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参加铁路工作后,兄弟俩为家里盖了新房!

参加铁路工作后,兄弟俩为家里盖了新房!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中老铁路如巨龙蜿蜒

既孕育着“一带一路”的合作硕果

也承载着无数普通人的美丽梦想

在中老铁路琅勃拉邦维保管理中心

有一对老挝籍兄弟

——洋龙与阿体阳

他们在中国师傅的帮助下

书写了因铁路改变命运的故事

结缘中老铁路

洋龙和阿体阳兄弟俩是老挝琅勃拉邦省香恩县人,家庭原以传统农业为主要收入。早在中老铁路建设期间,他们和家人就利用农闲时间去铁路建设工地务工,率先体验到了中老铁路给当地民众带来的红利。

哥哥洋龙与弟弟阿体阳(右)

“我和哥哥还有父亲在孟赛从事钢轨安装工作,那是我第一次接触铁路,内心无比震撼和向往。”从那时起,阿体阳就萌生了到中老铁路工作的想法。

靠着参与中老铁路建设挣得的收入,阿体阳自费报名了中文培训班,白天在工地干活,晚上到培训班学习。这样的日子,他坚持了2年。功夫不负有心人,2022年,阿体阳顺利通过考试,分配到琅勃拉邦自轮运转工区轨道车司机专业。

然而,初入铁路的阿体阳,面对密密麻麻的规章和复杂设备,一度手足无措。“规章像天书,操作更是一头雾水。”他回忆道。

这时,中方师傅张志雄站了出来。他利用休息时间,将晦涩的规章逐句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教给阿体阳,并手把手教他辨识仪表盘上的每一个符号。

“师傅经常告诉我不要着急,学规章学技术要稳稳地一步步来。”阿体阳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张志雄画的示意图,从制动原理到故障排查,每一页都是师徒情谊的见证。

实操训练中,另一名技术经验丰富的中方师傅罗云成了阿体阳的“定心丸”。一次夜间出车,轨道车突发异响,阿体阳紧张得满头大汗。罗云一边沉稳地示范操作,一边讲解:“听声音辨故障,这是轨道车司机必须具备的能力。”他带着阿体阳反复分析,直到找出问题所在。

“罗师傅教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责任意识和稳定的心态。”阿体阳感慨道。

2023年6月,凭借出色的学习能力和不懈努力,阿体阳成为中老铁路第一批老挝籍轨道车副司机。

改变家庭命运

参加铁路工作后,阿体阳收入提高了,对家里的帮助也更大了,父母都为他感到自豪。得知阿体阳转正,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为他庆祝。

弟弟的成长激励了哥哥。在阿体阳的鼓励下,洋龙也报名了中文培训班。在哥哥学习过程中,弟弟一直和他分享日常工作的点滴,时不时还会教哥哥一些铁路专业知识。

2024年11月,洋龙顺利通过考试,也分配到阿体阳所在的工区。兄弟俩从此开始并肩作战。

如今,下班后,兄弟俩常在宿舍里复盘师傅教授的铁路知识。阿体阳把张志雄的“安全口诀”做成小册子随身携带,洋龙深受罗云安全习惯的影响,出车前必绕车检查三圈。

“没有两位中国师傅的帮助,我们很难这么快就适应轨道车副司机的工作。”兄弟俩坦言。

兄弟俩都到中老铁路工作后,家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原来的家是一座老木屋,由一家7口人居住,每逢下雨,家前屋后的土路变得泥泞难行。前不久,兄弟俩在老屋旁边修建了一座新房,虽然不大,但全家人都为此开心。未来,兄弟俩还计划买一辆皮卡车送给父亲。

老屋与新居

“以前扛水泥赚的钱只够糊口,现在真正能为家人遮风挡雨了。”说这话时,阿体阳眼眶微红。这份底气,来源于师傅教导他的一句箴言——“技术就是铁饭碗”。

“工作中独当一面,生活中共筑友谊。”这是洋龙、阿体阳和张志雄、罗云师徒四人的共同愿景。今年4月,师傅二人就将返回中国,他们提前把自己用的检车锤交到了徒弟手中:“锤炼好技术,早日成为优秀的轨道车司机。”

沿着香恩县的泥泞土路走出

驾驶轨道车在中老铁路上疾驰

洋龙阿体阳的故事

组成了“一带一路”上

无数细小而璀璨的星光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云南记者站(昆明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老中铁路有限公司

文图:周星 普宏思 徐文快 赵熠 黄菊

编辑:林飞翼

审校:高珊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