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南方前身为成立于1955年的重工业部黑色冶金设计院武汉分院(以下简称“武汉院”),2004年以主业分立改制方式组建,并逐步从设计院转型为多领域协调发展的科技型工程公司。
坚持自主创新,与世界先进技术同步,中冶南方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依托以技术为驱动、以高端咨询为引领的全流程、全产业链工程实施能力,承担了数百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中积极推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方案、中国装备走向世界。
“十四五”期间,公司锚定“管理卓越、生态发展、世界一流的科技型工程企业集团”战略目标,以党建引领发展方向,书写了一段规模与质量并重、转型与升级共进的辉煌篇章,有力彰显了“强产业”的央企担当,以实干实绩庆祝中国五矿成立75周年。
回望历史: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奋进
拂去历史的尘埃,回望过去的时光。新中国建设发展的道路上,武汉院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奋战在最前线,用行动承担起沉甸甸的国家责任。
1956年,在武钢一期工程建设现场,武汉院工程技术人员用铅笔和图板描绘出新中国第一个大型钢铁基地的宏伟蓝图。1958年9月13日,当第一炉铁水奔涌而出,毛泽东主席亲临见证,这一天不仅成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里程碑,也标志着武汉院收获了首个重要工程成果。
武钢一号高炉工程
70年代,国家启动“四三方案”,从西方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武汉院作为设计单位,承担起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国家使命,成功托起了这颗当时钢铁行业最璀璨的“明珠”,奠定了在冷轧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引领中国钢铁工业迈向现代化。
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
80年代,改革开放号角吹响。武汉院作为首批支援深圳建设的企业,以牵头单位和设计标准规范制定者的角色,全面参与深圳特区建设。从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到飞架南北的立交桥;从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楼宇,到五十年不落后的深南大道规划,这座新兴城市的崛起处处镌刻着武汉院的匠心印记。
深南大道改扩建工程
90年代,武汉院坚持科技创新,紧跟党和国家发展战略,承担了武钢、宝钢、鞍钢、本钢等国家骨干钢企的重点工程建设,包括以武钢5、6号高炉建设为代表的炼铁项目,以武钢一炼钢、三炼钢系统工程为代表的特大型现代化炼钢项目,以宝钢1420mm、1550mm、1800mm冷轧工程和鞍钢冷轧2、3、4号线等为代表的轧钢项目。通过系列工程的锤炼,武汉院全面提升了中国钢铁工业技术水平,铸就了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卓越声誉。
武钢三炼钢系统工程
步入新世纪,中冶南方凭借“鞍钢1780mm大型宽带钢冷轧生产线工艺装备技术国内自主集成与创新”,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所实施的冶金行业首个大型工程总承包项目——涟钢2200m³高炉工程,开创了冶金行业工程总承包的新纪元,并一举获得全国优秀工程总承包“金钥匙”奖,由此奠定了公司持续引领冶金工程技术的坚实基础。
涟钢2200m³高炉工程
非凡“十四五”:产业根基夯得更实,发展韧性显著增强
2004年改制成立后,中冶南方以现代企业的全新面貌,开启了锐意进取、全面腾飞的壮丽征程,陆续完成了由传统设计院到工程公司、再到多领域协调发展的科技型工程公司的成功转型,企业规模、效益和影响力不断攀升,企业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始终保持优良水平,2018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
回顾“十四五”,这是中冶南方七十年发展史上规模增长最为迅猛的时期——新签合同额稳踞300亿元台阶,营业收入历史性突破200亿元大关并持续企稳,在工程技术类国资央企中保持领先态势,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
这一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公司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党建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对“强产业”的坚定践行。通过持续优化布局,中冶南方成功构建起以钢铁、城市建设、能源环保三大主业为支柱,以高端装备、炭素新材料、气体运维等多个增长极为协同的“3+N”产业新格局。
(一)科技创新驱动,锻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中冶南方始终将科技创新置于发展全局的核心,深入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视其为“强产业”的根本动力。公司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组建中冶南方研究院,构建起清晰的两级研发架构,并拥有包括9个国家级、1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在内的强大创新矩阵。重视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依托“千万元引才基金”,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加盟,建立起4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领衔的数千人的工程技术团队。通过深化“产学研用”协同,与众多高校、科研院所结成紧密的创新共同体。
在重大科技攻关中,中冶南方勇挑重担,“揭榜挂帅”机制激发活力,牵头建设“冶金工业污染治理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矿冶高端装备(热工)产业链”。年均超过8亿元的研发投入,支撑关键技术研究稳步前行,“十四五”期间累计荣获71项科技奖,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1755项,承担国家、省部级及集团层面重点研发计划30余项。
全球首条热轧带钢联合轧制线
尤为重要的是,科技创新成果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发布《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一批“首台套”重大装备成功落地:二十辊轧机快速占领硅钢市场,重型异形坯技术获工信部推广,全球首条热轧带钢联合轧制线、首条不锈钢宽板短流程一体化生产线、首条酸镀锌铝镁机组、首条热轧卷-板连续热处理生产线、首座宽幅钛带立式连续退火炉、首套超临界煤气发电机组等相继建成投运。
中冶南方二十辊轧机应用现场
众多科技成果不仅技术领先,更创造了显著效益。“十四五”期间,冷轧硅钢、汽车板及家电板技术,高炉长寿技术,连铸高效化技术转化合同额逐年增长;长寿命路面技术带动中标合同约40亿元,不锈钢废液混酸再生技术新签合同超10亿元,科技创新真正成为产业升级的引擎。
