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从风险共担到生态共建,钢与船5年“链”变记

从风险共担到生态共建,钢与船5年“链”变记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钢铁、船舶行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更是共同构建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有效抵御外部风险、共同维护全球市场的战略基石。”

“在钢铁行业的支持下,船舶行业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稳步增长,我国已成长为全球造船业领导者。”

“两大行业是建设制造强国、海洋强国的关键力量,是产业链供应链紧密连接的上下游产业,也是相互促进的战略联盟,协同发展仍有提升空间。”

……

不久前,2025船舶用钢供需座谈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这是两大行业携手组织的第5次供需座谈会。会上,钢铁、船舶行业的代表们围坐在一起,梳理了过去5年两大行业的合作成果,并围绕加强产业链合作共赢、提升保供能力和产品质量、创新协同合作模式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图片

5年前,在工信部指导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与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以下简称船协)共同组织召开第1次船舶用钢供需座谈会,两大行业新一轮合作机制就此开启。如今,这条钢与船产业链(简称“钢船链”)正以协同进化的姿态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打下中国烙印。

合力向高端突围

船舶用钢供需座谈会这一合作机制见证了钢铁、船舶行业携手共进的坚实步伐与累累硕果。

“5年来,两大行业在风浪中携手前行,一路披荆斩棘,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建立起紧密的上下游合作关系,共同抵御了产业链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取得了较好的合作成果,成为产业链协同范例。”船协相关负责人肯定道,两大行业携手应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通过引入期货工具、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建立上下游交流机制等手段,加深了相互理解与信任,特别是加深了双方对各自行业的规律性认识,从而有效平抑了产业风险。

“钢船链”这一轮合作机制始于2021年“常熟会议”,此后,两大行业合作不断深化。2021年,大宗原材料市场大起大落,钢企协助船企通过长协等方式平抑了一定风险,提升了供应稳定性,双方达成“风险共担、互利互惠”的共识。2022年“南通会议”后,得益于船舶市场的良好发展,船舶用钢需求稳定增长,钢企对于供需对接会上船企提出的及时、分段配送模式做出积极响应。2023年“营口会议”后,双方合作进一步加深,船企接单船型高端化特征明显,双方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在关键钢材品种研发方面取得突破,大型集装箱船用止裂板、化学品船用双相不锈钢等实现国产化;国产薄膜型LNG(液化天然气)用不锈钢快速发展,逐步成为主流材料,为我国大批量承接LNG船订单提供了坚实保障。2024年“烟台会议”以来,针对船企提出的长协锁价、全规格供货、尾板及时配送等需求,钢企配合船企积极探索锁价模式,不断提升加工配送服务水平,成为船企在高手持订单状态下高效、顺利、有序生产的后盾。

5年来,钢企、船企在高端品种研发方面积极开展联合攻关,实现了高端产品突破和产业化应用。钢企、船企共同推动船用高端钢铁产品国产化替代,助力船舶行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涌现出一系列典型案例:南钢供应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用钢板、船用型钢,助力我国实现大型邮轮建造领域“零的突破”;河钢集团舞钢公司高锰钢独家供应国内首台套高锰钢船用燃料罐;宝钢股份、鞍钢、南钢等企业供应的超大型集装箱船用止裂钢用于全球最大24000标准箱集装箱船建造;首钢供货的亚洲首制风电运维母船顺利下水,推动我国风电开发迈入深远海;鞍钢整船供货的全球首艘M350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船实现了我国浮式生产储卸油船造船业的重大突破……坚实稳定的产业链合作基础为钢铁、船舶产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供需亟待高效顺畅衔接

在交流中,钢铁、船舶行业的代表们一致认为,钢企、船企应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共建高质量产业链生态圈,实现有质量的保供、有效益的共赢。

“这几年,船舶行业处于上升期,船企手持订单增多,船舶用钢需求也随之增长。去年,中船集团船舶用钢需求约350万吨,今年有望超过400万吨。船舶用钢需求不仅呈现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升,突出表现在船企对高强度、耐低温、高Ni钢板、薄板等的需求明显增多。”中船物资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钢铁、船舶行业要继续加强战略合作,携手推动技术创新、突破短板。同时,钢企、船企要提高信息互联互通的精准度,把长协机制作为深化战略合作的主要抓手,共同应对未来市场波动。

在“双碳”背景下,新能源船型逐渐占据船舶市场的主流位置。“从中远海运重工的订单结构来看,新能源船型占比已突破60%,尤以LNG船为代表。但我们也发现,目前LNG燃料罐所用钢材主要是9Ni钢,而以韩国为代表的国际竞争对手已开始大批量应用性能更强、价格更有优势的高锰钢。”中远海运重工相关负责人建议,钢企应尽快实现优质高锰钢的大规模批量生产,以提高我国船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有船企代表认为,钢企、船企要加强数字化供应链协同,推动钢企的销售系统、生产系统、物流系统与船企的需求系统、采购系统、仓储系统等深度对接,以提高效率、降低采购成本。招商局工业集团相关负责人对此深以为然,认为船企、钢企应加强数字对接,类似发票、证书获取等工作可通过数字化系统推进,从而缩短人工核对的时间。

此外,不少船企代表提到了对保障交货期的重视。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我国船企未来3年~4年的手持订单较为饱满,但受美国“贸易战”和“301”调查的影响,仍面临一定挑战,希望钢企能保证合同交付期,保障船企生产。中船集团广船国际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议已签订的长协订单按照船企需求进行排产、按期交付,建议钢企调整好长协订单与期货、现货之间的比例。

针对船企代表的诉求,钢企代表也进行了回应。某钢企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该企业的船板生产比例再提高,或将打乱该企业自身生产节奏,影响其他品种保供。从钢企的角度来说,希望船企在设计船型时可以合并小规格、小批量品种,这样有利于钢企更高效地排产。另有钢企相关负责人坦言,对钢企来说,最大的难度就在于船舶用钢规格多、数量少,而作为长流程的钢企更希望能稳定批量生产,因此,提高船板生产比重会给钢企组织生产带来一定困难。

钢企代表一致认为,加强战略合作是建强“钢船链”的重要基础。山钢相关负责人表示,高质量保供的前提是稳定的战略合作,这对于双方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钢企、船企的生产技术人员要加强沟通交流。“船企可能不了解钢企的生产组织模式,而钢企也可能不清楚具体船型对船板的要求,其中有很多环节需要进一步沟通。”该负责人认为。河钢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钢企将密切关注船舶行业的动态变化、积极把握市场规律。面对全球造船业的扩张,钢企将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保证交货周期,满足船企对高品质船板的需求。

“钢企应更有效、更及时地了解船企的技术要求,转变经营理念,让供给服务于需求。”钢协相关负责人认为,在钢企、船企合作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做到供需高效率顺畅衔接。

5年来,从常熟的首次握手到南京的深度对话,钢铁、船舶行业的“链”变史,本质上是中国制造从“规模优势”向“体系优势”转型的一个缩影。这条“钢船链”的每一次协同突破,都在为中国制造业提升全球竞争力添砖加瓦。

记者 | 贾林海

来源 | 中国冶金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