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农药使用量降低50%,她的这项技术让草莓摘下就能吃

农药使用量降低50%,她的这项技术让草莓摘下就能吃

在山东的一个草莓大棚里,农户李大爷摘下一颗红润的草莓,递到俞瑞芳面前:“俞博士,尝尝,从藤上摘下来就能直接吃。”这一刻,所有技术攻坚的艰辛,都化作了棚里清甜的果香。

让“直接吃”从奢望变成寻常的,正是俞瑞芳——这位从清华热能工程系走出的科学家,用长达二十八年的技术长跑,为乡村送上的无声守护。

俞瑞芳在二校门前留影

技术的“源代码”

1995年,在清华园《流体力学》的课堂上,教授正在讲解“纳维-斯托克斯方程(N-S方程)”中涡旋能量的耗散与转化,大学三年级的俞瑞芳看着黑板上那些优美的偏微分符号,突然想到了童年时在田野上吹蒲公英的场景——每一颗种子都能在气流中找到最优雅的飞行轨迹。她在N-S方程的公式旁,随手画下了一朵被气流托起的蒲公英。

“那确实是个即兴的瞬间”,俞瑞芳微笑着回忆,“但我相信,所有真正的即兴都源于长久的积淀。”二十多年后,这朵蒲公英被复刻在雾曼科技公司的产品扉页上,成为了俞瑞芳一切技术征途的“源代码”。

“流体力学的美,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界最朴素的真理。当我画出那朵蒲公英时,我隐约感觉到,这个方程不应该只停留在纸上。它应该能够产出更多实际的应用。虽然当时还不清楚具体路径,但那个涂鸦确实是我第一次尝试将抽象的数学世界与鲜活的生命需求连接起来。"

从“云”到“雾”的转身

“她考流体力学满分,我们一点也不意外。”她的同学这样回忆。在清华,俞瑞芳以热能工程与工业工程双学位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在燃气轮机实验室提出了“时域参数多项式法”,为处理非定常流问题提供了创新解法。

那时的她,已经展现出一种特质:不仅追求答案,更痴迷于探寻答案背后的哲学。

这个看似随意的蒲公英涂鸦,也成为她技术人生的隐喻——轻盈,却蕴含着改变的力量。

俞瑞芳在华为工作照

带着清华的理论基因,俞瑞芳进入华为,一待就是十五年。这段经历,是她从理论研究者成长为系统工程师的关键淬炼。

作为华为云计算中心的关键架构师,她每天处理数亿级数据流,练就了将复杂理论模型转化为稳定、可靠的大系统的能力。她将这种能力概括为 “系统工程化的密钥”。

然而在2012年,这位身负多项荣誉的华为优秀架构师,却选择了一条出人意料的路——离开华为,投身创业。

“伴生雾化”的底层革命

促使她转身的,是她在实地考察中反复看到的“痛点”。在经历了两次创业和四年PE投资后,她走访了300多家企业,目睹了传统农业雾化的困局:高温破坏药剂活性、沉降过快导致浪费、操作者健康受威胁……

当整个行业还在迭代喷洒设备时,她决定发起一场底层革命。

“雾化不是简单的物理破碎,而是一场精密的时空控制。”她重拾清华时期的流体力学笔记,结合华为时期锤炼的系统思维,开启了“伴生雾化技术”的攻坚。

这个转变看似突然,实则水到渠成。多年的系统工程经验,让她具备了将复杂理论转化为实用技术的能力;而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则给了她重新出发的勇气。

团队从海洋气溶胶的自然智慧中获得启示,首创用专用链雾剂包裹目标药剂,在双舱雾化系统中形成 “雾滴救生圈” ,使1-50微米级的雾粒能以布朗运动均匀扩散,在常温下悬浮长达2小时。

“最艰难的,是‘伴生有效性’的瓶颈期。”俞瑞芳回忆道。团队在实验室里泡了整整八个月,初代的“雾滴救生圈”模型始终无法实现。“我们像被困在了一个无形的屏障里,看得见目标,却怎么也穿不过去。”

“说没有动摇过是假的,”她坦言,“尤其是在烧掉上千万元的投资款,而竞争对手已经推出新一代高压喷头的时候。有人建议我放弃底层研究,先做个‘改良版’上市。”深夜的实验室里,她对着那张画着蒲公英的旧笔记发呆,问自己:是选择一条被验证的捷径,还是坚守看似渺茫的初心?

