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清晨,一场大雨过后,鄂西南的武陵山山色如洗,云雾在山峦间升腾盘旋。半山腰处,一间小屋在云中若隐若现。宜万铁路沿线防洪看守棚就设在这里。
背起工具包,宜昌综合维修段恩施桥隧车间巡山工区职工刘通海与留在屋内盯控的工友朱子文道别,顺着泥泞的山路走向榔坪1号隧道。
这座隧道位于宜万铁路1204公里处,是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管内唯一的Ⅰ级防洪看守点,需要24小时值守。雨后山路湿滑,沿着陡峭的台阶,记者随刘通海一起手脚并用向上爬,半小时后才抵达2号观测点。
隧道口的坡体上,一个个凸出的方形锚墩将一张严密的防护网紧紧扣住,就像给大山披上了一层盔甲。
刘通海仔细确认防护网无落石、锚墩加固无裂缝后,用对讲机向朱子文报告。他告诉记者:“这里属于喀斯特地貌,汛期容易发生滑坡和落石。我们加装了新型锚墩式防护网后,整个坡体汛期防护能力更强了。”
气温逼近38摄氏度,山中林密无风,十分闷热。刘通海的脸上挂着豆大的汗珠,工装也被汗水浸湿了。他顾不上擦汗,依然俯身认真排查危石。
夏季巡山,最怕蚊虫和蛇。即使出发前喷了驱蚊药,穿着长衣长裤,刘通海还是被咬了几个大包。“山里经常有毒蛇出没,前年刚来这儿时还害怕,不过时间一长胆子就变大了。”他一边用木棍敲打着前面的草丛,一边说道。
走到海拔638米的检查通道处,还要爬一段约200米长的钢梯才能到达隧道顶。坡面近乎垂直,落脚的地方不到巴掌大,但刘通海爬得很稳。“下雨时更难走,习惯就好啦!”他搓搓手上的泥土和铁锈,话语间十分沉着冷静。
“汪汪汪”几声狗吠打破了山林的寂静。一只大黄狗和一只小花狗摇着尾巴跑来,目送刘通海往隧道顶走去。三番五次,它们成了刘通海的“熟人”,让巡山的路也变得不那么孤单了。10时,在隧道顶确认没有落石安全隐患后,刘通海原路返回。
看守棚里,4块显示屏连接着隧道口、线路旁的4处监控仪。朱子文滑动鼠标,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全方位查看隧道口情况:“除了靠人力巡山,我们还得用好数字化手段。”
“D3074次列车,K1204看守点正常,可以通过。”10时08分,朱子文通过联控电话确认信息后,一趟列车安全地从上方的隧道通过。
这个防洪看守点旁,平均每15分钟过一趟车,白天有近50趟列车通过。两人轮流值班,一个人负责盯控视频、车机联控,另一个人则上山巡查,10天后换班回家。近5公里的山路,他们每天要走6趟。
2024年5月榔坪1号隧道出口边坡加固工程实施以来,工区职工们共清除危石60余块,加固边坡1.4万平方米,为宜万铁路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洪堤坝。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湖北记者站(武汉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图:王士丛 次少杰 孙忠秀 王华 张钰瑶 李庆 彭琦
视频:徐震杰 孙忠秀
编辑:贾司瑒
审校:高珊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