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净煤“碳”索(十六)——“煤炭分质分级利用”学术沙龙暨2025年山东省煤炭分级转化与低碳利用重点实验室学术论坛将于2025年7月27—28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山东科技大学召开。会议以“开发煤炭分质分级转化新技术和新路径,构建中低阶煤绿色低碳高值利用新体系”为主题,搭建交流平台,聚焦煤炭分级转化及高值利用技术创新与应用,交流科研难题和痛点,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助力实现低碳转型目标,现诚邀各相关单位积极组织参加。
一、会议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洁净煤技术》编辑部
山东科技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兖矿鲁南化工有限公司
《绿色矿山》编辑部
承办单位:
山东省煤炭分级转化与低碳利用重点实验室
山东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协办单位:
河北烈焰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长沙开元仪器有限公司
山东华玥仪器有限公司
大昌华嘉科学仪器部
主席:
梁 鹏 教授 山东省煤炭分级转化与低碳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
二、会议时间、地点
报到时间:
2025年7月27日
报到地点:
青岛康大豪生大酒店(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159号)
会议时间:
2025年7月28日
会议地点:
山东科技大学图书馆
三、会议议程
上午会场
地点:山东科技大学图书馆第一会议室
下午会场1
地点:山东科技大学图书馆第一会议室
下午会场2
地点:山东科技大学图书馆第二会议室
四、报告专家及摘要
刘振宇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获国家杰青资助。1988年于美国匹兹堡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化工系进行博士后研究;1995年起历任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7年起在北京化工大学工作。曾任科技部973煤分级转化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北京市政府参事。从事重质有机资源高效清洁转化研究,包括热解和加氢液化的自由基化学和技术、电磁感应技术、CO₂减排技术等。
报告摘要
煤炭分质分级利用的路径之一是热解生成煤气、焦油和焦炭,随后是这些产物的优化利用。本报告介绍北京化工大学重质有机资源高效清洁转化团队近年来在电磁感应驱动的焦炭优化利用方面的进展,包括焦的发热规律、焦和氧化钙反应生成电石、焦和CO₂反应生成CO、借助焦发热的甲烷高温转化制备乙炔/乙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邱介山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
邱介山,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北京化工大学“优秀教师”和“十佳教师”、北京市教育系统“教书育人先锋”、“科睿唯安”全球高引科学家及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材料化工和能源化工等领域研究,获德国拜尔、日本三菱、瑞士加铝、中国香港中华煤气公司、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中石油、中煤集团等名企资助。在Nature Mater.、Adv. Mater.等发表论文900余篇,论文被总引77620余次,H因子138(GS);煤基碳材料的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引领了煤化学化工领域的新发展方向。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省部级/行业协会科技奖20余项。现任《化工学报》和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Battery Energy、Carbon & Hydrogen、Carbon Innovation等刊物副主编及Science China Materials、Energy Technology等20余种学术刊物编委。
报告摘要
煤炭是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压舱石。煤炭的高效高附加值精细化利用是一个重大课题。以煤及煤热加工转化副产物为原料,创制功能碳材料(Functional Carbon Materials,FCM)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基于分子化学工程的技术方法,对FCM智造的技术策略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了“多维碳材料工程”的新概念,结合FCM在能量存储与转换、电化学工程、多相催化等领域的应用,从分子科学、表界面化学及宏观架构工程三个层面阐述调控FCM结构性能的技术策略,重点介绍智能材料化工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挑战。
李春山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李春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杰青。现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离子液体清洁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化工学会离子液体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化石能源催化转化、高端化学品合成等研究。承担科技部变革性重大专项、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企业合作项目等。曾获北京市科技新星、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青年通讯院士、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等。
报告摘要
低碳烃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对延伸化石资源产业链、实现化工减碳降污及保障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其核心在于实现C—C、C—O键的选择性活化与重排。为攻克低温热力学可行性与慢速动力学间的矛盾,报告聚焦高效催化剂设计与过程强化,成功开发了基于新型离子液体催化体系的多条温和转化路线。实现了包括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甲酯酸(MA)等在内的高值化学品绿色高效制备,为低碳烃温和高效转化提供了一些借鉴作用。
田原宇教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田原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导,长期从事碳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腐植酸环境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奖、山东省和陕西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一等奖17项,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授权发明专利127项,其中美国专利16项;出版著作1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报告摘要
