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路先锋
动未来
当高炉遇见绿电
当烟囱爱上蓝天
首钢七家“钢铁战队”上演了一场
硬核浪漫的“绿色变形记”!
他们卸下“旧盔甲”
披挂“绿动未来”的新战袍
他们不再是冷冰冰的工业机器
而是揣着环保理想的碳路先锋!
“我”的低碳变形记
大家好,我是首钢股份,朋友们都叫我“钢铁侠”。别看我一身钢筋铁骨,这些年我可没少在“减肥”(减排)和“养生”(节能)上下功夫。今天就来聊聊我的“绿色变形记”!
最近,我的“光荣榜”上新增了不少荣誉——2024年一口气拿了三块“奖牌”:“‘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企业”“绿色低碳卓越企业”“年度钢铁极致能效工程能效标杆三年行动先进企业”。我的“炉子里”也藏着节能的真本事,“左膀右臂”——8号烧结机和2号高炉拿了“冠军炉”比赛的金牌。
血管注入“绿能量”。这几年我偷偷换了 “能源食谱”:向市场买绿电当“下午茶”,近三年喝进去的绿电比例年年涨;又在厂区屋顶铺满太阳能板,像给自己戴了顶 “光伏帽子”,晒晒太阳就能发电;去年在股份1号高炉我还试了试“新口粮”——用自己设计的装置往炉子里喷生物质炭,2025年我还要扩大试验,我可是国内首个拿生物质当“零食”的钢铁企业呢。
给设备做“手术”。我给老伙计们量身定制了“器官移植”:以前烧结工序总被说“呼气太重”(烟气一氧化碳多),现在我装了催化氧化装置,相当于换成了“高效肺”,脱硝煤气消耗直降;在2160热轧加热炉加装了“节能心脏”,“射流富氧+掺混富氧”的燃烧技术让燃气单耗直降;热轧产线的冷却水系统以前有点“暴饮暴食”,我给它装了“AI大脑”,用多目标规划和机器学习算计着用水用电,现在节电率能到40%以上。
与大学“哥们儿”搞发明。去年我拽着北京科技大学这个朋友搞了个大项目:给高炉煤气来了套“精脱硫美容套餐”——脱氯、水解、脱硫、提硫单质,全套技术都是咱们自己捣鼓的,还被协会评为“国际领先”。现在这套装备在我这儿全天候开工,就像给呼吸系统装了“空气净化器”,干干净净没异味。
我的身材管理秘籍。炼铁时,我玩转“三高饮食法”:高球团比、高富氧、高顶压,燃料比越吃越少;炼钢时,转炉搞“复吹瑜伽”,复吹技术让炉龄变长的同时降低了氧气单耗,还学会了“少渣烹饪”,煤气回收量显著提升;热轧时,我推行“热装直送”,让钢坯像外卖小哥一样抢时间、少走弯路,加热炉的“火气”都小了不少。
立个flag:要做“零碳钢铁侠”。现在的我,越活越像个“绿色青年”:身上挂着能效标杆的勋章,血管里流着绿电,脑子里装着AI算法。往后啊,我还得盯着“双碳”目标练“轻功”,探索更多极致能效技术,毕竟,钢铁行业的未来不是“硬汉”而是“暖男”,我要做一名“零碳钢铁侠”,用更绿的工艺、更低的能耗,为地球撑起一片蓝天。“减排这条路,我钢铁侠说到做到!”
“我”的减碳日记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首钢京唐,今年20岁,是一家超大型钢铁企业。家住渤海湾的我,日夜拥抱着大海,感受着海风温柔的抚摸。可你别看我如今这么悠闲惬意,以前我可没少为节能减排的事儿发愁。不过,现在我可是节能减碳的“大明星”,下面就来给大家讲讲我是怎么一步步完成华丽转身的。
从出生的那天起,我就在为喝水的事发愁,因为渤海湾淡水资源匮乏,我不得不从很远的地方通过“吸管”来解渴。可是我的体量实在太大,为此,我的建设者们创新采用海水淡化技术,通过回收利用钢铁生产过程中的余热资源来淡化海水,实现了“余能换资源”。目前,规模已经达到9.5万吨/天,彻底解决了我的喝水问题。而我也深知水资源的来之不易,后来又不断优化工艺、改善流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两次被工信部评为全国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
海水淡化项目的建成就好像打通了我节能降碳的“奇经八脉”。我的建设者们又根据能源资源的利用规律,将海水淡化和发电机组、煤气、盐碱化工串联起来,构建了全球首例“燃—热—电—水—盐”五效一体高效循环利用系统,开创了低品质能源绿色利用的新格局。这个项目还被列入工信部节水技术推广目录,获得了第十一届母亲河奖绿色项目奖,整体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也是通过这个项目,让我“吃得更少、干得更多”了,每年可以减少碳排放40万吨。
我生来就是一个要强的人。近年来,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极致能效”成了我们行业破局的关键。谁率先通过能效标杆示范厂验收,谁就是这个行业的领跑者。而我作为首批“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培育企业,誓要首批通过验收,为大家树标杆、立旗帜!
