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这家煤炭企业如何做好心理“支护” ,远离情绪“塌方”!

这家煤炭企业如何做好心理“支护” ,远离情绪“塌方”!

“老卢,你昨天打锚杆干得漂亮,全到位了,没损失一根,既节省材料,还确保安全,以后多给新人传授些经验。”近日,在山西焦煤集团汾西矿业中兴煤业公司的班前会上,52岁的老职工卢振明听到队长这句夸奖,慌忙抬起头,眼里满是疑惑。

换在以前,卢振明只觉得自己是个“任务接收器”——做好锚杆支护就行了。但这天,被表扬、被托付带新人,让他心里美滋滋的:“咱可得多操点心。”

这样的场景,在汾西矿业所辖矿井的班前会上已屡见不鲜。柳湾煤矿综掘二队职工李海平坦言:“以前班前会就是听安排,现在每次听到夸奖,一整天干活浑身是劲儿。”矿厂基层管理人员对此也深有感触,自从转变班前会沟通方式,职工主动关注安全的积极性高了,井下作业效率也提升了。

一切变化,还得从一次特殊的调研说起。

“没事”的背后

藏在职工心中的“隐形瓦斯”

煤矿职工常年在高强度、高风险环境中作业,承受着生理与心理双重压力。作为有着6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汾西矿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仅在基层单位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灵驿站,还培养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但在一次调研中,汾西矿业工会干部王亮捕捉到了不寻常的细节。

水峪煤业公司井口爱心服务站外,女工协管员招呼着刚出井的职工:“这有晾好的绿豆汤,还有刚煮好的蜜枣粽子,大家快来吃点喝点。”矿工们三五成群地围过来喝绿豆汤、吃粽子。掘进工王斌却耷拉着脑袋,提着工具包往澡堂走,雨鞋摩擦地板的“嗒嗒”声透着落寞。王亮递给他粽子时问:“咋不过去吃点?没事吧?”他抿嘴笑了笑,没接粽子:“没事。不饿,谢了。”

后来王亮才知道,王斌因在井下注意力不集中,架棚支护时煤帮上的木楔子没有打紧,可能引起片帮,被班组长骂“脑子进了糨糊”。这已经是他当月第三次出错,可谁问都是两个字——没事。

“没事”的背后,是真的没事吗?

带着这个疑问,王亮在调研中多次与职工们交流,发现许多煤矿职工不善言辞,习惯把事憋在心里。即便有心理咨询室,也很少有人主动前往。

“集体活动时敢去,平时自己去,怕被说心理不正常。”“说出来也没用,习惯了自己消化。”“有时想找老师坐坐,总对不上时间。”职工们的这些心声,透出对心理关怀的距离感。

翻看着职工在调查问卷里提出的问题,一段用铅笔书写的文字引起王亮注意:“安全帽能挡落煤,却挡不住脑子里的‘嗡嗡’声。”

王亮恍然大悟:“我们都知道职工们每天和瓦斯、顶板打交道,却忘了他们心里也许藏着‘隐形瓦斯’。”

经过深思熟虑,汾西矿业党委提出:将心理关爱纳入顶层战略设计,破解“多头管理、服务零散”难题,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构建起科学完善的心理关爱体系,才能缓解职工压力、激发热情、凝聚人心。要构建这样的体系,首先需要一支专业队伍。

指导师培养

从职工中来,到职工中去

“咱没有那么多专业人才,就要发挥群众的作用——让一批人从职工中来,培养成专业人才后,再回到职工中去。”汾西矿业党委常委、董事王晋峰的话,为解决人才问题指明了方向。

2024年9月,汾西矿业启动职工心理关爱指导师培养计划,本着“从治已病到防未病”的思路,力求打造一张覆盖全员的心理健康防护网。

消息一出,报名热度远超预期。两渡煤业公司职工郭素梅第一时间给出差的同事孙丽萍打电话:“公司招心理关爱指导师,我给你报名了!”两人2018年就拿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常深入基层做辅导。

