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失控是动力电池内部因能量失控释放导致的链式反应,其演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触发阶段(Triggering):由机械滥用(碰撞/穿刺)、电滥用(过充/过放)或热滥用(高温环境)引发内部短路,局部温度升至80-120℃。
自放热阶段(Self-heating):SEI膜分解(120-150℃)、隔膜熔融(130-180℃)、电解液分解(200℃以上),产热速率可达10-100℃/s。
热失控传播(Propagation):单体热失控后释放可燃气体(H₂、CO等),喷发物温度超800℃,引燃相邻电芯,形成多米诺效应。
关键数据
三元锂电池热失控触发时间:过充条件下仅需2-5分钟(SOC>130%)。
热失控传播速度:模组内电芯间传播时间可短至3-10秒。
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
测试方法:针刺(钢针直径5-8mm,速度10-40mm/s)、过充(1.5倍额定电压)、加热(130℃持续30分钟)。
判定标准: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
升级要求(2023版):新增“多层级热失控阻断”验证,要求系统级防护能力。
GB/T 31467.3-2015《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测试规程》
热扩散测试要求:单个电芯热失控后,24小时内不得引燃电池包。
UN R100 Rev.8(2023)
过充测试:充电至厂商规定上限的120%,监测电压、温度及气体释放。
热扩散要求:热失控后30分钟内无明火。
UL 2580-2022
热滥用测试:电芯加热至150℃保持1小时,系统需阻断热扩散。
压力耐受:电池包需承受200kPa内部压力不破裂。
IEC 62660-3:2022
热失控监测参数:要求同时监测电压突降(>50mV/s)、温度梯度(>5℃/s)、气体成分(H₂浓度>1%)。
标准对比表
标准
触发方式
判定条件
监测参数
GB 38031
针刺/过充/加热
5分钟无起火
温度、电压、烟雾
UN R100
过充/外部加热
30分钟无明火
温度、气体、压力
UL 2580
热滥用(150℃)
系统阻断热扩散
压力、绝缘电阻
IEC 62660
电芯级热失控触发
热传播延迟>60分钟
电压、温度、气体成分
3. 主流厂商热失控防护技术3.1 系统级防护设计厂商
核心技术
性能指标
宁德时代多级防护(电芯-模组-系统)
热失控传播阻断时间>60分钟
比亚迪刀片电池+蜂窝结构
针刺测试温升<1℃/min
特斯拉4680电芯+全极耳+陶瓷隔膜
热失控触发温度提升至180℃
LG新能源双涂层隔膜(陶瓷+PVDF)
隔膜闭孔温度降低至130℃
3.2 关键技术实现3.2.1 结构设计隔热阻燃材料
气凝胶隔热层:宁德时代采用SiO₂气凝胶(导热系数0.018W/m·K),可耐受1200℃高温。
防火涂层:比亚迪在模组间涂覆膨胀型防火涂料(膨胀倍率50倍),耐火时间>30分钟。
泄压结构
定向泄压阀:特斯拉在电芯顶部设计激光刻蚀泄压通道(开启压力1.5-2.0MPa),喷发物定向导出。
多参数融合诊断
电压骤降检测:LG新能源BMS可识别>100mV/ms的电压突变,预警时间提前5分钟。
气体传感器:宝马iX搭载MEMS氢气传感器(检测限0.1%),响应时间<1秒。
主动抑制策略
过充保护:宁德时代采用电压-温度-内阻三参数协同控制,过充触发时间延长300%。
紧急散热
相变材料(PCM)吸热:国轩高科在电芯间填充石蜡基PCM(潜热200kJ/kg),吸热效率提升40%。
直冷系统快速降温:蔚来ET5采用R1234yf直冷,热失控时制冷剂流量提升至200L/min,降温速率8℃/min。
热隔离
特斯拉蛇形冷却管布局:相邻电芯冷却流道独立,阻断热传导路径,传播延迟时间延长至15分钟。
多物理场耦合模型
电化学模型:Newman伪二维模型(P2D)模拟锂离子浓度分布。
热滥用模型:Arrhenius方程描述电解液分解反应动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CFD):STAR-CCM+模拟气体扩散与火焰传播路径。
典型工具链
三维建模:CATIA/UG NX
网格划分:STAR-CCM+(网格尺寸≤0.5mm)
求解器:STAR-CCM+(耦合热-流体-气体场)
热失控预警平台
实时数据:融合BMS数据(温度、电压)、气体传感器数据。
预测精度:热失控发生前3分钟预警,准确率>95%。
仿真优化
通过仿真优化泄压阀位置,喷发物冲击力降低50%,系统安全性提升30%。
智能化热失控抑制
AI预测算法:特斯拉Dojo超算平台实现热失控概率预测(误差<2%)。
微型灭火装置:比亚迪研发纳米气溶胶灭火剂,可在0.1秒内触发。
材料创新
固态电解质:QuantumScape固态电池热失控触发温度提升至300℃。
自修复隔膜:宁德时代开发含微胶囊的隔膜,短路后自动修复孔隙。
系统集成
蜂窝夹层结构(CTB):比亚迪海豹车型电池包与车身一体化设计,抗压强度提升70%。
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
SAE J2929-2023《动力电池系统热失控测试规范》
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热失控防护技术白皮书》(2023)
Tesla Battery Safety Report (2024 Q1)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公开技术文献、厂商测试报告及行业会议资料,部分参数可能随技术迭代更新。)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公开网络,仅供学习交流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
0、重磅 |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包PACK设计课程从入门到精通40讲+免费分享篇》视频-2024年课程安排
持续更新:典型电池包案例分析(奥迪etron、捷豹I-pace、大众MEB、MODEL3、通用BOLT等):
为什么选择这套课程:
大家好,我是LEVIN老师,近10年专注新能源动力电池包PACK系统设计、电池包热管理设计及CFD仿真。
该课程是全网唯一系统层级的PACK设计教程,从零部件开发到结构设计校核一系列课程,重点关注零部件设计、热管理零部件开发、电气零部件选型等,让你从一个小白从零开始入门学习新能源电池包设计。
2024回馈新老新能源人,(新能源电池包技术)公众号特惠,为方便大家提升,限量50份半价出售全套《新能源电池包PACK设计入门到进阶30讲+免费能分享篇》、《Fluent新能源电池包PACK热管理仿真入门到进阶28讲+番外篇》视频课程,并送持续答疑!了解更多课程,加微信号详询:LEVIN_simu
1、独家 | Ansys Fluent新能源动力电池PACK热仿真从入门到精通28讲-2023年课程安排(电池包热仿真)
说明:第5部分为免费分享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收集和整理,不作为商业用途。
解决动力电池包MAP等效4C充电、热失控热抑制、恒功率AC/PTC滞环控制电路SOC模型设置教程;是目前市场上唯壹一套从PACK模型的简化到热模型建立和后处理评价标准的系统讲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了解更多《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设计》、《starccm+电池包热仿真课程》、《储能系统热管理设计与仿真课程》,
关注公众号:新能源电池包技术
或加右方微信号:LEVIN_simu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