
二是开展路面状况自动化检测。省级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统筹用于农村公路路面自动化检测。推广轻量化自动检测车,实现道路病害自动识别和数据处理,通过智慧平台综合分析,形成优良中次差“五色图”,提供精准科学养护决策。
三是推进“一路一档”试点。围绕1个数据底座,3套技术体系,4层应用载体,“智慧巡查”和“交通+旅游”2个创新应用场景全面探索实践,已初步形成经验成果。
湖 北
精准施策 久久为功
目标导向,精准谋划
广泛调研,找问题、寻对策、补短板,出台《湖北省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
一是坚持政治引领,聚焦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施八大行动,提出25条措施,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久久为功。
二是坚持持续发力,聚力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阶段性目标任务,摸清家底,建立“一路一档”,精准实施农村公路提升工程3万公里,推动农村公路全面实现品质高、网络畅、服务优、路域美。
三是坚持需求导向,立足破解现阶段发展瓶颈。强化瓶颈路段扩容提质,改善乡镇、建制村对外交通条件,加大破损路路面改善支持力度,实现具备条件乡镇100%通双通道、80%以上建制村通双车道,农村公路优良中路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
问题导向,精准监督
构建全链条监督体系,为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聚焦责任落实,强化压力传导。省委每年将农村公路写入1号文件,持续将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和强县工程考核。省政府将农村公路建设纳入十大民生项目予以推进,省政府主要领导每季一调度。
二是紧盯重点领域,深化专项整治。连续两年超常规、大纵深开展农村公路建设领域集中整治,形成2.8万个项目整治清单,从5个方面26类问题表现形式开展排查整治。截至今年7月,全省完成问题整改1517个,省市县健全完善各类制度338项,有效提升治理能力。
三是创新监督方式,提升监督效能。省纪委监委将农村公路建设纳入推动交通物流枢纽建设专项监督,累计将9895个17490公里提档升级项目纳入大数据监察系统进行监察问效。完成“农村公路智慧监管监督系统”建设,推进“建管养运”全生命周期监管监督。
效果导向,精准管理
建立“三单制”闭环机制,实现项目从谋划到落地的全过程精准管控,既确保建设质量,又提升资金效益。
一是年初建单明任务。制定下发2025年农村公路提升行动工作方案,将计划目标分解至各市、县、镇,落实到具体项目,形成任务清单7962个,精准锚定目标任务。
二是全程核单严把关。对有路面进展的项目,均需进行轨迹采集,同步提供影像资料。省级通过电子地图比对和查看影像资料的方式对上报里程进行精准复核。同时,对上报完工项目及时组织开展省级实地复核。今年1—7月,全省完成农村公路提升工程6806公里,占目标的68%。
三是奖补兑单促争先。对省级核查合格项目建立奖补清单,一旦有部省资金,迅速按项目下达,精准激励,防止资金沉淀。同时,按照“谁积极、支持谁”的原则,撬动更多的地方投资。今年1—7月,全省农村公路完成投资138亿元,占确保目标的77%。
重 庆
多维施策保安全
筑牢农村公路安全底线的做法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公路坡陡弯急、路窄沟深,交通安全风险高、压力大。为提升公路安全韧性,全力保障群众安全出行,主要采取了“4个强化”的措施:
一是强化制度建设规范执行。根据部颁行业规范和技术指南,因地制宜出台《加强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同时,连续多年将安防工程纳入市政府年度重点民生实事,作为区县考核内容高位推动,形成交通部门牵头,公安、应急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是强化机制创新精细管理。严格落实“路长制”,按照“全域覆盖、分类分格、动态更新”原则,建立四级风险管控体系,设置四级风险管控人员3558名、路长1.9万名,带动沿线村民投入人力1.1万人次,实现企业、政府、村民多元参与农村公路安全管理。
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大力投入。整合市区两级资金,在落实燃油税养护工程补助2.9亿元的基础上,作为西部省份按照50%比例兑现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补助资金,市级补助资金增长96%;对安防工程、危桥改造给予专项补助,安防工程补助由4万元/公里逐步提升至18万元/公里。