水峪煤业公司设备队主提升司机车惠强也动了心:“在矿上干了十几年,职工心里那点事儿我门儿清。这活儿我也能干。”

生活服务公司党总支书记任晓华却犯了难:“我明年就退休了,怕干不好。这么大年纪来抢学习机会,别人会不会说闲话?”同事劝她:“姐,你是职工心目中的知心大姐,没人比你合适。就算退休了,还能回来带带年轻人!”最终,她按下了报名发送键。

原本计划招100人,竟有200多人报名。经严格面试筛选,90名优秀者脱颖而出。他们中不仅有基层管理干部,还有普通职工,涉及提升司机、压滤司机、服务员等多个工种,实现了各单位、各岗位的广泛覆盖。

心理关爱指导师培训历时半年。课程不仅有心理关爱基础理论、职工心理风险识别与干预、团体辅导技术等专业内容,还创新融入芳香疗愈、绘画、卡牌、亲子教育等特色课。

课堂上,学员们分组模拟工作场景:“你怎么这么笨?出这么多错?”“我就这么笨,以后不用努力了。”“被他批评,我心情不好,需要鼓励。”“他管团队、担责任,也挺辛苦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练习如何避免指责、化解冲突,实实在在地提升了沟通能力,增强了安全意识。

特别是安全心理辅导课,是组织基层协管员、安全培训教师经过多次研讨后,结合汾西矿业职工实际开发的——从珍爱生命切入,极易引发共鸣。“主打一个实用、管用。”王亮说。

每月两次的线下课,学员们都提前排好工作,风雨无阻;每周一次的线上交流,人人认真准备,求知若渴;线上线下的讲课练习与考核,大家更是拼尽全力。

2025年5月,首批心理关爱指导师经过严格考核后,正式亮相。对于这一身份,他们给出了全新的注解。任晓华认为,专业心理咨询像医院专科问诊,讲究流程与深度干预,而他们更像煤矿职工的“健康守门人”,植根班组,用贴心话把心理“小疙瘩”化解在萌芽状态。来自洗煤厂的尚艳艳补充道:“心理咨询侧重疗愈,我们侧重关照职工成长。”

结业典礼上,心理关爱指导师们信心满满,带着收获与成长,准备奔赴各自的“心灵战场”。然而,理论与实践之间往往隔着一道鸿沟,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关爱初实践

找到与矿工心灵相通的“行话”

真正开始实践,心理关爱指导师们才发现,让职工敞开心扉,没那么容易。但他们有个共同的信念:迎难而上,见招拆招。

两渡煤业公司工会的宋敏第一次进队组,刚摆开画板,老矿工李师傅就直摆手:“大老爷们画啥画,不如聊聊咋省材料。”她没慌,转而提起李师傅上次及时制止违规操作的事:“您那眼比探照灯还亮,井下安全门儿清。要是把这细心劲儿画下来,新来的徒弟准能学两手。”这话像把钥匙,打开了李师傅的心。他乐呵呵拿起笔,画了幅“井下安全岗”,线条虽粗糙,但画中安全绳格外清晰,藏着他对安全的重视。宋敏也由此摸到了与矿工沟通的门道。

双柳矿工会的李瑞平也遇到过“尴尬瞬间”。一次,她正给职工讲缓解疲劳的“小贴士”,有人站起来说:“搞这些虚的没用,来点实际的。”她笑着回应:“别急,听我说完就知道是否实际了。”随后,她讲起芳香疗法:“大家不用买精油,在家里种盆薄荷,摘片叶子搓搓闻闻,下井前能醒神。也可以缝个薰衣草香囊挂在身上,夜班回来闻着睡得香。”接地气的讲解,让职工渐渐放下了成见。