(二)业务结构优化,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
围绕“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长成林”的布局思路,中冶南方持续深化“3+N”业务体系,不断增强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成功培育出2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传统产业提质升级,迈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
钢铁领域,以高端咨询为引领的全流程、全产业链工程能力持续提升,深度服务宝武、鞍钢、湖南钢铁等国内龙头钢企,设计建设的云南玉昆、晋南钢铁等现代化钢铁基地全面投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造了一批标杆工程,中国钢铁工程核心技术、标准、装备、服务走向世界。绿色智能技术成果丰硕,长寿环保高炉、绿色高效电炉技术广泛应用,打造带式焙烧球团样板工程,建成的国内首条无头连铸连轧机组实现综合节能66%;自主研发的WISDRI Diplant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了全工序级智慧钢铁解决方案。
玉昆钢铁产能置换升级改造项目
城市建设领域,以设计为引领,以“三划融合”为核心,积极探索EOD、EPC+O等新模式,实施武鄂融合发展、鄂州长港河流域治理与武昌鱼产业发展、武汉经开区纱帽新城产城融合、仙桃“四水”共治等区域规划。在海绵城市、长寿命路面、智能建造等领域形成专利群和技术标准,多项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鄂州长港河流域治理与武昌鱼产业发展项目
——新兴产业积厚成势,有力支撑国家战略导向
能源环保领域,依托清洁能源利用、固废处理、污水污泥治理等五大业务领先技术,形成特色多污染物协同处理优势。创新商业模式,成功实施华中地区污染物处置类型最多的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等标杆项目,并前瞻储备二氧化碳熔盐储能、能源管控等关键技术。抢抓海外环保机遇,在危废处置、垃圾焚烧发电、酸再生等领域实现海外突破,印尼煤气发电、硫磺制酸等项目成功投产,持续赢得海外市场认可。
武汉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
装备制造与产品领域,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变频器实现多个非钢行业突破,轧机、工业炉、连铸机等装备有力推动国产替代。成功研发完全自主可控的高性能智能控制器,解决“卡脖子”难题,应用于工业机器人等领域。
中冶南方自主研发的系列变频器产品
高端炭素新材料领域,坚持前瞻研发,第四代高性能树脂结合超微孔炭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国内外大型高炉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核炭砖、负极材料用箱板砖、化工用石墨砖等新产品研发取得实质性进展,切入新能源、新材料前沿赛道。
大型高炉用国产高性能炭砖
(三)党建引领方向,注入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中冶南方将党建深度融入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央企姓党” 根本属性,完善 “双向进入、交叉任职” 领导体制与“三清单一流程”,把党中央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决策部署与上级要求精准转化为行动,为科技创新筑牢根基。
深化思想建设,以科技发展需求为导向强化理论武装。持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党的二十大、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中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部署,组织开展专题研讨与基层宣讲,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公司数智化转型、高端装备研发等实际工作,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攻克二十辊轧机、高性能智能控制器等 “卡脖子” 技术的具体举措。
夯实组织建设,把战斗堡垒建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一线。坚持“创新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构建“依产业链而建、为创新链赋能”的组织体系。深化“党旗飘扬、党徽闪光”行动,围绕“矿冶高端装备(热工)产业链”等重点任务组建党员突击队、设立党员先锋岗,举办数智化创新大赛、BIM大赛等,带动党员与技术骨干斩获多项省、市科技创新比赛一等奖。
中冶南方第二届数智化创新大赛
厚植文化根基,凝聚科技创新合力。构建从初学者到行业知名专家的五级人才培养计划,发布“让创新成为习惯”故事集,营造人人创新的浓厚氛围。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制定涵盖揭榜挂帅、首台套应用等领域的尽职免责清单,对符合程序规范的技术风险予以包容性认定,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展望“十五五”:矢志世界一流,旗帜鲜明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之路
以钢铁脊梁扛起时代重任,以创新血脉浸润产业沃土。中冶南方深刻认识到,作为央企,战略使命已上升到关乎国家综合竞争力、经济安全和发展全局的新高度。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是新时代赋予的重任,更是央企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
“十五五”新征程上,中冶南方将以服务国家战略大局为使命,以深化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为引领,聚焦“高质量发展”核心,沿着专业化、产业化、数智化、国际化、生态化五大方向系统升级。我们将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立志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更大突破,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向相关多元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拓展,力争实现从“科技型工程企业”向“科技领军企业”的新跨越。
风帆已扬,征程再起。中冶南方已整装再发,将以科技为楫,破时代之浪;以产业为舟,谱发展新篇,为中国五矿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金属矿产企业集团,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贡献中冶南方力量!
2025273561
来源丨中冶南方
在这里
美好中冶
第2542期
6012篇
与您相遇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