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友谊桥
连接中国辽宁丹东
和朝鲜新义州陆路口岸
横跨鸭绿江
经历过战火,见证过风雨
历经八十余载
依然巍然屹立
为了守护这座大桥,一个特殊的“国门工区”常年驻守于此。它就是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丹东工务段丹东桥隧车间维修一工区
对桥梁设备进行维护
是“国门工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对工区职工来说
每次登上大桥作业
都是光荣而自豪的时刻
中朝友谊桥旁边就是著名的鸭绿江断桥。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就是从这里走出国门,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期间,这两座大桥一起构筑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桥体上遗留的众多弹孔,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如今,“国门工区”的职工们,迈着同样坚定的步伐走上大桥,开展养护作业。
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大桥奔赴朝鲜战场。资料图
中朝友谊桥上遗留的弹孔。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伴随着阵阵江风,《我的祖国》那熟悉又动人的旋律从旁边的断桥上传来,萦绕在耳畔。江水浩荡流淌,江鸥成群盘旋。
大家都说,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心头别有一番滋味。干起活来,也格外有动力。
鸭绿江断桥上的游人。
江心的断桥桥墩。
在激昂的歌声中,“国门工区”的职工们开始了当天的桥梁检修作业。
中方负责维护的范围包括569米长的线路、1622根桥枕、3240颗螺栓和7个墩台。大桥具有文物属性,加上设备比较老旧,因此需要职工更细心的呵护。
此外,每一次上桥作业,大家的检查内容还涉及护轨、桥枕、防爬角钢和各部联结零件的维修,以及桁梁钢结构各部位的防锈、油漆等维护性涂装工作。大家各司其职,在工长车如平的带领下,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正在为桥枕腻缝的李民曾是一名江桥巡守员,在这个特别的岗位上工作了多年。前两年,李民更换了岗位,但仍旧跟随班组一起,继续履行一名桥隧工的职责,延续自己与大桥的不解之缘。
作为江桥巡守员的李民在巡检中(摄于2020年)。
“老铁路”继续发光发热的同时,工区的新生代力量也在不断涌现。在当天的作业现场,就活跃着一些年轻的面孔。
班长邵中恺和防护员姜佳绪同为丹东本地人,都生于1996年。小时候,他们来鸭绿江边游玩,对这座跑火车的大桥感到好奇。当时他们没有想过,未来的某一天,自己也会成为眼前这风景的一部分。
“很自豪,亲朋好友问起来,我会说自己在景区旁边上班!”邵中恺说。
位于大桥中心的国境线。
当还是小朋友的邵中恺和姜佳绪远远眺望中朝友谊桥时,也许瞥见过车如平的身影。他们出生的那一年,正是车如平参加工作的年份。
从那时起,车如平就一直守护着这座桥,一晃已近30年。
从左至右:邵中恺、李民、车如平、张昊、姜佳绪。
作为工区资历最老的职工,车如平与年轻人相处得十分和睦。他既向他们传授工作经验,也引导他们积极拥抱生活。在他的言传身教下,青年职工成长得很快。
“咱们工长是最棒的!”车如平的为人得到了大伙一致认可。
工区职工大多是本地人,几乎不用通勤,平时可以像普通城市上班族一样上下班。而作为铁路职工的他们,在当地婚恋市场上也颇受青睐。邵中恺和姜佳绪都在去年结了婚,如今开始计划人生大事的第二步:迎接新生命。
他们说,这样的工作和生活很有幸福感。未来值得期待。
大桥虽老,精神不倒
时光飞逝,记忆永存
从战火纷飞中一路走来
今天的鸭绿江畔繁荣而祥和
新时代的故事正在书写
铁路人的坚守还会继续
素材:《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辽宁记者站(沈阳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图:林飞翼 路舒 迟金海 尹晨曦
视频:刘呈茏
编辑:林飞翼
审校:李孝佺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