四是强化科技赋能高效智治。依托“数字重庆·渝路智管”应用,集农村公路基础数据、风险隐患、气象预警等信息于一体,形成“全面巡查—力量预置—预警直达—快速响应—分级管控—高效处置—履职评价”的风险闭环管理模式。目前,应用用户超1.2万人,第一时间处置问题1726个。今年3月,重庆市彭水县三义乡小龙桥段发生路基垮塌,因风险管控人员及时预警、提前“熔断”,未造成人员伤亡、车辆被困。
农村公路安全工作成效
一是事故防控成效显著。“十四五”以来,累计建设安防工程2.6万公里,实现可实施路段全覆盖;改造危桥326座,危桥比例逐年降低至0.5%。连续20年未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有效防止坠车事故1万余起,减少伤亡近7千人。
二是社会认同持续提升。全市农村公路列养率100%,路面破损、防护缺失等问题得到根本性改善。涪陵X807县道获评2024年度公路安全设施和交通秩序管理精细化提升精品工程,中央和地方媒体给予本市农村公路安全多方位报道和高度评价,出行安全相关投诉持续下降。
三是共治氛围日益浓厚。累计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农村交通项目909个,提供就业岗位3.8万个、实现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建设时,建立农村公路义务监督员制度,提升村民参与度;建成后,鼓励周边村民加入道路巡查、清障队伍,形成良好爱路护路氛围。
浙 江 丽 水
交邮融合 客货同网
坚持市域“一盘棋”
一是市县一体强统筹。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出台《丽水市推进山区公共服务跨山统筹一体化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完善客货邮一体化模式。各县(市、区)建立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推进机制,“一县一策”具体实施,形成上下贯通、全域推进的格局。
二是部门联动共协同。创新建立“客货邮融合”党建联建机制,由交通运输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一体化推进,全面整合已有资源,拓展服务边界。
三是资金保障促长效。坚持市县统筹,联动相关职能部门力量,推动各地落实扶持政策与资金保障,近三年安排客货邮融合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比如,景宁、遂昌等县建立运营补助机制,给予站点相应的运营补贴。
坚持全域“一张网”
一是县乡村“布点”,构建四通八达的基础设施网。通过“市场引入、功能入驻、政企共建”,盘活客运站、村邮站等,升级打造“多站合一”“一点多能”综合服务站点,提供“一站式”多元服务。全市现已建成县级物流共配中心7个、乡镇服务站40个、村级点819个。
二是全覆盖“串线”,构建高效便捷的运输服务网。推动城市、城乡公交及农村班线有机衔接,统筹邮车、货车运力,开通56条客货邮融合线路、5条无人机配送线路。全市已实现快递物流服务100%进行政村,乡镇实现“一日达”。今年以来,客车带货超55万件。
三是数字化“扩面”,构建掌上实时的动态信息网。推动公交运行、快递分拣等平台互联互通,推广“智能调度+全程追溯+线路优化”闭环管理,驱动县乡村三级物流信息化升级,赋能客货邮运行提质增效。
坚持服务“一条龙”
一是为特色产业“领路”,放大辐射带动效应。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形成“特色产业+物流运输”可持续发展模式。如龙泉市查田镇五金产业园区通过客货邮服务点日均收发五金汽配1500件以上,带动周边增收20%。
二是为产销联动“铺路”,增强跨山共富实效。优选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等作为核心载体,建立一体化产销模式,今年累计带动全市农产品销售1447.3万元、同比增长11.3%。
三是为新兴业态“拓路”,扩宽富民增收渠道。客货邮融合体系不断孵化培育出末端服务新业态、新模式。通过延长服务链条、丰富服务内容,新增“采购团长”等就业岗位251个,带动就近基层群众增加就业、增长收入。
来源丨湖南交通、河北交通、山西交通、吉林交通、山东交通、湖北交通、重庆交通、浙江交通公众号
责编丨梁晨静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