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京华议事厅”聚焦“一老一小”,北京海淀区社区养老的路径创新

“京华议事厅”聚焦“一老一小”,北京海淀区社区养老的路径创新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一老一小”情系民生,北京市海淀区正通过“京华议事厅”模式将居家养老托幼中遇到的问题一一推动处理,让居民生活更安心更幸福。

中房报记者 田傲云 班晓丽丨北京报道

不久前,北京市海淀区半壁店一社区的空巢老人突发心梗,拨打120的同时也联系了社区工作人员,因子女远在东北无法及时赶回,社区工作人员紧急陪同老人就医,尽管老人当天情况好转办理了出院,却也暴露了居家养老存在的诸多问题。

北京市海淀区半壁店第一社区党委书记张达民在座谈会上谈到这个现实情况时仍心有余悸。

5月16日,北京市海淀区政协聚焦提升田村路地区“一老一小”服务品质,组织开展“京华议事厅”协商议事活动,通过实地走访与专题协商相结合模式,聚焦“老有颐养、幼有善育”,探讨优化民生服务的新路径。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崔述强,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人事联络室主任杨静慧,海淀区政协主席刘勇,北京市政协研究室副主任周清,海淀区副区长武凯,海淀区政协秘书长张启兵,海淀区教委、卫健委、民政局、田村路街道主要负责同志,农工党界政协委员工作站、田村路/永定路地区政协委员活动联组委员,中国房地产报社社委会主任栗文忠、人民政协报社总编辑王相伟,以及田村路地区社区和群众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目前,我们社区60岁以上老人已超过1000人,未来10到20年,类似的突发情况可能会更频繁。” 这件事也让张达民意识到,随着老龄化加剧,社区中老人的数量将持续增加,在遇到紧急就医或需要帮助时,会遇到不可预见的问题,比如孤寡老人抢救不及时、垫付的医疗费用子女拒绝偿还等,需要提前设计规划。

随着北京市海淀区60岁以上人口占比突破23%、出生率波动调整下,如何破解养老托育资源供需矛盾成为民生关切。

现场,民政部门的一位参会代表对此问题高度重视,建议通过构建三级养老服务体系来应对。

针对居家养老的实际需求,民政部门特别强调“助养、助医、助餐”三大服务。例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商签订协议,提供包含助医服务的“服务包”,确保老人遇到健康问题时能第一时间得到支持。另外,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对空巢老人加强关爱,通过多方联动,提供心理慰藉、健康监测等服务,并配合养老服务商共同提升服务质量。

“一老一小”情系民生,北京市海淀区正通过“京华议事厅”模式将居家养老托幼中遇到的问题一一推动处理,让居民生活更安心更幸福。

━━━━

社区养老的难题

5月16日,北京市海淀区政协聚焦提升田村路地区“一老一小”服务品质,组织开展“京华议事厅”协商议事活动。班晓丽/摄

社区养老问题正成为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民生事件之一。

“目前街道有300多户空巢、独居及困难老人,他们主要以独居养老为主,但日常生活中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突发情况无法及时获知和处理。”北京市海淀区田村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宋强表示。

宋强表示,为解决突发问题,街道已试点智慧化监测设备,如为老人配备智能手环、安装感知报警器,并将设备数据接入街道指挥中心。一旦出现异常,运维人员可迅速联动养老机构提供专业服务。

张达民亦提出,是否能联合相关专业机构或组织,建立一套更完善的应急机制来应对类似情况,同时在政策和法律层面提供更多支持,避免因履职尽责而产生不必要的问题。

一个问题也在影响着事情的推进。

宋强坦言,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智慧化设备和服务的成本较高。他希望通过政府拨款与保险公司合作,扩大试点范围,并引入代签授权机制,解决独居老人紧急就医时的签字问题。

对于在紧急情况下,空巢老人医疗的授权和代理问题,农工党市委医药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龚楠建议,可以采取预授权模式,在老人清醒状态下提前做好紧急医疗处置和资金使用的授权安排。

