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三千里长堤 五千年华夏丨打卡黄河“教育研学线”

三千里长堤 五千年华夏丨打卡黄河“教育研学线”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走过三千里长堤

感知五千年华夏

开展黄河主题研学

是宣传、推广黄河治理文化

的重要途径

黄河“教育研学线”串联

现有各类教学、研学、法治基地

以及较为完善的培训演练基地

开展各类教培、研学活动

发挥教育研学、科学宣教作用

“三千里长堤 五千年华夏”水文化品牌

形成了十大精品体验线

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

展示黄河秀丽风光、历史底蕴

彰显黄河治理文化时代价值

今天就跟随小编一起

走进“教育研学线”

亲身研究学习黄河治理文化

请旋转手机观看

龙门水文站

龙门水文站

龙门水文站位于陕西省韩城市禹门口大桥上游1500米晋陕峡谷南端尾闾处,是黄河中游洪水编号站,是国家重要水文站、黄河重要报汛站。1934年建站以来共抗击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大洪水31次,为保障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龙门水文站河段内布设有基本水尺断面、比降断面,建设有基上67米和基上155米重铅鱼测流缆道及吊箱测验缆道。吊箱缆道主要用于泥沙测验和对外交通,也是该站进出的唯一交通工具。该站应用了ADCP多普勒测流仪、RG30雷达测流系统、光电测沙仪等一系列新型测验仪器,有效推动了黄河水文现代化建设。

水文历史文物展厅

龙门水文站六易其址,2008年搬迁新址,是黄河沿线唯一一座建在悬崖上的水文站。新站建设有水文历史文物和水文文化展厅,再现水文测验方式由原始到先进的发展变化过程和先进人物事迹,已成为展现黄河水文技术变迁、开展黄河主题教育研学的平台。

黄河小北干流放淤科普基地

黄河小北干流放淤科普基地展览区

黄河小北干流放淤科普基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苍头村西小石咀河务段,依托黄河小北干流放淤试验现场指挥部旧址建设,占地面积达859平方米,包括新建展厅和旧院改造两部分。

科普基地展厅以“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作为开篇,分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千古一梦俟河清”“探索试验辟新径”“水清岸美幸福河”四个篇章,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实物等多种形式,运用沉浸式3D影院、模拟仿真、AR摄影等现代声光电技术,生动地展示山西黄河深厚历史文化和黄河保护治理成就。

黄河小北干流放淤试验

2004年7月26日,黄委实施黄河小北干流放淤试验。试验是利用弯道水力学原理,将来自中游黄土高原的泥沙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手段和工程措施进行合理调度,实现粗、细泥沙的自然分选,把对下游河道及水库淤积影响较大的粗颗粒泥沙滞留在小北干流两岸洼地,细颗粒泥沙回归黄河,以达到“淤粗排细”的目的,从而减少三门峡、小浪底库区及下游河道淤积。截至2012年,经过15次试验运行,成功淤积泥沙402.75万立方米,占设计淤积总量的29%,其中粒径大于0.05毫米的粗沙146.97万立方米,淤积比例为36.79%,初步实现了“淤粗排细”的关键目标,为大放淤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

合阳河务局东王河务段

合阳河务局东王河务段

合阳河务局东王河务段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城以东黄河之滨,负责黄河合阳河务局太里控导、东王控导、东王下延及申都工程的管理养护及河道巡查等工作。

2023年1月,合阳县人民法院在东王河务段设立生态环境司法保护联系点,联合14家单位开展环境污染、非法采砂等综合治理。2024年8月,合阳县公安局在东王河务段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警务室,建立公检法协同工作机制,强化水行政联合执法协作。

党建广场

东王黄河文化广场融入黄河、《诗经》、党建、法治、廉洁等文化元素,巧妙利用工程备防石,生动展现黄河历史文化故事。法治文化广场立足“法润黄河”品牌,布设宪法宣誓台、法治宣传栏及法治名人展示区,弘扬法治精神。党建广场以“党旗映红幸福河”为主题,打造党员教育阵地。申都水利廉洁文化广场深入挖掘上古原始氏族部落联盟的廉洁基因、追溯法家思想的起源、《诗经》中蕴含的廉洁文化、水利廉洁人物及合阳廉洁人物故事等内容,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廉洁氛围。

