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首先是一个文人,现代意义上的文人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要对社会上发生的重大变化要有回答,不能视而不见。
建于精诚,工于品质。
匠心磨砺,国之重器。
十多年来,中国稳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一个个大国重器、精密工艺、重磅基建,铸就新时代的中国实力。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大国工匠,他们用匠心丈量“中国精度”,将个人力量融进祖国强盛的伟业之中,淬炼出一个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极致中国。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是各行各业都应倡导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风貌,更是人人都应追求的理想情怀和卓越品性。
秉承“以匠心致初心”的宗旨,2025年1月22日,北京•壹瓶艺术中心,中国房地产报联合中国城市与区域治理研究院举办“第四届中国建造匠心传承致敬礼”颁奖典礼活动,以“对话时间”为主题,讲述中国建造匠心大师的传承故事,推动全社会学习与践行工匠精神。
会上,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当代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设计师、中国第一位获得享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美誉的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建筑师王澍荣获“第四届中国建造匠心年度人物”大奖。
对于此次获奖,王澍表示,首先祝贺中国房地产报“第四届中国建造匠心传承致敬礼”活动顺利举行。作为一名建筑师,“匠心人物”奖不应该只是给我个人的,应该是给我们整个工作团队,以及与我们在一个又一个工程中一起工作的匠人团队的。从匠人的角度来说,建筑作品不再只是某个个人的作品,它应该是几百几千只手共同完成的作品,我们应该向匠人致敬。
王澍开创了当代中国的实验建筑研究和设计实践,深度挖掘中国传统建筑的场所文化内涵、空间表达、尺度转换、材料语言和工艺技艺,保卫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他透过旧有的材料、现代与传统交织的建造工艺,将过去与现在关联,设计建造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舟山博物馆、杭州南宋御街步行街、富阳文村综合保护与新农居建设以及国家版本馆杭州馆等一座座有历史记忆的建筑。
听到有外国建筑家评价中国城市“没有回忆”时,王澍如芒在背。“全国两会”期间,他多次提交提案高声呼吁,“我们迫切需要严格立法来保护城市实体文化记忆,不能让中国城市与乡村变成没有记忆的地方”;他希望重建中国当代建筑的语言体系,重建一个面对未来的影响世界的中国建筑价值观体系。
王澍曾饱受争议,但他始终认为,建筑师首先是一个文人,现代意义上的文人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要对社会上发生的重大变化要有回答,不能视而不见。
“第四届中国建造匠心传承致敬礼”颁奖典礼活动由中国房地产报、中国城市与区域治理研究院主办,活动自2021年9月启动以来,受到中国建造行业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活动不仅弘扬了工匠精神,营造了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也彰显了中国建造的关键力量,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时期,意义重大。
值班编委:樊永锋
责任编辑:马琳 刘亚
审读:戴士潮
中国房地产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了解规则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