从那以后,我开始主动跳出舒适圈,瞄准自己臃肿的地方开始“动刀子”,在原有大球比、大富氧的基础上,还先后实施了机前变压吸附制氧+机后深冷供氧组合复合富氧、焦化上升管余热回收、高炉冲渣水余热回收、烧结环冷余热回收、钢轧6号转炉低温烟气余热回收、空压机改造、300兆瓦机组提效改造等多项“手术”,把余热余能“吃干榨尽”。焦炉、高炉、转炉工序能耗全面稳定达到能效标杆水平,我的各项能耗也多次打破纪录,不仅成为第一批“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厂”,还被评为“2024年度钢铁极致能效工程能效标杆三年行动先进企业”。
对于节能降碳,我始终都是认真的。我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定制了以大废钢比冶炼为核心的低碳冶炼工艺路线,目前已具备转炉单工序50%以上废钢比生产能力。同时,我还从石灰窑尾气中将二氧化碳抽离出来,应用于转炉吹炼,开辟了炼钢过程二氧化碳规模化消纳利用的新路径,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5万吨。
大自然的能量是无穷的,为了更好地汲取能量,我还披上了“光伏装”,让“零碳”发电成为了现实。为了降低碳排放,我充分利用临海靠港的优势,不断优化水路、陆路的绿色运输结构,就连身体物资的运输工具都换成了电动的,最大程度减少碳排放。
在节能减碳的路上,我广开新路,用多种固废冶金渣为原料,研发出全固废低碳胶凝材料、低碳复合填料、复合矿粉、工程回填料等多种固废新产品,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点“绿”成金。我还顺利通过国家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认定,成为国家级“钢铁生产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被评为工信部与生态环境部“无废企业”,充分展示了自己在全国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方面的领先地位和卓越成就。
在节能减碳的道路上,我收获了诸多荣誉。这些荣誉就像一束束鲜花,盛开在我的身上,让我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我深知节能减碳之路任重道远,但我相信,通过不断创新改革,我一定能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的光伏生态梦
大家好,我是首钢矿业!近年来 ,我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全面落实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统筹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着力发展绿色产业。深入贯彻“一引领两融合”,坚定不移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促进发展质量向更高效率更有韧性更可持续转变。
要说矿山,可真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库。我利用水厂铁矿尹庄尾矿库近3000亩闲置土地,通过“光伏+生态修复”模式,打造“板上光伏发电、板下生态恢复、土地立体利用、绿电助力降碳”的科学治理新模式。共敷设光伏板近23万块、电缆105万米,年平均发电量1.55亿千瓦时,年可节约标煤4.6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2万吨。2024年,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顺利并网,全年发电8936万千瓦时,消纳7185万千瓦时,光伏发电降低电价获得收益1200余万元。
在不断优化措施,提升光伏发电项目绿电消纳能力的同时,我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采场引入电动宽体矿车并实现无人驾驶,在采场运输自动化、智能化、低碳化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相信,在矿山人前赴后继的努力下,未来,我会在绿色低碳发展上有更大突破,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首钢场景中作出更多贡献!
