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微光 | 张帅坤:开拓中国装备“领跑”新道路

微光 | 张帅坤:开拓中国装备“领跑”新道路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开栏的话

在时代的浪潮里,在城市的脉搏中,在企业改革的征程中,有一群人,他们用汗水浇筑梦想,用双手创造未来、用智慧攻克难关、用责任守护品质、用勤劳筑起高楼大厦——他们的微光照亮了坚守,平凡铸就了伟大。即日起,中国铁建推出人物栏目——《微光》,聚焦奋战在企业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者,记录他们的奋斗故事,致敬他们的坚守与奉献。

超越自我,刷新最大纪录。2024年10月31日,最大开挖直径达16.64米的“江海号”在铁建重工长沙第二产业园下线,这是我国迄今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2020年9月27日,上一代国产最大,开挖直径16.07米的“京华号”盾构机同样在铁建重工下线。

我国自主研制最大直径(16.64米)盾构机“江海号”在铁建重工下线

  这两台“国产最大”的研发带头人,就是“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铁建重工大直径盾构机项目组长张帅坤。17年前,他作为一名盾构司机,用的是进口的“洋盾构”,处处被外国人“卡脖子”。今天,张帅坤带领团队在铁建重工自主研制国产最大盾构机,让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使国之重器不再受制于人。

  盾构机亦称“地下航母”“钢铁巨龙”,十多年前,花两亿多元“天价”买一台“洋盾构”,不但交货周期长达两年,而且服务跟不上,哪怕一颗螺丝钉损坏,都要花几十倍的高价从海外购买,甚至国外的服务人员从离开本国就开始计时收费,并要求头等舱、五星酒店套房等待遇。哪怕一次普通维修,也要拉出一道警戒线,不让中国人靠近。

有一次,盾构机拼装系统出现抖动,导致整机“瘫痪”,前后请了三批外方人员,持续一个多月都没修好,每天损失在20万元以上。当中方提出自己维修时,外方人员拒绝提供资料,甚至威胁不再提供产品质保。紧急关头,项目组顶住压力组建自己的团队,张帅坤会操作、懂维修,成为核心一员。

张帅坤所在团队一边翻译说明书,一边拆解零部件,历经七天七夜的研究对比,查找出不合格的马达阀门芯,迅速进行了国产化替代。从此,张帅坤走上了研发岗位,开始参与研制国产盾构机。

张帅坤带领团队研制国产盾构机

盾构机是定制化高端装备,一台大盾构机由几万个零部件构成,每一项设计都要结合工程实际个性化研究,技术难度极大。

在盾行“江河湖海城”的创新实战中,张帅坤和团队培育了120多名高端地下装备创新人才,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7项,获授权专利300余件。铁建重工的掘进机直径从0.5米到23米级,涵盖130余类产品。2020年,张帅坤团队仅用7个月时间,就成功研制出国产首台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回忆“京华号”的研制之艰,张帅坤刻骨铭心。

国产首台16米级超大盾构机“京华号”

  2020年9月26日,“京华号”下线的前一天,张帅坤心绷得紧紧的。尽管前期多次比对设计方案、检查盾构部件,并转动刀盘测试,但一想到第二天有众多院士专家一同见证,颇有经验的张帅坤还是感到紧张。

  “从26日一早开始检查测试,一直到27日凌晨3点。”张帅坤和团队成员通宵达旦,他们深知,这台盾构机对于团队和公司乃至整个行业,都意义重大。

  首先,16米级,是当时首次锻造,这将问鼎国产最大盾构机,注定就是一个空前的项目。其次,这台盾构机参与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在“京华号”问世之前,6至8米常规直径、8至15米大直径的国产盾构机取得快速发展,已全面支撑了我国城市地铁、水利等隧道工程建设,实现了国产装备从替代进口到实现出口的跨越。

张帅坤坦言,较之常规直径、大直径盾构机,15米级以上超大直径盾构机的系统集成更复杂,加工制造更困难,可靠性要求更高,工程应用风险更大,一直是国产盾构机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薄弱领域。

张帅坤在盾构机操控室

  从2020年2月开始,张帅坤带领研发团队合力攻坚、迎难而上。

  张帅坤自豪地说,“京华号”在规模上,是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在技术应用上,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像首次应用的同步双液注浆技术,控制了隧道上浮量,提高了成型隧道的质量。”张帅坤进一步说,“京华号”还配置了常压换刀、伸缩主驱动、重载高效物料运输、大功率泥水环流、高精度开挖面气液平衡控制等多项核心技术。

  “‘京华号’研发设计过程充满挑战,但铁建重工凭着十余年的技术积累,让困难指数陡然平滑,研发工作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张帅坤认为,“京华号”的成功研制,是中国大盾构产业的一次创新蝶变。

潜心钻研让“京华号”成为当之无愧的“网红”重器——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到,“最大直径盾构机顺利始发”,“京华号”入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一书,成为引领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案例;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涂装“最萌”京剧脸谱的刀盘,广受网友热捧。这些都让张帅坤和团队备受鼓舞。

  如今,在以张帅坤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砥砺攻关下,铁建重工的产品出口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向国外输出中国式现代化科技成果和中国标准,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打开了中国装备装备世界的开拓之路。

推荐阅读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