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承袭北魏京华的遗韵,造就闻名世界的云冈石窟艺术宝库。这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美丽的传说、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们连成一条耀眼的珠链,环绕在武周山麓。
这片土地有一个钟灵毓秀的名字——晋华宫矿,位于大同市以西12.5公里处,北临武周山,东靠马武山,地处十里河狭长谷地。矿区东西跨度3.5公里,南北最窄处不足1公里,十里河水依矿区北部蜿蜒流过,哺育着两岸的依依垂柳、遍地花草。
新中国成立后,晋华宫矿曾先后有过晋华宫小井、马武山小井、晋华宫大井、南山井4个井口。1966年11月,晋华宫小井因辅助设施跟不上而封闭。1985年10月,马武山井停产。至此,晋华宫大井与南山井成为该矿两个主力生产矿井。
南山井曾是晋华宫矿一个独立生产盘区,也是晋华宫矿重要的生产矿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有源源不断的煤炭专列从这里驶出,支援祖国发展建设。那时的南山是一座煤山,几乎每一个南山人的生活都与煤炭联系在一起。
然而,21世纪初的某一天,南山忽然停下了脚步,许多曾经为出煤、运煤骄傲自豪的南山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南山怎么了?”当一些人这样问起的时候,一项宏大的改造工程已经悄然启动。不久之后,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在这里诞生,将南山从疲倦中唤醒,使它再次焕发生机。
回溯 南山的童年记忆
南山的南,是方位——十里河南岸,云冈之南。
我是土生土长的晋华宫人。听爷爷说,他年轻时背着破烂的行李卷来到南山,并在这里扎下根,找到了心爱的姑娘,后来有了爸爸,又有了我。
相较于大城市的繁华和喧嚣,我更喜欢南山的惬意与宁静,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景,都融入了我无法割舍的浓厚感情。儿时的我跑遍了南山的沟沟坎坎。被雨水冲刷得纵横交错的沟壑中,随地势高低起伏修建着各式各样的房子,或高大宽敞,或矮小逼仄。
我至今仍记得爷爷家的那三棵梨树,每到梨花盛开的季节,洁白的花瓣便铺了一地。落了花就该结果了。这三棵梨树的果实是翠绿色的,果子又大又甜,咬一口,甘甜的梨汁沁人心脾。吃过午饭,一家人在院子里的树荫下乘凉,好不惬意。
晋华宫矿与云冈石窟间仅隔着一条十里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十里河水呈现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美景,路人常在河床边掬一捧清水解渴,河中不乏欢快的鱼儿随波腾跃。
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起,云冈沟内小煤窑多了起来,山下公路煤尘弥漫;山上植被被大面积破坏,沿岸山泉逐渐消失;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积满十里河河道,十里河很快变成了一条臭水沟。矿区周边环境遭受极大破坏,云冈石窟因此成为被殃及的池鱼:雕像日渐斑驳,佛光日渐黯淡,处境岌岌可危。
煤炭过度开采给环境造成了巨大伤害,十里河水失去了往日的清澈,晋华宫矿的华彩也渐渐被尘封在云冈沟上空漫天飘舞的黑色尘埃中。
更生 跨越煤海的边界
跨入新世纪的大门,面对煤矿资源日渐枯竭的现实问题,管理者们清醒地认识到:煤矿的未来不能只局限于煤炭开采,必须要有所创新,“保护环境,转型发展”成为大家的共识。
晋能控股煤业集团的前身同煤集团提出:借助与云冈石窟隔河相望的良好地理优势,抓住大同市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机遇,针对人们对煤矿生产及地下采煤的好奇心,全力进军工业旅游产业,建设晋华宫矿井下探秘游项目。
2004年11月,依托井下探秘游项目和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矿业基础、地质及遗迹资源,晋华宫矿的转型发展再进一步,正式申报建设国家矿山公园。
2005年,晋华宫矿工业旅游项目如火如荼地加紧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矿山公园”成为所有大同煤矿人的共同愿景。同年8月,经国土资源部批准,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成为我国首批28个国家矿山公园之一。
2009年6月30日,同煤集团关闭年产120万吨的晋华宫矿南山井,将井下探秘游项目和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整合,相关规划正式落地,公园蓝图徐徐展开。
