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口块矿高含水量的来源 进口块矿的含水量通常指游离水(物理吸附水),而非结晶水(化学结合水),其高含水量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1. 矿石类型与地质条件 • 典型高含水矿石:以褐铁矿(FeO(OH)·nH₂O)为主,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热带/亚热带地区。 ◦ 地质特性:褐铁矿形成于湿热环境,天然孔隙率高(30%~50%),易吸附雨水或地下水。 ◦ 结晶水含量:褐铁矿化学结构中含结晶水(约10%~15%),但游离水(表面吸附水)可通过自然干燥或人工烘干去除。 2. 开采与运输过程 • 露天开采:矿石暴露于雨季或高湿度环境,开采后直接堆存,导致吸水量增加。 • 海运影响: ◦ 矿石在港口装卸、海运途中接触海水或雨水(如巴西雨季装船)。 ◦ 船舱密闭性差或未覆盖防雨布,加剧吸水(海运周期约30~45天)。 3. 储存条件 • 港口堆场缺乏防雨设施(部分发展中国家港口条件有限),矿石长期露天存放,吸水率可达15%~25%。二、结晶水与游离水的区别
三、为何必须脱除游离水?——高炉冶炼的刚性需求 游离水的存在直接威胁高炉运行效率与经济性,脱水是必要工序: 1. 能耗问题 • 蒸发吸热:1吨水蒸发需消耗 620~650kCal 热量,若块矿含15%游离水,每吨湿矿蒸发能耗约 93~97.5kCal,导致高炉焦比(焦炭消耗量)上升 5%~8%。 2. 透气性问题 • 料层阻力:湿矿粘结成团,阻塞高炉内气流通道,降低煤气利用率(从45%降至38%以下)。 • 炉况波动:水分突然蒸发引发炉内压力波动,增加悬料、塌料风险。 3. 经济性损失 • 无效运输成本:海运15%水分相当于每船20万吨矿石中有3万吨是水,运费浪费约 150万美元(按海运价50美元/吨计)。 • 粉矿率上升:湿矿在转运中易碎裂,产生粉矿(<6mm),需额外烧结处理,成本增加 20~30元/吨。四、结晶水的处理策略 尽管结晶水需高温分解,但其处理逻辑与游离水不同: 1. 高炉内分解: ◦ 结晶水在炉身中上部(400~800℃区域)分解,生成H₂O气体,导致煤气体积膨胀,可能降低还原效率。 ◦ 控制手段:限制褐铁矿入炉比例(一般<20%),或搭配低结晶水矿石(如赤铁矿)。 2. 预处理替代方案: ◦ 烧结/球团工艺:在烧结机或链篦机-回转窑中提前分解结晶水(处理温度1200~1300℃),但块矿通常直接入炉,此法不适用。五、典型案例:澳洲褐铁矿的脱水实践 • 矿石特性:澳洲罗布河(Robe River)褐铁矿,游离水12%~18%,结晶水10%~12%。 • 处理流程: 1. 港口预干燥(自然晾晒降低游离水至8%~10%)。 2. 到厂后经块矿烘干线(300~380℃)进一步脱水至≤5%。 3. 入高炉后结晶水在炉内分解,通过增加鼓风温度(1250℃→1350℃)抵消负面影响。 • 经济性:烘干成本23元/吨,但降低焦比节约成本50元/吨,净收益27元/吨。结论 进口块矿的高含水量(15%~20%)以游离水为主,源于湿热气候、海运暴露及储存条件,需通过烘干去除以保障高炉顺行。结晶水虽化学结合,但可通过配矿和工艺调控减少危害。脱水烘干是钢铁企业降本增效的必选项,而非可选工序。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