“突破就发生在一个周五的深夜,”她的语气里依然带着当时的兴奋,“当时大雾弥散在整个实验室,大家在浓雾里只听其声不见其人,因为增加了抗蒸发的因素,这一次,我们终于成功了。”

技术的突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消杀覆盖率提升20倍,农药使用量却降低50%。但最让俞瑞芳自豪的,不是这些数字,而是技术落地后带来的改变。

田埂上的答案

2023年一月,山东的草莓大棚迎来一次“大考”。当M360-B50漫雾机启动,雾粒如智能蜂群般自主寻找空间死角,10分钟完成一亩精准施药,有效抑制了灰霉病的漫延。

最终数据令人振奋:300户合作农户的追踪显示,作物病害率下降67%,每季农残检测值较行业平均低42%。

图片

大棚应用场景

在此之前,“草莓是最脏的水果”这个说法像一根刺,扎在每一位消费者和种植者心里。“我们看到的不止是一个污名,更是一个必须用技术去解决的命题。”俞瑞芳的语气温和而坚定。

有一次俞瑞芳在草莓大棚里观测时,农户李大爷蹲下身,拨开翠绿的叶子,指着那些自然成熟的草莓对俞瑞芳说:“俞博士,你看,这才是草莓该有的样子。不用再担心洗不干净,孩子从藤上摘下来就能直接吃。”

“那一刻,所有的艰难都在棚里清甜的果香中消散了。我们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创造了多高的效率,而是它终于让‘安全’与‘丰收’不再是单选题,它守护了土地的洁净,也守护了农户的尊严与希望。”

至今,俞瑞芳仍保持着每季度下田观测的习惯。“实验室里的数据再完美,也比不上田埂上的一个真实反馈。”她说。

为雾滴装上“智能导航”

如今,雾曼科技的伴生雾化技术已形成26项专利,产品从农业拓展至医疗洁净空间。但俞瑞芳的目光,已投向更远的未来。她希望在第三代纳米雾化芯片上雕刻更精密的流道:“我们要让每粒雾滴都携带智能导航,像当年的华为研发云计算中心一样,构建空间消杀领域的数字神经网络。”

2025年,俞瑞芳在论坛发言

在她的构想中,这项技术未来将应用于更多场景。“技术的边界,取决于我们想象的边界。”俞瑞芳阐述道,“除了已知的领域,‘智能雾滴’在未来可以成为城市的‘微环境调节师’。”

她描绘了这样的图景:在公园、社区,通过智能雾化系统精准释放对环境无害的生物信息素,实现无接触的蚊虫防控,让夏夜乘凉不再被蚊香烟雾环绕;在高端制造车间,雾滴可以携带功能性分子,进行无死角的静电清除与微尘沉降,实现比传统擦拭更高效、更零损伤的工业清洁。

在她看来,一项伟大的技术最终会具备三重特质:“像水一样普适,像空气一样无感,像时间一样精准。”它必须根植于真实的痛点,能无缝融入现有环境而不构成负担,并能以极致的精度完成使命。

对于年轻的科技创新者,她的建议朴实而深刻:“请保持对‘无用之美’的好奇,并锤炼将之转化为‘大用之器’的耐心。”她再次提及了那张蒲公英手稿,“我当年画下它时,从没想过它会指向雾化技术。但正是那种对流体之美的纯粹着迷,成了我所有技术路径的‘源代码’。不要急于求成,先去爱你所探索的科学本身,答案常常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在漫长的坚持后悄然浮现。”

从课堂上的那朵蒲公英,到惠及百万农户的智能雾滴,俞瑞芳用28年完成了一场技术长跑。在她的手中,技术不再是冰冷的代码和公式,而是对这个世界的无声守护。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