李瑞平说,后来有职工反馈:“按老师说的,种了薄荷,每天揣两片,闻着心里就踏实。”该矿工会也给职工配备了小香囊。

任晓华有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却也曾卡在“如何解释情绪积压的危害”上。直到后排一名职工拍腿喊道:“前年我老婆住院,我硬扛着下井,在工作面摔了一跤。这不就像水积太多,巷道漏顶嘛!那就是情绪带来的‘老空水’!”哄笑声中,任晓华豁然开朗,煤矿职工的心理问题,得用煤巷里的逻辑去解。从此,她找到了与矿工心灵相通的“行话”。

安全培训是职工的必修课,怎么让枯燥的安全知识入脑入心?汾西矿业洗煤厂工会职工尚艳艳琢磨,以前播放事故案例,职工们总走神。于是,她换了招,以户外旅游警示视频开场,剖析案例背后的心理问题并进行互动问答。等大家兴趣起来了,再播放煤矿事故案例,效果立竿见影。运销车间职工吴琼感慨:“原来‘安全经’也能念出新花样。”

从屡屡碰壁到渐入佳境,心理关爱指导师们在煤矿的“心灵巷道”里,搭起坚固的 “支架”——既挡住情绪“塌方”风险,又让“心理能量”顺畅流通,成了职工们真正的心灵守护者。这些努力渐渐在职工的工作与生活中显露出成效。

基层新变化

唠出暖心事,帮出真感情

“刚上班时,我爸就给我打预防针,‘领导骂几句别怕,都是为你好’。可我们感觉书记、队长对我们挺好,做错了也不严厉批评。”贺西矿综采二队技术员朱继望说。这位新职工的话,折射出心理关爱指导师开展工作以来,汾西矿业煤矿一线真实的变化。

南关煤业公司综掘二队党支部书记郝伟是心理关爱指导师培训班优秀学员,他把学到的技巧融进日常管理,让队里上下都尝到了“多赞美、少指责”的甜头。“以前队里有个老大难,哪个班都不想要。我发现他在生产班时,虽显得懒,但脑子灵、懂电工,就总夸他脑子活、手也巧,并把他调去检修班,现在干活积极性高得很。”郝伟说。

综掘二队队长也跟着郝伟练出了“慧眼”。有段时间,队长发现职工老乔总在班前会打瞌睡,放在以前,他可能会说:“别睡了,一会儿下井该啥也不知道了。”学了“心理信号识别”后,他知道嗜睡可能是压力大的表现。队长和郝伟沟通后,去老乔家走访,才知道他老伴刚查出糖尿病,老乔担心得睡不好。于是,他们帮着联系大夫,咨询矿医院,寻找好的治疗方案。一周后,老乔说:“这几天终于能睡整觉了,干活时脑子都清楚了。”

生活服务公司服务队的老李是公认的“老黄牛”,技术过硬、能吃苦,最近却总在更换设备时出小错,人也更沉默了。任晓华发现后没贸然追问,而是在食堂“偶遇”他时,自然地坐下聊起自己照顾病重的父亲时的经历:“那会儿白天强撑着上班,医生说我爸再不戒烟最多能活半年,我整个人像被掏空了……”老李紧绷的肩膀渐渐松弛,压抑的焦虑化作泪水涌出。

原来老李的妻子确诊患了重病,高昂的医疗费和照顾重担压得老李喘不过气,但他又怕影响工作,不敢说。任晓华一边帮他联系工会,启动困难职工帮扶,解燃眉之急;一边组织开展安全心理团体辅导,搭建互相支持的平台。

老李渐渐走出阴霾,工作专注度明显提升。一次班组安全会上,他主动分享心路历程,提醒大家关注心理状态对安全的影响,低沉而真诚的声音,触动了在场每个人。

“我那口子老是打电话查岗,能不能管管?”职工的这种抱怨,一度让双柳矿女工家属协管员马钰杰哭笑不得。但她明白,和家属沟通不是去“说服”,而是去“搭梯子”——得把“你应该”换成“我觉得”。

