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土屋斑岩铜矿床的发现过程与成矿模型
2025年07月28日 16:43
海外矿业投资
责编:戚金荣
作者:海外矿业投资
土屋斑岩铜矿床的发现过程与成矿模型1. 发现过程(新疆东天山,1994-1997年)
- 线索初现:1994年,新疆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在哈密戈壁滩开展1:5万化探扫面时,发现一处 铜异常峰值达600×10⁻⁶ 的区域(远超背景值30倍),地表可见 孔雀石化(翠绿色矿物,铜的氧化标志)。
- 关键人物:地质队员 杨俊弢 在追踪异常时,发现一片 褐铁矿化蚀变岩,经验判断深部可能存在硫化物矿化。
- 工程验证:1997年首个钻孔 ZK001 在孔深120米处揭露 60米厚铜矿体(品位0.8%),后续勘探确认资源量 铜500万吨(伴生金100吨),成为中国第三大斑岩铜矿。
2. 成矿模型:岛弧斑岩系统的“三层楼”结构(1) 地质背景
- 构造位置:准噶尔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碰撞带北侧 石炭纪岛弧(康古尔塔格断裂南缘)。
- 含矿岩体:泥盆纪 斜长花岗斑岩(年龄356-369 Ma),侵位于石炭系企鹅山群玄武岩中。
(2) 矿化-蚀变分带(垂向)
深度
蚀变带
矿化特征
标志矿物
浅部
(0-300m)
青磐岩化带
孔雀石化+褐铁矿网脉
绿泥石+绿帘石+碳酸盐
中部
(300-800m)
绢英岩化带
细脉浸染状黄铜矿(主矿体)
石英+绢云母+黄铁矿
深部
(>800m)
钾硅酸盐化带
稀疏浸染状辉钼矿+斑铜矿
黑云母+钾长石+硬石膏
(3) 成矿机制
- 流体演化:岩浆热液(400℃)从斑岩体顶部溢出,与围岩反应形成蚀变分带。
控矿要素
- 构造:北西西向断裂控制斑岩侵位,层间裂隙赋存矿体。
金属沉淀:流体降温(300→150℃)导致硫化物(黄铜矿)沉淀,氧化带形成孔雀石。
3. 类似矿床的寻找方向(1) 国内靶区(2) 全球潜力区
中亚造山带
- 哈萨克斯坦:Aktogay铜矿(石炭纪岛弧,铜储量700万吨)。
- 蒙古:Oyu Tolgoi(奥尤陶勒盖,铜4500万吨,金1800吨)。
环太平洋带
- 智利:El Teniente(典型陆缘弧斑岩铜矿,深部钾化带未剥蚀)。
(3) 找矿标志组合
地质
- 古生代岛弧环境 + 中酸性斑岩体(SiO₂>60%) + 玄武岩围岩。
地球化学
- Cu-Mo-Au-Ag 套合异常,Cu>200×10⁻⁶,Mo>20×10⁻⁶。
地球物理
- 高极化率(>8%)+ 低电阻率(<100Ω·m) → 硫化物富集;
遥感
- 羟基(2200nm)+ 铁染(850nm)蚀变异常,面积>5km²。
4. 勘探技术策略
快速筛查
- 卫星遥感圈定蚀变区 → 2. 地面XRF测定铜异常 → 3. 激电扫面定位硫化物靶区。
深部验证
- 针对激电异常中心 斜孔钻探(倾角60°),穿透斑岩体顶部(500-800m)。
成本控制
- 戈壁区用 车载螺旋钻(成本<50),替代传统岩心钻(50/m),替代传统岩心钻(50/),替代传统岩心钻(200/m)。
:类似土屋的矿床需满足 ——岛弧背景+钙碱性斑岩+还原性围岩(玄武岩/安山岩)。当前最优靶区是 (已发现土屋、赤湖等矿床),其深部及外围仍存在未探明斑岩体。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