介绍分子煤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内容,并在煤热解自由基调控机理的基础上进行富油煤快速热解增油提质及其分级气相脱氢裂解制化工原料工艺、催化剂和装备技术,在碳-水离解气化机理的基础上进行粉煤复合提升管分区高效清洁气化和Y型气流床高温分区气化成套技术的创新与实践;最后探讨了碳中和约束下发展绿色煤电和特色煤化工存在的技术瓶颈与变革性技术研发路径与典型案例。
曹景沛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青年人才、江苏省杰青、全球2%顶尖科学家。任《洁净煤技术》副主编,《化工学报》等编委,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从事低阶煤热转化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发表论文200余篇,被引90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42项,出版专著2部,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侯德榜化学技术奖青年奖、工程热化学青年奖、Energy Fuels Raising Star等。
报告摘要
低阶煤分级利用和煤制化学品是我国重大战略需求之一。报告主要介绍团队在褐煤热解原位重整制备轻质芳烃和特种燃料方面的进展。开发了多级孔孔道可控调变、原子尺度上酸性位点和骨架铝落位有效调控的分子筛制备新工艺,揭示了褐煤热解挥发分重整的反应路径,为褐煤热解定向转化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提供理论支撑。
路文学研究员
兖矿鲁南化工有限公司
路文学,工学博士,兖矿鲁南化工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民建会员。长期从事科技研发工作、技术推广等工作。参加国家863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省重大创新工程项目3项、兖矿集团科技项目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兖矿集团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开发的水煤浆气化、粉煤气化技术已实现工业应用。获评山东省第八届“杰出工程师”,山东能源集团首届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9项。
报告摘要
兖矿鲁南化工以“双碳”目标为导向,推动煤化工绿色转型。作为山东能源旗下高端化工企业,公司依托省级研发平台与自主技术,突破POE、丙烯酸等“卡脖子”技术,建成全球首套3000吨级OMB粉煤气化炉,实现干/湿法气化技术突破。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节能降耗技术改造,能源利用率显著提升。未来将聚焦产业链优化,布局丙烯补链、乙烯建链等核心项目,推动高端化、低碳化发展,力争建成安全、绿色、智能的化工新材料领军企业。
白进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白进,研究员,博导,煤炭高效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开展气化、热解及固废利用的应用基础研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重点项目等。出版专著《煤的灰化学》,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制定国家标准2项,授权专利多项。曾获得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工程热化学创新奖等奖励。
报告摘要
新疆煤炭资源丰富,具有热反应转化氯高、热解油收率高等优点,是现代煤化工的优势原料。团队针对新疆煤转化特性,开展了热解挥发分原位提质、温和液化以及气化灰化学研究,为新疆煤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团队承担“富油煤关键结构解析与定向转化”先导专项,将围绕新疆富油煤关键结构解析、定向解聚以及解聚产物定向转化开展研究,探索富油煤分级转化的可行路径。
王胜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王胜,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学术委员会委员、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燃烧研究组组长。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聚焦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开发,开发出全温域、广谱的污染物催化氧化催化剂,可以满足机舱臭氧、工业窑炉CO、挥发性有机气体(VOCs)、煤矿瓦斯净化要求。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0余项,授权45项,出版专著2部。主持基金委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自然科学基金5项、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课题(2项)、国家“863”项目课题等。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奖、石化联合会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励多项。
报告摘要
在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NO、挥发性有机气体(VOCs)、CO、CH₄等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高效净化过程涉及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高活性、宽温域、高耐受氧化还原催化剂开发是关键。报告结合煤炭开采利用过程中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详细介绍了煤矿瓦斯CH₄、煤焦化及燃煤烟气CO与NO、以及煤化工VOCs净化催化剂的开发及工程化应用。
陆诗建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
陆诗建,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导,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温室气体减排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池学者”特聘教授,长期从事CCUS技术研究,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编委。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40余项课题,主导设计了全球最大规模(200万t/a)的胜利电厂CCUS项目及国能锦界电厂咸水层封存示范工程。发表论文120余篇,授权专利73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4项省部级奖励。
报告摘要
