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巴松:中国钢铁低碳转型实践正日益成为全球同行的重要参照

巴松:中国钢铁低碳转型实践正日益成为全球同行的重要参照

“我观察到,中国领先钢铁企业在推进低碳转型进程中,正展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审慎与担当。他们对低碳冶金技术项目投资的周密评估和对长期可持续性的执着追求,令人信心倍增。我相信,我们终将见证一个转型成功、真正可持续的全球钢铁产业格局。”8月7日,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期间,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埃德温·巴松(Edwin Basson)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专访时,如是称赞中国钢铁近年来在全球钢铁业推进低碳转型中做出的贡献。他表示,中国钢铁行业在低碳转型领域的先锋实践尤为关键。可以说,中国钢铁行业的转型经验,正日益成为全球同行的重要参照。

image.png

图为巴松正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专访

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是全球钢铁业协同转型发展的关键

巴松表示,目前全球钢铁行业低碳转型路径技术路线呈现出显著的“双轨运行”的特征。一方面,以废钢为原料的电弧炉短流程工艺,凭借最低(目前)的碳排强度被视为冶炼“绿色钢铁”的重点路径之一;另一方面,基于铁矿石与焦炭的高炉—转炉长流程工艺仍占据着较大的比例,但其碳排放强度高于前者。“需要承认的是,行业目前推进低碳转型需面对一个现实,即尚不存在具备100%普适性的碳减排技术方案,技术路线的选择仍旧高度依赖现有设备基础与项目所在地的资源禀赋。因此,我们会长时间面临不同国家和地区推进低碳转型进程的差异化与碎片化。”他说。

面对这一挑战,巴松认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是全球钢铁业协同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碳减排领域,钢铁企业需通过对标最佳实践,复用有效经验进而提升整体转型效率。“以中国宝武为代表的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技术现阶段成果表明,传统长流程工艺存在约30%的减排潜力,日本制铁COURSE50等项目亦验证类似结论。河钢集团张宣科技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则证实,气基竖炉直接还原铁(DRI)技术可实现吨钢二氧化碳减排40%~60%。这些案例的交织出现,正印证着‘钢铁工业深度降碳需依赖技术组合拳’这句话。”他说。

当前技术突破虽已初现曙光,但钢铁行业仍需清醒意识到,示范工程与规模化应用之间存在鸿沟。巴松进一步指出,全球钢铁业进一步推动低碳转型仍面临一个关键瓶颈——清洁能源。氢冶金技术路线需依赖由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电解水制氢,成本与规模取决于电力系统的减碳进度。与此同时,即便风力、光伏发电加速部署,其波动特性仍难以支撑基本负荷能源需求。“这提醒我们,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与能源系统的清洁革命深度绑定。前者需要新建氢基钢厂、碳捕集设施与电弧炉集群,后者则需重构电力生产与输配网络。这使钢铁与能源行业之间的协同降碳机制成为进一步破局减碳的关键。”巴松表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能源禀赋不同,这也意味着,我们在能源问题上下功夫需要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加强协作,让清洁的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地流动起来。”

真正“可持续的钢企”需达成3个层面的平衡

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中国始终将绿色转型置于行业发展的核心。历经长期不懈的巨额投入和持续攻坚,中国钢铁行业在超低排放改造、极致能效提升等领域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果。然而,深度降碳之路任重道远,持续推进低碳转型仍需巨额资金支撑。那么,在承担低碳使命的同时,钢铁企业又该如何有效平衡持续的巨额转型投入与必要的盈利目标?