故县水利枢纽

故县水利枢纽

故县水利枢纽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故县镇,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供水、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中下游“上拦下排”防洪体系的重要工程之一,是洛河下游唯一防洪控制工程。

工程于1958年开工兴建,1991年2月下闸蓄水,1992年11月,大坝主体浇筑完成。电站安装发电机组3台,总容量6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为1.76亿千瓦时。工程控制坝址以上流域面积5370平方千米,占洛河流域面积的45%,占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之间流域面积的13%。工程自投入运用以来,经历了十余次较大洪水过程,通过水库拦洪运用,有效遏制了洛河水患,缓解了洛河和黄河下游防洪压力,保障了沿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故县水库由拦河坝段、溢流坝段、电站坝段和泄流坝段及附设坝体内的泄水孔道所组成。拦河坝为混凝土实体重力坝,最大坝高125米,坝顶宽10—16米,坝顶长315米,总库容11.75亿立方米。2011年,依托故县水利枢纽工程而建的西子湖水利风景区,获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6年7月,河南河务局干部学校在故县水陆枢纽成立河南河务局干部学校故县分校,建立现场教学基地,开展多期培训教学业务。

孟州开仪现场教学基地

河工雕塑园

孟州开仪现场教学基地依托开仪控导工程建设。开仪控导工程始建于1974年10月,工程长度5190米,防洪标准为防御小浪底流量4000立方米每秒洪水。为宣传黄河文化、普及黄河知识,2008年,孟州黄河河务局在开仪控导工程建设了黄河文化苑。

黄河文化苑

黄河文化苑长1860米,面积约0.25平方千米,共分四个区域。第一区域为黄河风光迎宾区,由“黄河文化苑”迎宾石、“天下黄河”平面微缩图、温孟滩纪念亭以及遥望石组成。其中,温孟滩纪念亭是为纪念温孟滩移民工程而修建,高15.8米,为三层仿古六角结构。第二区域为太行奇石碑林区,以温孟滩纪念亭为中心,设立有13块风景石,雕刻有黄河主题诗句。第三区域为黄河文化展示区,从西向东以雕塑、景石等为依托,依次展示河之杰、河之重、河之脊、河之魂、河之汛、河之韵、河之风、河之策八个部分,系统讲述历史上的治河人物、治河事迹、黄河防汛抢险传统技艺和知识等。第四区域为石方工程示范教学区,将“牛舌”粗排、平扣花缝等11种砌石护坡方式分段展现。该文化苑已成为宣传黄河历史文化和展示治黄成就的重要窗口。

郑州花园口现场教学基地

郑州花园口现场教学基地

郑州花园口现场教学基地依托花园口险工而建设。花园口险工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历经反复抢护、修筑加固,坝垛毗连不断,逐渐形成花园口险工。险工总长度10075米,现有坝、垛、护岸共152个单位工程。

依托黄河花园口堤防险工建立起来的黄河花园口水利风景区,占地面积12.85平方千米,毗邻水域面积约80平方千米,自西向东有镇河铁犀、将军坝、花园口引黄闸、花园口水文站、郑州黄河公路大桥、一九三八年扒口处遗址、河韵碑林、花园口事件记事广场、八卦亭、浮雕墙、“一轴四区”法治文化基地等景点。

花园口事件记事广场

其中,一九三八年扒口处遗址位于大堤桩号11+500米处,扒口雕塑墙呈长方形,墙高3.8米,上面刻写着“一九三八年扒口处”的字样。一组大型浮雕再现了当年河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的凄惨场面。“花园口事件记事广场”分南北两个部分,北广场紧临黄河,如实再现扒口事件;南广场为纪念广场,中央为一个阶梯状的祭坛,祭坛共分三个平台九个踏步。周围的百米浮雕墙记述了花园口事件扒堵口的整个过程,由八个部分组成,分别为:日寇侵华、掘堤扒口、洪水泛滥、灾民流离、生态灾害、堵口会谈、复堤斗争、黄河归故。

