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企业 > 刘良臣讲述中国装载机白手起家之路(一)

刘良臣讲述中国装载机白手起家之路(一)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1963年初,第一机械工业部购进日本125A装载机,并和厦工(当时的“厦门工程机械厂”)进行测绘仿制。1965年11月,柳工从厦工拿到了Z4-4装载机的图纸,经过改进后研发出中国第一台通过技术测试的装载机Z435,从此开启了柳工装载机之路。

从山村到柳工

1942年,刘良臣出生在四川广安山村,为了念小学每天要走十多公里的路。从小起早摸黑、披星戴月的求学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锻炼了他的身心,对以后艰苦技术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良臣回忆道:“老家农民种植水稻非常辛苦,锄挖手割,肩挑背扛,还要长年累月地在田间打理。这些在我脑中一道一道地刻下深深的烙印,所以我从小便立志将来研究水田拖拉机,减轻农民的艰辛。”1961年,刘良臣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如今的中国农业大学)拖拉机设计制造专业,由于延迟分配,1968年才进入柳州工程机械制造厂(柳工的前身),从此开始了装载机的技术人生。


图为第一台Z450装载机

虽然当时Z450装载机已研发成功,但零件加工的设备很缺乏。柳工不得不自己制作加工设备,刘良臣完成了球饺接头球面车加工工装、十字轴打中心孔工装、锥齿轮球面磨削工装、油缸加工夹具等,共80多套Z450的工装设计任务。

那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不仅核心部件生产厂稀缺,而且相关机床制造厂几乎没有。柳工刚接到生产18台Z435装载机的任务,却突然发生了意外情况——1969年8月原给柳工提供油缸的榆次液压件厂由于紧急国防任务,不再给柳工供货。更为糟糕的是,市场上找不到替代的油缸供应厂,一时间柳工焦头烂额。

柳工领导决定:柳工自己紧急制造油缸。于是整个柳工都忙碌起来,刘良臣所在的车间负责加工任务,在车间领导的安排下,他和4个同事负责油缸专用加工工装的设计。时间紧,任务重,刘良臣每天都加班到深夜,甚至睡一会儿醒来又继续工作。经过大家的艰苦努力,于1969年11月成功地完成了18台Z435装载机油缸的加工,为柳工圆满完成当年的任务立下了不可忽视的功劳。

随着柳工Z435装载机的批量生产和Z450装载机的研发,机床的缺乏成了最头疼的问题,而市场上没有专用机床销售。厂里再次下达任务:自制机床。

刘良臣先设计了5台简易C630车床,解决了工厂迫在眉睫之需,后又与同事设计了2台专用深孔镗床。这2台深孔镗床一直为柳工服务了三十余年,到21世纪初才退出了历史舞台,为柳工油缸生产垫定了基础。

"刘"刀小试

1976年柳工首次生产5m³大型装载机,研发试制装配的场景刘良臣依然记忆犹新:“从农历腊月二十八到1976年农历大年初一,甚至100位研发试制装配人员吃住在现场,现场一片热火朝天。大年初二,样机顺利开出了工厂大门,所有人高兴得把一切的困难和疲倦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1974年3月,刘良臣被调往设计组,从事产品研发工作。从此与柳工的工程机械、特别是装载机的研发,结缘几十年,几乎为之奋斗了一生。

1975年1月柳工接到研发当时中国最大的5m³饺接式轮式装载机的研制任务,并要求样机1977年前试制成功并完成鉴定,1978年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展。


当时中国国内的大功率ZL90装载机丨刘良臣(右一)

柳工技术科设计组组长张沛带领设计组全体人员参加Z490(1978年更名为ZL90)装载机研发项目,刘良臣具体负责前桥、后桥、行车制动、停车制动四个部件的设计。1975年3月初,刘良臣和同事一起赴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天工所)开始了紧张的研发工作,5月中旬完成方案设计后,又赶回柳工,全体设计人员加班加点地开展技术设计工作。由于Z490装载机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整个研发过程非常困难,技术问题倍增,工作量繁重。

11月图纸设计完成,加工也到了最紧要关头,刘良臣与主要设计人员天天加班到深夜,第二天仍然照常上班。特别是研发试制5m³大型装载机,从农历腊月二十八直到第二年大年初二,样机才研发试制完成。 柳工开发的Z490装载机,所研制成功的新技术,例如双管路制动系统、钳盘式制动器后来传遍了国内行业,促进了中国装载机行业技术的进步。


1977年改进后的ZL50装载机,重新设计了驾驶室。持续地解决了用户反馈的问题,产品可靠性大大提高

接下来是Z435装载机和Z450装载机在施工中反映出了一些问题,Z490在测试问题也不少。从1976年开始,刘良臣主持Z450装载机的重大改进设计。经过多次的用户走访,确定了低速转向、行车制动、驾驶室结构等三大主要问题,并逐步解决反馈的各个问题。改进过程中,甚至还移植Z490装载机的先进技术。1977年,改进后的Z450更名为ZL50装载机,不仅性能优越、质量可靠,还大大提高了关键部件的寿命。钳盘式制动器在ZL50装载机上的成功应用,为中国装载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仅在当时被通用,甚至被沿用至今。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ZL50装载机、ZL90装载机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在改进工作的同时,由于采矿作业的需要,国家给柳工下达了研发DZL50地下装载机的研发任务,几乎是ZL90的原班人马投入到DZL50的研发工作中来。由于研发DL50和DL90的技术积累,DZL50的研发更为顺利,1977年9月30日成功下地,并在12月通过了技术鉴定,填补了中国装载机地下领域的空白。对后来柳工及行业研发低排放净化型装载机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援引自厂商或其他媒体,与铁甲工程机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 装载机 白手起家 刘良臣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