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中的浙工新村。徐凡淋/摄
中房报记者 刘洋/文
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课题,浙工新村作为全国首个整拆整建的居民自主更新试点,本应成为“居民当家作主”的典范,却陷入政策与现实的困境,成为“理想主义陷阱”。
浙工新村改造中,居民自筹4.7亿元用于原拆原建,但出资时问题频出,如图纸变更、面积定价、新增面积土地出让金缴纳等,成了“糊涂账”。居民发现“居民自主”实为政府代庖的“误会”,既想改善居住条件,又不愿承担风险,与政府大包大揽后抱怨居民参与度低形成矛盾,类似“既要彩礼又不想过日子”的拉锯战。施工中,设计图与实际不符、过渡费由政府垫付、部分居民“等交房再出资”,致资金筹措滞后,居民成“冤大头”。
浙工新村僵局源于“居民自治”模式的制度与实践困境。虽体现“谁受益、谁出资”理念,但居民自筹资金占80%,关键决策却无话语权,致利益分配不透明、信任崩塌。项目推进中与居民沟通不足,部分流程无明确政策支撑,易引发争议。
项目卡壳根源在于“没有规矩的创新”。危房审批“特事特办”、产权换证“糊涂账”、地下车库归属“踢皮球”,实则踩法律钢丝。政府牵头使居民成“甩手掌柜”,前期不担责、后期催缴费,矛盾爆发是必然。政策创新“半吊子工程”也难辞其咎,危房审批不走规划程序、产权变更不明确土地出让金,这种“先开车后补票”的改革,陷入法律盲区。国家鼓励的“自主更新”,若无配套产权界定、价格形成、纠纷调解制度,终是空中楼阁。
浙工新村教训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经验。真正的居民自治需建立透明协商机制、完善法律保障,居民从设计到施工都应掌握“决策遥控器”。未来城市更新项目需遵循权责对等原则,构建政府与产权人成本分担机制,设计激励相容融资体系,让各资金主体获风险补偿和收益回报。
城市更新是千万家庭的安居工程,非政绩盆景。浙工新村僵局映照“政府热、居民冷”的尴尬。居民被迫从“观众”变“演员”,而非“导演”,再美的改造蓝图也是空中楼阁。真正的自主更新,需政府放权、居民做主,否则再多“全国首个”也只是政策盆景。未来需立法保障、流程优化、社区治理创新,实现从“个案突破”到“系统推广”的跨越。
值班编委:李红梅
责任编辑:马琳 刘亚
审读:戴士潮
中国房地产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了解规则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