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工区里最年轻的技术骨干!修炼秘籍在此

工区里最年轻的技术骨干!修炼秘籍在此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4月24日,谷雨节气过后第4天,青藏高原仍未完全褪去冬衣,从西宁到格尔木,沿途不时可见大片的残雪伏在黄色牧草间。

19时45分,天尚未全黑,在高原铁路第一长隧——关角隧道出口,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德令哈工务段关角隧道工区的防护员马正峰手持对讲机,等待下一趟列车通过。此时气温达零下4摄氏度,冷风钻进衣领,让人不自觉缩了缩脖子,但52岁的马正峰毫不在意。

“师傅作业时总带着我,将几十年的经验倾囊相授。”今年26岁的李元德是马正峰的徒弟,也是工区里最年轻的技术骨干。尽管脸庞晒得黝黑,眼神中却透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如今的关角隧道宽敞明亮,2000余个照明设备驱散黑暗,我们还能用激光测距仪等先进设备精细维护。有师傅的指导和先进设备辅助,我定能守好关角隧道!”

说话间,低沉的轰鸣从山体深处传来,一列动车组列车从关角隧道疾驰而出。十几秒后,车尾的轮廓便消失在暮色里。

看着远去的列车,曾在老关角隧道工区工作的马正峰感慨万千。他回忆道:“老关角隧道内作业环境恶劣,一年四季夜间作业棉衣棉裤不离身。内燃机车通过时,滚滚浓烟迫使我们趴在地上躲避,而且关角展线小半径曲线多,再加上工具简陋,隧道检修难度极大。”

藏语中,“关角”意为“登天的梯”。这里平均海拔3600多米,高寒缺氧,是青藏铁路的“咽喉要道”,也曾是世界铁路史上著名的“魔鬼路段”,火车通过这里时只能以15公里时速“蜗行”。如今,老关角隧道及帮助列车克服地形高差的灯泡形展线依旧可见,两侧近乎垂直的峭壁令人望而生畏。2014年,新关角隧道全线贯通,火车穿越关角山的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最快十几分钟。曾经的天堑,彻底化作通途。

20时45分,夜色如墨。在距离关角隧道5公里外的天峻站,广州开往拉萨的Z265次列车呼啸而过。车厢内,旅客们贴着车窗玻璃,好奇地张望着窗外的原野。

10号车厢里,列车长桑吉带领乘务员仔细检查门窗,轻声询问旅客身体状况。桑吉说,随着青海、西藏逐渐进入旅游旺季,这趟车在广州始发时就常常爆满,“我们全力做好服务,让旅客的高原之旅舒适安心”。

20分钟后,列车平稳通过关角隧道。此时,结束工作的马正峰与李元德回到天峻站旁的工区,和同事们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业务,为第二天的工作做足准备。

四十余载时光流转,一代代铁路人扎根关角山下,与新老关角隧道一同,见证着铁路的沧桑巨变,书写着雪域天路上坚守与传承的动人篇章。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高原一线行”报道组、青海记者站(青藏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统筹:毕锋

文图:王韬 杨建光 唐克军 管夏怡 贾司瑒 马建林

视频:贾司瑒 马建林

编辑:贾司瑒

审校:高珊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