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铁建重工隆昌公司的数字化指挥中心,巨大屏幕上各类数据实时滚动,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出库,生产全流程一目了然。
“从普通车床的铸铁摇把到机器人精准作业,从纸质记录到数据溯源,这条全国首条弹条自动化生产线,正是公司产业转型的起点。”望着屏幕,作为自动化生产线筹备工作组组长,刘伟由衷欣慰。
作为传统铁路器材制造企业,隆昌公司曾面临设备监控难、质量追溯难、进度同步难的“三难”困境。近年来,隆昌公司以数智化转型为抓手,通过全链条智能化改造、柔性生产矩阵搭建、创新产品研发突围,实现了从“经验依赖”到“数据驱动”、从“跟产模仿”到“标准领跑”的转型跨越,为传统制造业升级提供了鲜活样本。
数智赋能全链条,告别“经验依赖”
产品制造中心的弹条生产车间里,传统机床的轰鸣已被机械手臂精准作业的轻响取代。弹条成型温度、加工时长、质量异常点、模具信息等数据实时流转,原材料入厂、加工、检测、出库的全流程均由数字化系统管控,这一转变精准破解了传统制造的核心痛点。
“我们用数字智能代替手工作业,实现了基于视觉识别的弹条自动抓取、自动上下料和全尺寸在线检测。”智慧系统部信息化管理员陈伟操作着控制台介绍,过去人工检测平均需10分钟,如今2分钟即可完成,检测效率提升80%;自主开发的仓储地理信息系统,将公司物资盘点时长由7天压缩至2天,大幅降低管理成本。
以精益生产为核心,隆昌公司践行精细化管理,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降本增效。今年以来,累计完成68项改善措施,产生直接效益580余万元;基于生产保供价值流图开发的精细化管理系统,整合了产品分解、原辅料采购、生产执行、产品发运、财务回款等全流程,时效分析和管控效率提升近20%,彻底改变了过去各工序信息滞后、衔接不畅的局面。
设备筑基强支撑,打造“柔性生产矩阵”
智能化转型的落地,离不开硬件设备的坚实支撑。隆昌公司以构建“零缺陷、零延误、零浪费”的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为目标,打造柔性生产矩阵,既保障规模生产效率,又满足差异化市场需求。
锚杆产品建成6条生产线,年产锚杆杆体可达700万米,较规划目标超出600万米,大幅提升市场供给能力。
弹条二合一生产线上,自动化上下料机构高效运转,“过去这些环节需要多名工人轮班作业,现在不仅减少了作业人员,效率还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产品制造中心班组长谢俊指着机器人说,这类设备可24小时连续工作,还能通过程序调整适配不同型号弹条生产,在提升单日产能的同时降低人力成本。
针对风电、盾构机、矿机、桥梁支座等场景的高强度紧固件需求,隆昌公司新建高强度紧固件生产线,今年前三季度已生产84种规格的产品,实现产线设备和控制系统国产化率100%。
铁路器材研究设计院研发工程师王卧龙赞叹这些可见的变化:新建的钢轨打磨砂轮生产线及磨削试验平台,具备年产5万片的生产能力,彻底改变了过去人工配料、混料、压制,月产仅几百个的落后局面,实现了产品生产自动化、试验高端化。
新品突围破瓶颈,领跑行业发展标准
智能化改造与设备升级的成效,最终转化为新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隆昌公司以“智造”为支撑,持续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产品从“单一应用”向“多场景适配”、从“跟产”向“领跑”转变。
针对某储库项目的防坠落需求,锚杆项目组对现有中空锚杆优化设计,增加防坠落组件,拓展了产品应用领域,实现锚杆产品的功能升级。
此外,面对传统树脂锚杆无法配套掘锚机机械化施工的难题,研发团队全新设计集成式锚杆,将锚固剂与锚杆集成一体,解决了多工序施工痛点,实现锚杆机械化支护。
“在生产高峰期,设备24小时连轴转,遇到产线维修的时候,班组会合理调整作业时间,坚守岗位直至补足当班全部产量。”产品制造中心锚杆滚丝组员工刘坤云的话,道出了企业转型背后的实干担当。
转型出成效,实干出业绩。今年以来,隆昌公司高速铁路扣件产品WJ-8型扣件获“天府名品”品牌标识授权;锚固支护项目组在第十届“创客中国”四川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专精特新”专题预选赛中获优胜奖;《提高M42盾构螺栓螺纹精度检测效率》项目在内江市“质量强市 创新提质”QC小组职工创新大赛中斩获第一名。
从一条弹条自动化生产线起步,到全产业链智能化转型,隆昌公司的转型之路,成为传统制造业升级的一个生动缩影。当下,隆昌公司继续深化数字技术与生产制造的融合,推进“智能工厂”建设,推动产品生产向“少人化、数字化、智能化”持续迈进,奋力书写中国铁路器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供稿、编辑:隆昌公司、党委工作部
也许你会喜欢
非凡“十四五”④ | 驱动数智转型,铁建重工开创先进制造新局面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