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也有‘网管’?”
“捡物品也是工作?”
……
从青春懵懂的学生
到踌躇满志的业务骨干
铁路职工在入路后
消除了哪些“信息差”?
↓↓一起来看看吧↓↓
原来“天窗”不是窗
我叫杨柯昕,是九江桥工段九江西线路车间的一名线路工。入路前,有一次听学长说自己明晚还有个“天窗”,我当时以为是某种窗户。
入路后,我恍然大悟。原来,铁路人所说中的“天窗”是指列车运行图中不铺画列车运行线或调整、抽减列车运行线,为营业线行车设备进行施工、维修作业预留、安排的时间。在此期间,作业人员会对铁路设备进行检查、维修、保养等。
如今,在线路上挥汗如雨带给我一种踏实感——用坚实的守护铺就平安顺畅的旅程。
原来“网管”管的不是网吧
我叫廖娟,是南昌通信段指挥中心的一名通信工。进入指挥中心的网管室,映入眼帘的是上百台电脑。刚入路时,我经常会把网管室和网吧联想到一起。
入路后,我发现这里的工作与网吧的“网管”可不是一回事。我们要不间断地监控网络运行状态,完成各类性能分析,执行数据制作,还要联系解决各种突发状况,十分考验业务功底。
入路三年,每一次快速响应、精准调度都让我真切感受到身为铁路通信“神经中枢”的责任感。
原来手电筒还能录像
我叫何安迪,是福州车辆段乘务车间的一名客车检车员。入路前,我以为手电筒只是照明工具。入路后,我发现客车检车员的手电筒不仅能补光,还能拍照和录像。
当列车驶入检修库,那些隐藏在暗处的松动、磨损等安全隐患,在手电筒的强光下无所遁形。每次作业结束后,手电筒拍摄的影像都会被存档,方便我们后续复盘操作。
这些不断升级的设备让检修工作更加扎实可靠,为列车安全出行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
原来龙门吊不是门
我叫龙权,是福州铁路物流中心福州营业部的一名装卸司机。入职那天,师傅说:“你们以后要学开龙门吊”。我一时呆住了,以为龙门吊类似古城楼上的千斤闸门。
在看见吊具将几十吨重的集装箱从地面“抓”起、稳稳放进车厢时,我才明白龙门吊是什么。去年台风季,我们连夜操控龙门吊进行装卸作业,助力赈灾物资快速运输。
每次爬上操作室,听见电机发出低沉的嗡鸣声,我心里就涌动着一股力量,要让货物安全抵达千家万户。
原来捡东西也是工作
我叫李欣,是南昌客运段动车三队的一名列车长。入路前,我以为列车乘务员主要负责组织旅客乘降、巡视车厢等。入路后,我才知道捡拾小物件也是一项日常工作。
每当发现遗失物品,我们会第一时间通过列车广播、联系车站工作人员等方式寻找失主。若失主主动联系铁路12306客服,我们也会及时核对信息,将物品妥善交接至后续站点。
工作至今,我一共交接了1800余件遗失物品。每次看见旅客找回丢失的物品,我心里都成就感满满。
原来上班还要“攀岩”
我叫邵丕强,是鹰潭工务段景德镇路桥车间的一名桥梁工。入路前,我以为自己一直要和桥“打交道”。入路后,我才知道桥梁工既要检修铁路桥隧涵等设备,也要化身“攀岩运动员”,整治铁路沿线的危石。
记得初次攀岩,我忍不住手脚颤抖。现在经过反复实操,我慢慢摸索出了深呼吸、踩稳钢丝网等技巧,登记销号病害的本子也记满了一本又一本。
看着新入路的桥梁工,我仿佛看见了当年懵懂的自己。我会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们,传承好铁路精神。
有哪些知识
是你成为铁路人才知道的?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江西记者站(南昌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图:李一民 李创 谢佳璐 李欣 邹佳乐 杨柯昕 陈果 李翰祥 廖娟 杨光 周敏 沈凡一 喻柳程 龙权
编辑:董畅
审校:李孝佺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