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为笔,以实干为墨,在工程建设的广阔天地间,牛皓辉正用汗水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篇章。六年来,他始终扎根一线,从房建到公路,从公路到市政,多个核心领域的淬炼,让他以“由点及面”的扎实积累,锻造出多岗位历练的硬核实力。他的每一步,都是对“争先精神”最真实的诠释。
“抠细节”:效益背后的较真劲儿
夜深人静,牛皓辉俯身于铺满图纸的长桌,指尖抚过图纸的每一处细节,留下密密麻麻的演算痕迹。“这个节点,得换更稳妥的工艺!”他喃喃自语,眼神里是不容妥协的坚定。为了这个“更稳妥”,他转身扎进资料室,翻阅了二十多本规范;他带队奔赴总干渠现场,裤脚沾满泥泞,蚊虫嗡嗡环绕,却仍蹲在渠边,手持木棍比划支架受力点,一丝不苟地记录水流速度与地质数据。历经数十次方案对比与推演,他大胆提出:改顶推法为支架法。评审会上,他以精准的数据、清晰的逻辑,一一回应质疑,最终说服与会专家,方案落地后,项目节约成本数万元。
“破难题”:隧道深处的坚守
接到渝湘项目大地坝隧道任务,牛皓辉主动请缨,踏入潮湿昏暗的隧道深处。隧道内粉尘弥漫,空气闷热,他背着沉重的工具包,深一脚浅一脚地往返于掌子面与监测点之间。“小辉,这隧道地质太复杂,超挖问题连老技术员都头疼,咱们真能行吗?”工友擦着脸上的粉尘,语气里满是担忧。牛皓辉拍了拍对方的肩,目光坚定:“再硬的骨头,也得啃下来!”此后,他每天扎根现场超过十二小时,手持测尺,弯腰俯身,反复测量、记录、分析。一次爆破后,他蹲在散落的岩堆旁,用手套拨开碎石,仔细观察岩体裂隙。历经多轮试验,超挖量与混凝土超耗率显著降低
“探新知”:绿色材料的突破
除了在一线攻坚克难,牛皓辉也从未停止对新技术、新材料的探索。在闷热如蒸笼的板房中,机器轰鸣不绝。天未亮,牛皓辉已蹲在试验段,指挥填料、调整配比,烈日将他晒得黝黑。“再加点开山石渣,把比例调到1:1.2!”他一边高声指挥调整配比,一边在已被翻得卷边的笔记本上飞速记录,纸上画满了不同配比下的试验曲线。经历数次失败,他不气馁、不放弃,最终摸索出“三夹一”填筑方式,不仅成功解决了回填料短缺的燃眉之急,更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当第一辆满载的工程车稳稳驶过坚实平整的试验段,他激动地与身旁的工友击掌相庆,掌心那些厚厚的老茧,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而有力。
从图纸会审的深夜伏案,到隧道深处的粉尘逆行;从实验室里的反复求索,到绿色工地的晨光巡查——牛皓辉用六年如一日的深耕与坚守,诠释着新时代建设者最动人的模样。他如一座灯塔,照亮了更多人在专业道路上笃行不怠的前行之路。
供稿:路桥公司
作者:王 博 肖天意
编辑:刘文生
审核:李 敏 贾慧杰
我知道你“在看”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