围绕富CO₂相的高黏度特性造成的流动阻力增大、传热效率降低及相分离不稳定等技术难题,开发了AEEA-DEHA-H₂O新型双相吸收体系,通过优化30/40/30%配比实现0.93mol/mol吸收容量和76.3%解吸效率,黏度降至58mPa·s,能耗较MEA降低20.5%;揭示了DEHA羟基-氮键合增强亲水性及氢键降黏机制,阐明AEEA衍生物强亲和力形成富CO₂相与DEHA弱极性分离形成贫CO₂相的相变原理。
王建成教授
太原理工大学
王建成,太原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太原理工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院长,兼任煤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绿色环境催化关键技术研发山西省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煤热转化过程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基金重点基金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近30项,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鉴定科学技术成果3项;获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自然科学技术奖2项,参编团体标准3项。先后获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山西省污染防治攻坚战先进个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报告摘要
硫和汞作为煤中具有亲和性的两种污染元素,研究它们的赋存形态及其相关性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以及环境污染控制意义重大。本研究采用逐级化学浸提和等离子体低温灰化联合法(SCEPs-PLTA)同步分析了煤中硫和汞的赋存形态,并对其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SCEPs-PLTA对分析含细粒黄铁矿煤中硫和汞的赋存形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煤中硫化物硫和硫化物结合态汞,有机硫和有机结合态汞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
靳立军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
靳立军,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天池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煤、生物质等含碳固体资源的清洁高效转化、甲烷催化制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在Chem. Eng. Sci.、Energy Convers. Manage.、Bioresource Technol.、J Clean Production、Fuel等共发表SCI论文160余篇,H指数40,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化工学会“工程热化学创新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现任《煤炭转化》副主编,Inter J Coal Sci Technol、Carbon Resources Convers、《洁净煤技术》编委及《燃料化学学报》等青年编委。
报告摘要
煤与多源有机物共热解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利用后者富氢特性与煤共热解可以有效解决煤中H/C低导致油产率低等问题。本报告主要聚焦煤与生物质、废塑料、废轮胎等有机固废资源的共热解过程,介绍了共热解过程的影响因素以及反应机理,为共热解过程产物调控和应用提供参考。
黄澎研究员
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黄澎,博士,研究员,煤科院首席专家,中国煤炭学会煤化工专委会副秘书长,煤科院煤化工分院液化所副所长。长期从事煤炭转化研究工作,主要从事煤基纳米材料、煤炭洁净转化、氢能及二氧化碳利用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和参与完成数十项科研课题,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863、973、国际合作等共31项,横向课题近百项。获省部级奖5项,在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Energy & Fuels、《燃料化学学报》、《化工进展》、《煤炭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著作1部,授权专利20余项。
报告摘要
针对哈密富油煤的煤质特点,结合煤科院的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紧密围绕哈密煤化工产业中大量高挥发分末煤资源和中低温煤焦油的综合利用需求,介绍了末煤与煤焦油共加工这一新型煤油共炼技术的背景、技术可行性及其优势。同时,简要总结了煤科院直接液化技术的发展历程。
五、会议注册及缴费
会议注册费:1000元/人。与会者将获得由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和《洁净煤技术》编辑部共同颁发的“碳索研习营”证书。
会议缴费及开票信息如下:
六、科技创新成果展示
会议期间将举办“煤炭分质分级利用技术”科技创新成果展,并征集相关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新科技创新成果,并集中展示,有意者请联系会务组。
七、协办单位招募
欢迎相关单位报名参与会议协办赞助,有意者请联系会务组。
八、会议联系人
《洁净煤技术》编辑部
白娅娜 13810006472(同微信)
山东科技大学
张亚青 13583283492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期刊出版公司拥有科技期刊21种。其中,SCI收录1种,Ei收录5种、CSCD收录6种、Scopus收录7种、中文核心期刊9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1种、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4种,是煤炭行业最重要的科技窗口与学术交流阵地,也是行业最大最权威的期刊集群。
期刊简介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搭建绿色矿山建设领域高端学术交流平台,2023年5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煤炭科工集团主管、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主办的中文科技期刊——《绿色矿山》(Journal of Green Mine)应运而生。《绿色矿山》为季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10-1912/TD,ISSN号:2097-3357,由《绿色矿山》编辑部负责策划、出版、发行。
刊登范围
绿色勘查、绿色开采、矿山地下空间利用、绿色选冶、矿山环境保护、低碳技术及节能减排、数字矿业、绿色低碳经济政策与评价等。
期刊主页
http://www.lsks.org.cn
投稿网址
https://lsks.cbpt.cnki.net/EditorAN/index.aspx?t=1
联系:常明然
电话: 010-87986452
邮箱:journalofgreenmine@163.com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