针对这一话题,巴松向《中国冶金报》记者阐释了企业“可持续性”3个层面的平衡之道。“我所理解的一个真正‘可持续的钢企’,必须同时实现财务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他说,“这就要求钢铁企业需同时具备稳健的投资回报与盈利能力;对人力资源的尊重与合理利用,对社区发展的积极影响;最大限度地降低自身运营对生态环境的负担。因此,钢铁企业想要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上述3个方面齐头并进,三者缺一不可。”

谈及具体的投资决策时,巴松认为,钢铁企业需以超越单一维度的眼光,审慎评估每一项投资的长期价值。当衡量一项投资是否高效时,不仅要在环境效益上达标,还要看其能否支撑起一个在财务、社会、环境3个层面上都具备长期韧性的业务。“值得强调的是,正如我们最初讨论的内容所示,基于我们对钢铁生产路径演变的认识,我们相信行业正迎来投资新型生产技术的战略窗口期。这些技术不仅能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还能保障钢铁企业财务可持续性。它们是钢铁企业未来提升竞争力的关键。钢铁企业必须高度严谨地规划和评估这些转型项目投资。有限的资金储备更需要精打细算。低碳转型是一个分阶段、系统性的战略部署。钢铁企业可能需要长远规划,才能逐步引导其生产体系从当前相对高碳的模式稳步迈向深度降碳的未来。但至少我们知道,低碳转型这条路是清晰可行的。”他说。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钢铁行业的实践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河钢集团在直接还原工艺中探索氢气应用,还是其他企业为降低高炉炼钢碳排放所做的种种努力,这些前沿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战样本’。通过世界钢铁协会的平台,这些宝贵的‘中国经验’能够被迅速提炼、分享给其在全球的会员,加速全行业的共同进步。”他进一步介绍,“当我们的会员提出具体需求时,例如‘如何更低碳地运行高炉’,世界钢协便能充当引路人,精准对接、推荐该领域的佼佼者,包括来自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司。随后,我们着力搭建企业之间的直接沟通桥梁。这种模式确保了最佳实践的流动高效且富有生命力,最终构建起一个由企业自主驱动的知识共享生态圈。”

废钢跨国流通壁垒高筑或将导致行业深入减排错失良机

废钢资源正日益成为全球钢铁产业链博弈的焦点。当前,不同国家与机构基于各自立场对废钢跨国流通呈现出鲜明的分野。例如,国际回收局(BIR)力主开放交易,而经合组织(OECD)与欧盟则倾向于对废钢跨国流通施加限制。

就这一点,巴松表示,废钢如今备受青睐的根本原因在于,利用清洁能源熔炼废钢已成为目前钢铁生产中碳足迹最低的工艺路径。“在这场竞逐‘绿色钢铁’的赛道上,废钢自然成为了全球争抢的焦点资源。”他说,“然而,现实困境也随之而来,部分国家正倾向于设置壁垒,将废钢视为战略资源留作自用。对此,我持明确的反对立场。废钢目前作为‘绿色钢铁’生产的关键原材料,限制其跨境流动,阻碍其流向能发挥最大效用的地方,无异于在全球减排棋盘上落下一枚错子。我更支持建立高效的全球流通机制,确保废钢能自由流动。当然,这会面临阻力,例如欧盟等地区的政策偏好。”巴松认为,全球范围内设置废钢出口壁垒的趋势正在抬头,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挑战。

巴松展开解释道,从地球整体的减排视角审视,废钢具体在何处被用于低碳炼钢,并非问题的核心。钢铁产自欧洲还是美洲、亚洲,只要生产过程实现了深度降碳,对全球气候的贡献便是同质的。关键在于确保每1吨废钢都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高效的利用,产生最大化的效益。人为设置的流动壁垒只会导致资源的错配。废钢在资源富集的地区堆积如山,却因本地消化能力不足而闲置。与此同时,其他地区急需原料的钢厂却面临着“无米之炊”的困境。这不仅会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还在一定程度上将导致全球钢铁业错失了利用现有废钢资源,为全球钢铁业减排做出最大贡献的机会。

“若用一句话总结全球钢铁业低碳转型的成败关键,您会强调什么?”

“Be patient(保有耐心)。”面对《中国冶金报》记者最后的提问,巴松随即回应道。他表示,保持战略定力,精准投资于“正确的技术”,并持续探索其最高效的应用之道,方能稳步达成行业低碳转型目标,最终惠及全社会。

记者丨杨悦

摄影丨康瑞鑫

来源丨中国冶金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