2010年,矿区搬迁安置工作基本完成。8月6日,大同煤矿博物馆奠基开工,标志着该公园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2012年9月7日,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正式开园。
公园入口处的仿古门楼
从理念萌芽到公园建成,从公园初运营到全国驰名,大同煤矿人大胆实践、勇敢探索,在塞北煤城打造出规模宏大的工业文旅建筑群,奋力书写震撼世人的矿山生态转型传奇。
定格 呈现工业历史的沧桑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汇聚了无数人心血和汗水的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都是大同工业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规模之浩大、布局之宏伟、景观之细致,都堪称经典。
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落成后,沉寂了许久的南山重新变得热闹起来。在这里,既能触摸到厚重悠久的煤炭文化,又能感受到生态修复的神奇魅力;既能享受晋北农家风情,又能欣赏绿水青山的宜人美景。游人纷至沓来,为这片初步完成从煤炭开采到绿色发展的土地持续注入生机与活力。
该公园由大同煤炭博物馆、井下探秘游、煤矿工业遗址区等八大景点组成。许多游客表示,煤炭工业遗址区令人心生震撼。
当游客踏入煤炭工业遗址区,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老旧锅炉房的烟囱。设计者借鉴工业遗产活化理念,将一根历经沧桑的烟囱改造为室外温度计,使其成为公园的标志物。另一大亮点是改造后的矸石山:一道厚实的石笼景观墙绵延百米,朴拙的墙体与新建的观景栈道浑然一体,巧妙地将昔日矿工背矸、运矸的忙碌场景清晰展现在游客面前。在这儿,一架产于1913年、曾由大同煤矿劳模王凤梧操作使用的大滚筒绞车,被放置在一间特制的玻璃钢架构绞车房里,透明的玻璃墙与经过修复的老绞车相辅相成,工业质感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为公园增彩。经过改造的选煤楼更是令人眼前一亮。设计者在原本的混凝土架构上增加钢架组合和玻璃墙,将选煤楼中原本封装在砖墙里的运煤通道展现在游人面前,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充满艺术气息,让人拍案叫绝。
材料井绞车平台被改造为“矿工万岁”群像墙,墙体底座浮雕展示了不同时期的矿山生产场景,54块文化浮雕真实再现了煤矿工人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画面。墙面悬挂着全国道德模范欧学联、感动中国的矿工陈氏四兄弟等132位具有代表性的同煤人物照片,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感人故事,每一个人都是一面矿山英雄的旗帜。
“矿工万岁”群像墙
晋华宫人无私奉献、砥砺奋进的精神,和镌刻在这面高大墙壁上的英模影像一起,闪耀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发现 站在矸石山上观景
有人曾经为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的几大景区做过这样的定位:煤炭工业遗址区是其脸面,大同煤炭博物馆是其内涵,井下探秘游是其核心,其他则是依托工业景点延伸出的景观。
这个其他,指的是民俗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这些景观中,棚户区遗址颇具特色,浓浓的民俗味使其备受关注。
棚户区遗址生动记录了矿山居民“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质朴生活,是昔日矿工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一座铭刻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精神的历史丰碑。棚户区遗址有一条石阶小路,依山而建的小房高低错落,别具特色。这片遗址的保留,既能展示大同民俗文化的历史,也给为煤矿付出了青春的矿工留下一个可以凭吊过往的地方。
石头村的房子都是用石块垒成的。院子小巧玲珑,户型为民居四合院,正房与偏房高低不同、错落有致,采光甚佳,充分展现了矿工的居住习惯。
观佛台是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的制高点。从这里远眺,享誉中外的云冈石窟、巍峨翠绿的武周山峦、蜿蜒流过的十里河和现代化的晋华宫矿尽收眼底。