石洼分洪闸

石洼分洪闸

石洼分洪闸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戴庙镇,地处临黄堤右岸,是黄河水进入东平湖新湖区的唯一分洪口,被誉为“山东黄河第一闸”。

石洼分洪闸始建于1967年3月,完工于1969年6月,设计分洪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全闸共49孔,总宽370米,开敞式宽顶堰闸,钢筋混凝土平板直升闸门,固定式启闭机,混凝土灌注桩基。其主要作用是当黄河发生超标准洪水时,开启闸门分洪入东平湖新湖区,控制艾山下泄流量不超过10000立方米每秒。石洼分洪闸经多次加固升级改造,至今仍在保卫着济南、京沪铁路、胜利油田和下游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东平县第四实验小学师生参观石洼分洪闸闸室

2022年,石洼分洪闸建成涵闸抢险实景教学基地,采用AR技术实现多角度教学和移动终端监测,提升防汛抢险培训效率。近年来,石洼分洪闸已开展多期青少年主题研学实践活动,成为普及中华水文化,讲述黄河故事的重要平台。

东阿黄河法治文化广场

东阿黄河法治文化广场

东阿黄河法治文化广场坐落于山东省聊城市东阿黄河井圈险工55号坝,在原有九龙壁文化广场的基础上升级改造而建,占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

“黄河之水天上来”主雕塑

广场“黄河之水天上来”主雕塑彰显了黄河的波澜壮阔,各类法字镶嵌其中,突显法治主题;广场设置了2021年度全国十大法治人物张道强同志的宣介区,展示其著作《步步较量》创作手稿及荣誉奖杯;同时还设有集黄河龙、法字、手硪造型相结合的法治文化广场品牌标识,由国徽、黄河、鲤鱼、喜鹊、牡丹等元素组成的民法典主题铜版浮雕画,“公开、公平、公正”创意立体字等。还可以阅览“小明的一生”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知识,打开趣味盲盒探索法律的奥秘,同山东黄河普法吉祥物禾禾来一场“法之博弈”。

结合工程现状、普法内容和主题,采用“静态宣传,动态交互”的原则合理布局,通过普法漫画、法律法规、法治格言、以案释法等喜闻乐见的趣味表现形式,向群众宣传与黄河保护治理息息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知识。

相关链接

黄河宁,天下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黄河治理,是关乎国家盛衰和政权兴亡的大事。历代劳动人民与治河先贤为治理黄河水旱灾害进行了艰苦的实践探索,或因河政松懈废弛,或因治理措施顾此失彼,黄河为患的局面始终没有根本改观。

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治黄事业在炮火硝烟中起步,真正实现了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古老黄河发生了沧桑巨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黄河九省区,三次主持召开座谈会,为黄河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流域省区转型发展指明方向,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擘画蓝图,黄河保护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目前,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全面建成,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三种功能于一体的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体系更加完善,有力保障了黄河下游伏秋大汛岁岁安澜。遍布两岸的水文化展示场所,串珠成链,贯通上下,形成黄河工程与文化融合展示带。

走过三千里长堤,感知五千年华夏。黄河工程与文化融合建设,是黄河治理文化的具象表达,是展现黄河治理文化底蕴、黄河工程建筑美感、先进设计理念和现代管理水平的载体,为世人讲述着黄河保护与治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三千里长堤 五千年华夏”水文化品牌,辐射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以及中游小北干流河段治理工程,以黄河工程、历史遗迹、生态风光、地理风情等为主题,构建“一带驱动、四区支撑、核心引领、多线串珠”的建设格局,形成黄河干流安澜文化线、科技治河线、黄河记忆线、地理标志线、历史经纬线、红色传承线、廉洁文化线、科普风光线、教育研学线、乡村振兴线十大精品体验线,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展示黄河秀丽风光、历史底蕴,彰显黄河治理文化时代价值。

相关链接:

三千里长堤 五千年华夏丨打卡黄河“安澜文化线”

三千里长堤 五千年华夏丨打卡黄河“历史经纬线”

三千里长堤 五千年华夏丨打卡黄河“廉洁文化线”

三千里长堤 五千年华夏丨打卡黄河“科技治河线”

来源: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