对于空巢老人,可以利用节假日或现代化信息手段,由子女在线确认授权,这不仅有助于医疗决策,也能为社区服务者、公益服务者提供免责保障。对于失智老人,则需子女预授权;若无亲属,可由街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

资金方面,龚楠建议可以结合现有的长护险和居家养老保险,丰富保险种类。同时,社区内可以尝试设立互助共济基金,通过小额资金投入,为紧急情况提供支持,避免志愿者既花钱又费力的情况。此外,还要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管理职能,完善老人的健康档案。

最后,龚楠强调必须为急救人员、医务人员和志愿者建立免责机制。他认为,当前有些“天边孝子”现象导致医务人员因担心追责而不敢果断处置,这种免责处理非常必要,是推动制度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

走进“看得见”的民生服务

调研组走进北京市海淀区乐普养老半壁店·长者照护之家, 右一为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崔述强,左一为中国房地产报社社委会主任栗文忠。

除了探讨社区养老问题,这次的专题调研活动还前往北京市海淀区一些社区养老机构进行了走访,了解社区养老运营情况。

乐普养老半壁店·长者照护之家工作人员向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崔述强一行介绍医疗设施和康复设备。班晓丽/摄

调研组首先来到了乐普养老半壁店·长者照护之家(以下简称“乐普养老”)。这家“医养结合”试点机构由旧厂房改造而成,集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医疗和食堂于一体,也是“医养结合”模式的试点单位,专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全天候照护服务。

调研组成员参观了医疗设施和康复设备,对智能技术的应用印象深刻,房间智能床垫帮助调节卧床姿势、智能制氧仪监测房间空气含氧量、智能马桶方便老人如厕、一键式无线呼叫器随手可触、老人进出房频次智能监控、乐普医疗智能终端上传健康情况……

中国房地产报社社委会主任栗文忠(右)、人民政协报社总编辑王相伟(左)在参观过程中沟通交流。班晓丽/摄

乐普养老总经理余立新介绍,大多数老人不习惯住养老院,为此,乐普养老通过远程医疗、一键呼叫、健康监测设备等科技手段,结合“居家+社区+机构”三级服务体系,为周边2000余名60岁以上老人提供了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据介绍,乐普养老的收费标准为每月8000~25000元,费用根据护理等级、房型及服务内容浮动。

乐普养老半壁店·长者照护之家中老人们的日常生活。班晓丽/摄

随后,调研组来到四季嘉合养老照料中心,这是一家公立嵌入式养老机构,收费标准为5700~9600元/月,服务更具普惠性。这里为周边社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服务。调研组现场看到几位老人正与工作人员一起制作手工,场景温馨而轻松。

有调研组成员建议学习乐普养老的成功经验,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通过政策支持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探索“公办+民营”合作模式,提升养老服务整体水平。

同时,托育服务作为家长的“刚需”,也是社会发展的“支撑点”,但海淀区的托育服务依然面临供需矛盾。

以海淀区田村街道为例,前期摸排数据显示,0至3岁儿童约1860户家庭,但家长愿意送托的仅100余户。家长普遍担忧孩子太小、不放心送托,而托育机构也面临专业人员短缺、运营成本高等难题。

对此,北京市海淀区教委表示,正在逐步推动幼儿园向3岁以下延伸托育服务,并结合需求热力图优化资源配置。同时,通过加强托育老师的专业培训,提升服务质量。“3岁以下托育,尤其是2岁以下,更强调照护的专业性和安全性。”北京市海淀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调研组走进北京市海淀区常青幼儿园田村分园,小朋友向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崔述强送上手工制作的礼物。班晓丽/摄

调研的最后一站是北京市海淀区常青幼儿园田村分园,这是一家集教育与托育服务为一体的机构。调研组参观了托育教室、活动场地,并与园方负责人交流托育服务现状。

面对发展中的问题,北京市海淀区正通过积极行动让“一老一小”更幸福的生活,并通过京华议事厅的协商议事,将靶向性地持续为资源禀赋相对匮乏的田村路地区提供专业支持和服务供给。

值班编委:樊永锋

责任编辑:马琳 温红妹

审读:戴士潮

中国房地产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了解规则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