走上观佛台要经过矸石山栈道。栈道全长100米,外围景观墙采用石笼墙设计,这是一种对矸石山的生态修复措施。在南山井关停后,晋华宫矿开始着手对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堆放总量达275万吨、堆放高度约27.5米的南山矸石山区域进行集中治理,采取打孔注浆、碾压覆土等方式,解决了矸石山自燃问题;通过种植灌木、乔木等植被,覆土绿化面积达7.9万平方米,共种植12种树木近8900株,解决了渗漏和扬尘问题;通过构建边坡钢筋混凝土网格状格沟、上下排水沟和导流涵洞,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随着一系列问题的解决,经过治理后的矸石山变成了公园内的一大景点——观佛台。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晋阳潭的真实写照。晋阳潭总面积32000平方米,其设计理念别具一格,集中体现了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智慧,是污水处理、水资源循环利用、低碳环保的成功实践。晋阳潭四周有一个个或圆或方的水池。煤层中流出的矿井水,先在这里被集中净化,再流入潭中。水岸设置长堤、木制栈桥等景观,形成集观赏、游憩、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带状生态型水域公园。此处山水相依,展现出一幅宜人的生态画卷。
晋阳潭
几年前,一位同事到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游玩,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它们默默无声,只是从工业沧桑的边边角角处,尽情绽放属于自己的明媚,既保留了原有的情怀,也舒展着今天的时尚。它们是公园的景观,也是矿区文化的记录者,当探寻沧桑历史的你走入它们的怀中时,它们坦诚地把过往和今天的温馨全盘托出,无私交付,等着你去品味……”
出发 完成跨越时空的探秘
大同煤炭博物馆是公园的标志性建筑,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东西长108米,南北宽45米。其深蓝色矿物晶体造型融合新古典主义风格,馆名由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题写。博物馆以“自然和谐、科学发展”为主题,通过“煤的形成”“开采历史演变”“广泛应用”“文化源流”“百年同煤巨变”五大展厅,全面展示煤炭工业的科学内涵、文化意义及人文价值,是一座兼具科普与观赏功能的地质矿山博物馆。从博物馆出来,就可以随着导游的引导,去游览井下的神秘世界了。
井下探秘游是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的核心项目,能让游客真正触摸到煤的灵魂。行进在博物馆通往井下探秘游项目的长廊里,导游悦耳的解说在耳边回荡。长廊的尽头,是一道紧闭的大门。打开那扇门,就是通往“地心世界”的井口。该项目占地面积达11500平方米,以“绝、真、奇”三大特色打造世界级工业旅游场景。所谓“绝”,即特种设备、矸石层、地质剖面、历史遗存等景点分布于平均深度156米、最深达300米的井下工作现场,堪称工业奇观;所谓“真”,即完整复现从原始采煤到综采技术的演进历程,游客可操作煤电钻、采煤机,亲历煤炭开采流程,沉浸式感受矿工精神;所谓“奇”,即展示了1.4亿年前侏罗纪煤层的形成过程及各时期生产遗迹等。
游客可乘坐罐笼与矿车,穿戴矿工装备深入巷道,或在“地心之旅休闲屋”观赏煤矸石雕刻工艺品,全方位体验矿山文化魅力。
2012年至今,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持续优化升级。2021年划归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晋泰新业文化旅游分公司后,公园实行全面改造:新增煤炭清洁利用主题展区,强化能源革命叙事;优化导览系统,更新矿工纪念墙影像资料;引入斜井人车,提升游览体验;丰富井下设备陈列;完成地面与井下环境亮化工程。
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副碑
截至2025年6月,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累计接待游客超246万人次,成为“煤旅融合”转型的典范,收获了“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国际休闲生态旅游示范区”等荣誉。
展望未来,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推动工业旅游的创新发展。它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见证着中国工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作者:张雨璐 版面编辑:袁理
来源:中国煤炭报、大同日报融媒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