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
南宁电务段兴义信号车间
八渡信号工区
有一名“95后”全路冠军
他就是该工区副工长潘志强
八渡信号工区
位于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
南昆铁路沿线
四周被大山围绕
潘志强是如何从
如此偏远的山区中走出
站在全路舞台上大放光彩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
夺冠:耳机里有“超车”秘诀
在2024年举办的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潘志强从全路50余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信号工道岔转辙设备组第一名
说起自己日常的学习方法,潘志强透露了几个秘诀:通勤车上,他戴着耳机,听备考资料;夜晚,他在操场散步,脑海里默背道岔转辙设备图纸,至少十遍。
“我不是学霸,只是在工作实践中找到了目标。学习要有拼劲,只要肯学,一定可以发现很多路径。”潘志强说。
潘志强的学习劲头也感染了身边人。“每次拿潘工长的手机刷短视频,就像上专业网课,几乎全是铁路信号技术讲解内容。”工友曾智升说,自己也因此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一路走来,从2020年第一次报名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潘志强先后参加过10余次不同等级的技术比武。之所以最后能登上冠军领奖台,除了自身保持锲而不舍、越挫越勇的奋进精神以外,其所在单位在人才队伍培养上狠下功夫、不断优化培训机制的做法,也让他受益匪浅。
在潘志强看来,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也得益于单位的培养。
“集团公司将全局电务专业的技术能手、有获奖经历的前辈聚集到一起,对我们进行脱产培训,几乎达到了一对一的帮扶比例。”潘志强说,“无论成绩如何,每一次参赛都是宝贵的成长机会,必须加以珍惜。”
今年6月,潘志强被段职教科抽调至单位备赛组,为参加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技能竞赛(车站与区间)、南宁局集团公司电务系统职业技能竞赛(道岔转辙)的选手培训业务要领。他将以教员的身份,带队再闯赛场。
生活:充实的“五点一线
潘志强所在的兴义信号车间是南宁电务段管内距离段部最远的一个车间。
从南宁出发,坐火车去兴义需要8个多小时;从兴义信号车间出发,坐火车去八渡信号工区只能依靠每天一趟的通勤车,或者开汽车绕3小时山路。
山高路远,这是南昆铁路沿线小站的普遍特点。线路穿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及云贵高原南部,是我国地质条件最复杂的山区铁路干线之一。同时,作为西南出海大通道和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铁路也承担着繁重的客货运输任务。
8年前,也是这般炎热的8月,潘志强和几位同批入路的新职工坐通勤车来到八渡站。初见八渡站,一切与他想象中的车站有着天差地别——四周群山环绕,既无车马也无人烟。
他花了一段时间去适应这种生活。
与一些同样坚守在小站的铁路工种不同,潘志强的工作生活是“五点一线”。因为八渡信号工区管辖八渡、根龙、文佃等五座车站的信号设备。
按照规定,潘志强和工友每周要轮番检查五座车站设备,周一到周五,刚好一天换一个车站。他们随身携带的行李除了检修工具,还有一日三餐的伙食备品、日用品以及睡袋。
“南昆铁路属于典型的‘点多线长’,我们需要花很多时间奔波辗转。”看着眼前绵延不尽的青山密林,这一刻,潘志强就像是大山的孩子。
在这个除了听火车响、就只剩蝉鸣的地方,“总得学点啥”的念头像一颗种子,在潘志强的心里生根发芽。不甘于现状的他,向新目标发起了挑战。
坚守:从追问者到答卷人
潘志强入路的第一年,恰逢南昆铁路开通20周年。老化的设备给检修人员增添了不少压力。尤其在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每一场雨都让大家彻夜不眠。
一天夜里,潘志强接到段调度通知:“根龙站轨道电路电压有波动,需要你们立即前往查看。”
挂断电话后,潘志强和2名工友立刻带上工具冲向门外。当他们添乘上最近一趟前往根龙站的列车,大伙全身上下已经湿透,鞋子还往外渗着水。
“我们用30分钟就找出了故障点,排除了根龙站的设备隐患。”回忆那一晚雨水与汗水交织的场景,更令潘志强难忘的是,同行工友和他一样没有一句抱怨。
面对安全责任,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那一刻,潘志强真正感受到了“爱岗尽责、坚守奉献”的南昆精神。
八年光阴似箭。转眼间,曾经青涩的小伙即将步入而立之年。工区的面孔换了一波又一波,站区也经历了多次改造升级,旧貌换新颜,沿线各站均发生了喜人的变化。而唯一不变的,是浸润在所有铁路人心中为安全坚守的精神。
“刚到八渡站的时候,我经常问那些老师傅:‘您为什么在这里待了这么久?’现在我也成为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了。”潘志强说,如今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广西记者站(南宁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字:彭婉云 李思桦
图片:施少明 袁俊杰 秦塬棋 侯晓宇
编辑:林飞翼
审校:李孝佺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