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午11时
由铁四院设计、中铁十四局施工的
芜湖龙湾长江隧道建成通车
自此
驾车从江北新区到芜湖大龙湾对岸市区
通行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5分钟
双龙穿江 天堑变通途
浩浩长江,奔腾不息。千百年来,这条母亲河既是滋养两岸的生命线,也曾是阻隔南北的天堑。
芜湖市作为一座因江而兴的城市,拥抱长江、跨江发展,是打开空间格局、驱动能级跃升的必然选择。而过江通道,正是实现这一目标最基础、最关键的物理支撑。
车辆进出芜湖龙湾长江隧道
龙湾长江隧道地处芜湖市长江大拐弯处,这是安徽省首条过江隧道,被誉为“八百里皖江第一隧”。隧道北接江北新城龙湾路,穿越长江,南接江南城区大工山路,总长6公里,设计为双向六车道城市快速路,设计时速80公里。其中4公里采用盾构法施工,由两台15.07米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皖江奋斗号”和“皖江复兴号”同向掘进。
攻坚潜行 创新破万难
盾构机长距离穿越上软下硬高粘复合地层、断裂破碎带和可燃气体地层等10余种混合地层,堪称盾构掘进的“地质博物馆”,且江底掘进最大江水深度达75米,最大水压约7.5巴,相当于一个指甲盖大小要承受7.5公斤的压力,技术难度和掘进风险,同类隧道中较为罕见。在建设之初,就被评价为长江上地质条件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盾构隧道。
盾构施工内景
掘进过程中,盾构机遭遇刀具磨损、刀盘结泥饼和渣土滞排等问题,施工工效受到制约。项目团队通过采取优化掘进参数、改造刀盘、优化刀具布置、带压进仓等一系列措施,首次在江底实现刀盘开口率增加、常压下滚刀闸门更换以及岩脊处理,总结形成2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克江底软硬不均复合黏性地层和断裂破碎带等复杂地质难题,历经2068个日夜,圆满完成了隧道施工任务,为长江皖江段盾构工程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我国复杂地质条件水下盾构隧道建设增加了技术储备。
智慧管控,安全筑屏障
结合运营应急需求,隧道打造了智慧综合管控平台,集成了隧道精细化感知、智能化调控、一体化应急和全生命周期运维等功能,通过运用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隧道运行控制、应急救援通过“一图管控”,实现了实时运行态势、安全事件、设备状态的全业务可视化,确保运营安全平稳。
芜湖龙湾长江隧道南口
隧道配备了136个智能监控设备,实现了隧道内外的全程实时监控。还建立了高效消防系统,具备自动启动功能,并能与隧道内的指挥调度系统无缝对接,在发生火灾时提供迅速、有效的应急响应。同时,为应对突发紧急情况,隧道每60米设置了一处安全逃生通道,不仅设置了常规疏散楼梯,还专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儿童设计了疏散滑道,为隧道的安全运营提供了坚强保
通连大江南北的芜湖龙湾长江隧道
隧道的建成,将进一步推动江北江南联动发展,助推省域副中心建设。同时,也将促进芜湖与合肥等对岸城市的交通和经济联系,使得各类资源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持续推动芜湖将交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成为安徽融入长三角的前沿阵地。
推荐阅读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