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香饽饽到破产清算 “徐挖沉浮”故事(一)

香饽饽到破产清算 “徐挖沉浮”故事(一)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今日工程机械》杂志,本文原始版权归《今日工程机械》杂志所有,铁甲网转载本文目的为传播业内信息,并无商业目的,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原始出处。如有侵权请来函告知,我们将删除文章。

---------------------------------------------------------------------------------

“作为忠实用户,企业的内部纷争我们并不关心,我们最关心的是设备的可靠稳定,当设备出现问题时,及时的维修和配件供应,才能让我们对企业有所信赖”,这是一位挖掘机用户对自己购买设备的企业所发出的呼吁。而他所购买的产品品牌为XCG。他购买这台挖掘机时,这家企业的名字叫徐挖约翰迪尔,如今,这家企业名叫正菱徐挖。目前,这家企业已经全面停产,等待他的命运似乎只有一个——破产清算。

可是谁能想到,这家企业的前身——徐州徐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曾是一度挖掘机行业中民族品牌的领军企业;这家企业与美国约翰迪尔的牵手,一度成为行业内令人关注的焦点。可以说,这是一家被充分寄予厚望的公司,然而,正是这样一家明星企业,如今已经举步维艰,而且,这并不是这家企业第一次走到生死边缘。

“就像一本小说,只有故事跌宕起伏,才最引人注意。关于徐挖的故事,写成一本书,一定读者很多”,一位在这家企业工作多年的知情人士罗生(化名)这样讲。

徐挖沉浮故事(一)

从国企到民企:徐挖股权初变

熟知行业的人都知道,徐挖的诞生与徐工集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92年,当时的徐工重型(现为徐工起重机事业部)成立了一个研究所,进行挖掘机等产品的研发和试制工作。当时这个研究所可是“香饽饽”,大家都觉得,徐工重型是徐工集团最好的企业,而徐工重型最好的部门就是这个研究所。

随着徐工与卡特彼勒的联姻,双方组建合资工厂,根据协议,徐工不能单独生产挖掘机,挖掘机业务便只能从徐工体系中剥离出来。加上徐工作为江苏省国企改制的试点企业,研究所便成为了改制的试点。

2001年,徐挖被正式从徐工集团中剥离出来,成为自然人持股的民营企业。本着造福职工的想法,企业号召员工持股,当时,对于地处苏北的徐挖职工来讲,职工持股是一个非常新鲜的概念。但经过各方努力,最终徐挖还是实现了自然人持股,从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的转变之路。2001年8月,徐州徐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股本共计118万元,时任研究所所长的许天宁出资10万元成为企业的第一任董事长。

在随后的增资扩股过程中,2003年,徐州博汇工程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购买了价值60万元的股份进驻徐挖。2004-2005年,博汇以12倍的溢价收购原有股东的股份,多数职工都接受了这一出价,将股份转给了博汇。博汇逐渐取得了徐挖的实际控制权,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自然人股东不愿出让自己的股份。在随后的几次增资扩股过程中,博汇的股份逐渐增长到90%以上。

由于先人一步的技术优势,以及市场所带来的机遇,徐挖成为当时挖掘机市场中仅有的能够生产大吨位挖掘机的本土企业。其30~40吨级产品依据性价比的优势不仅在外资品牌林立的大挖市场抢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且反响不错。在挖掘机市场上,后来逐渐具有影响力的三一、柳工、福田雷沃重工等企业此时尚未能够在行业内具有话语权。可以说,当时的徐挖,几乎就是本土挖掘机品牌的代言者。

对于逐渐发展壮大的企业来讲,博汇及其他几位自然人股东自然开始谋划企业新的发展棋局——上市。然而,上市的计划很快被另一个更具诱惑力的方案——与外资合资所替代。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约翰·迪尔找到了徐挖。


合资时代:真的是条好路吗?

对于约翰·迪尔来说,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是一块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市场。然而,当约翰·迪尔真正试图布局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时,世界工程机械巨头企业已经悉数在中国布局。对于约翰·迪尔来讲,他们必须寻找一条快速熟悉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路径。

当时的徐挖,在bauma China和BICES上展出的全系列产品,吸引了约翰·迪尔的极大关注——在30吨级以上产品完全被外资品牌垄断的大挖市场上,竟然有一家中国本土企业打开了自己的局面,这令约翰迪尔感到惊奇。

双方逐渐开始了接触。能够与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约翰·迪尔合作,对于徐挖来讲,似乎是从未想过的事;而对于约翰·迪尔来讲,通过徐挖这样一家独具特色和实力的企业,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中国市场。

双方可以说“一见钟情”,并迅速走入“热恋期”。2008年6月,约翰·迪尔以3.2亿元的价格收购徐挖50%的股份。2008年 10月30日,徐州徐挖约翰迪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在江苏省铜山经济开发区徐挖工业园举行开业庆典,合资公司正式成立。

由于各持股50%,因此,按照惯例,双方约定,经营权三年一轮换。董事会由4名成员组成,双方各占2席;2008-2011年,首先由约翰迪尔派人出任董事长及首席财务官的职务;徐挖派人担任总经理职务,由中方行使经营权。2011年6月,双方交换经营权。

随后的三年时间内,双方本着互惠互谅的原则,彼此间不断磨合。这一时期内,关于徐挖约翰迪尔的发展,外界的评价褒贬不一。如果单纯从企业业绩来看,合资前的2007年,徐挖挖掘机销量为500台,而合资之后的徐挖约翰迪尔在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销量分别为512台、440台和650台,企业利润也从2007年的公司利润超过3000万元变成了连续三年亏损,基本可以说是原地踏步。与此同时,中国挖掘机市场年销量已经从2007年的6万台激增至2010年的17.9万台。

但是,员工还是对企业充满信心。他们普遍认为,在一家世界500强的大企业中工作,这会让自己更有成就感。有员工说,在离开徐挖约翰迪尔找新的工作时,对方一听是在这样的企业工作过,对他们有很高的认可。
也有代理商评价说,与徐挖约翰迪尔合作,也是看中了徐挖的合作伙伴——约翰·迪尔。代理一家合资企业的产品,也让他们觉得更有安全感。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讲,他们也普遍认为约翰迪尔为这家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活力。

继续阅读:

外资注入却现变局 “徐挖沉浮”故事(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徐挖沉浮”故事(三)


  免责声明:本文援引自厂商,与铁甲工程机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 合资 上市 股份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