“我”的绿色蜕变
我叫首钢水钢,作为自幼生长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城区的钢铁厂,在节能减排和绿色生产上,我一直都在努力践行使命担当。
煤气发电、余热发电,我做到了应收尽收、应发尽发,在减排的同时,自发电率不断提升。2024年6月至今年4月,我实现了622台节能机电设备上岗,每年可节电760万千瓦时,给地球减少“碳排放负担”930吨。以前,原燃料堆场刮风时难免会让我“灰头土脸”,现在我有了两件“神器”:2.76万平方米的“防尘夹克”——原煤堆场大棚和4.84万平方米的“高定防护斗篷”——综合料场气膜结构大棚,拱顶最高点约为70米的高度让我可以“深呼吸”。这两件装备解决了原燃料露天堆放对环境的影响,也避免了资源流失。还有生产核心区的12个超低排放项目,像给各个工序增添了“环保衣裳”,烧结机脱硫脱硝系统也戴上了“口罩”,把有害气体全嚼成氧气。
当然,我的减排故事还不止于此,比如转炉“咕嘟咕嘟”把冷料变成优质钢水,水渣钢渣也学会了“循环跑”……未来,我还要继续坚持“低碳健身”,让六盘水的蓝天永远像我的钢铁一样明亮,让城市与我成为最默契的绿色低碳“拍档”。
“我”的绿色新生
我的名字叫首钢长钢,于1946年在硝烟中诞生。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在太行山根据地建设的第一个铁厂——故县铁厂。战争年代,8次受到表彰的荣光早已化作今日响彻市场的品质口碑,自力更生、勤俭办企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顺应国家绿色发展需求,我以当年构筑钢铁长城的意志,打响了新时代“减排降耗战役”,管理节能与技术节能双翼齐振。严苛的能耗指标考核、能源价格制度成为精打细算的号角。专项资金精准输送,优先供给“节能、创新”的前沿阵地。
我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从源头抓减量化用能,严格杜绝日常“跑、冒、滴、漏”,以降低固体燃料消耗为攻坚堡垒,推动工艺过程减量化用能。这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勤俭的传承。
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蓝图正在精密铺展。煤气系统实施转炉煤气加压风机扩容、炼铁热风炉智能燃烧控制等改造,实现了煤气系统“量”到“质”的升华;蒸汽系统织就余热利用网,提升了二次能源利用率;供水管网地面化改造与新型水处理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率,降低了新水消耗;空压站系统性节能改造,提升了能效水平……
全员参与的号角响彻厂区。职能管理部门测算每一处能耗,能源价格制度提升了用户节约用能意识,对标体系让每个“用能单元”有效控制用点、用量,实现能源动力科学、合理使用。
我是一位从烽火中走来的老兵。值此全国低碳日,向历史致敬、向未来诉说:昔日为胜利锻造钢铁,今日为绿色熔铸新生。
“我”的节能减排故事
2009年8月,我加入首钢集团大家庭,名叫首钢贵钢。2016年1月3日,结束了在油榨街58年的钢铁生产历史,兑现了“还贵阳市一片蓝天”的承诺。
随着二氧化硫排放标准提高,2017年,实施“煤改天”工程,对启动燃料站进行关停,同时将燃料替换为清洁能源天然气。生产中,我实行生产余热回收,产生蒸汽回用于生产,同时为办公及休息场所提供蒸汽及热水。生产废水及生活污水全部回用于生产,实现“零排放”,钢渣固体废物实现100%综合利用。2019年12月,我列入贵州省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名单。工信部公示《第五批绿色制造名单》,我跻身“国家绿色工厂”。
此后,我又进行了工艺流程绿色化升级,持续提升能源利用高效化水平。推进电机、风机、水泵、压缩机、变压器、加热炉等设备的能效提升改造。“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54台合计功率为2469.4千瓦的高耗能电机改造,年节电量约59.89万千瓦时,降碳量333.47吨;累计完成两台电炉净环供水泵改造节电率为31%,年节电量约94万千瓦时,降碳量523.4吨。
当前,我正在推进超低排放改造,预计2025年12月底完成,涉及的污染物排放口改造完成后将全部实现超低排放。
我的“改头换面”日记
我是通钢公司2号烧结机,今年可是我“改头换面”的关键年!以前啊,我这“嗓子眼”老犯毛病——排出的烟气、粉尘呛得人难受。看着蓝天白云,我心里直犯嘀咕:“这哪行啊,得治!”
近几年,通钢公司为我“量身定制”了一套“环保疗法”: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工艺当“清肺仪”,中温SCR脱硝工艺做“排毒器”。你别说,这法子真灵!现在我能“吃掉”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三项指标全降到35毫克/立方米、50毫克/立方米、10毫克/立方米以下,相当于戴上了“超净化口罩”。
最让我得意的是,我“消化”后的脱硫灰还能变身轻质保温砖、干粉砂浆,每年约7.4万吨副产物全成了“香饽饽”。现在的我,每天烟囱里冒的都是透明水汽。这感觉,就像终于能痛痛快快喘上干净气,舒坦!
来源 | 首钢新闻中心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