“以前劝家属别总查岗,我们常说,‘你这样会影响他工作’。对方一句,‘我这是关心,我不关心他谁关心他’,我们就没法接话了。”马钰杰现在换了说法,“我家那口子说,我越查岗他越慌,怕接电话分心出事。其实,他比谁都想平安回来陪我。”话里没“应该”,家属们却自己想通了——查岗不是目的,平安才是。不少家属反馈:“以前总怕他不在乎我,现在知道,他好好上班、平安回家就是最在乎我的表现。”

暖起来的管理

让心理关爱成为“标配”

心理关爱不仅打开了职工的心门,也让基层管理者深受教育。高阳矿综采一队队长刘喆说起自己的转变:“那次现场模拟,有职工模仿我平时说话。‘这问题还要问我,这么多年白干了?’‘老是说你不听,自己下去反思!’我听着脸就红了。平时不注意,这样一听确实都不舒服。心理关爱指导师告诉我,关键是给职工一个台阶。”

有一次王师傅违章操作被通报,整天耷拉着脑袋。按以前,刘喆会去“教育”他吸取教训,这次却换了方法:“你上次帮老张抢运设备,比规定时间快半小时,手脚多麻利。这次就是有点急,下次把这股劲儿用在按规程操作上,肯定更厉害。”

王师傅红了脸,第二天班前会主动说:“我上次太毛躁,以后大家监督我。”刘喆明白:批评不是为了让他低头,是为了让他抬头——用欣赏搭个台阶,他才敢正视错误。队里气氛好了,安全也更有保障。

心理关爱有没有用,不用看培训笔记多厚,看职工下井时脚步稳不稳、家属脸上笑不笑就知道。这半年,心理关爱指导师们记下了不少温暖瞬间。

以前总跟媳妇吵架的老杨,现在下井前会帮媳妇择菜。他说:“学了情绪日记才发现,吵架不是因为菜咸,是我累了。跟她好好说,‘今天太累,咱吃点清淡的’,就没事了。”

刚入职的大学生小史,以前总觉得融不进班组,现在会在班后主动说:“我发现个省材料的法子。”小史还发现要学会表达欣赏,先夸老师傅支护做得比图纸要求的还齐整,老师傅就更愿意关心他了。

如今,汾西矿业各矿井有个共识:心理关爱不该是“活动”,而该像安全帽、自救器一样,成为职工的“标配”。

双柳矿在各班组设“情绪晴雨表”,职工上班时贴“晴天”,代表好心情;贴“阴天”,代表心情一般;贴“雨天”,则代表需关注。“雨天”多的班组就组织“五分钟聊天会”,问问大家是不是活儿太累,还是家里有事。

高阳矿开设“家庭安全小课堂”,每月请家属来班前会,不讲安全规程,专教“怎么跟下井的他聊天”:比如他倒班回来,可以说 “我给你烧了热水,泡泡脚”;他违章了,别责怪,可以说“我和孩子等着你回来吃饭呢”。

柳湾矿积极发挥家属作用,培养了10名“家属心理骨干”,给她们讲解“情绪信号识别”和简单安抚技巧,让她们在职工群众中互相帮衬。

随着心理关爱指导师队伍不断壮大,职工心理关爱室也如一座座温暖茧房,落地汾西矿业各矿厂:有的设“聆听心语”空间供倾诉,有的配音乐放松椅舒缓神经,有的建减压室释放压力,还有的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

从“任务接收器”到“被需要的人”,从“隐形瓦斯”到“心灵支护”,汾西矿业的心理关爱指导师们用“心”作光,照亮煤巷深处的心灵角落,让“安全”二字有了更温暖、更坚实的底色。

作者卢佼婕版面编辑:王丽丽 翟丽影(实习)

编辑:张莹

来源:中国煤炭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