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夯实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基础 促进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发展

夯实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基础 促进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发展

图片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是交通运输行业安全风险防控的重要领域。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10月24日,交通运输部会同公安部、应急管理部发布了《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规范》(简称《规范》),对于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强化行业安全生产治理能力,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强化企业风险管理

筑牢行业安全生产防线

企业是危险货物道路运输风险防控的“第一道防线”,须从源头上筑牢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的安全屏障。

我国现有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企业1.5万家,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拥有5—9辆车辆的企业占18.7%,10—49辆车辆的企业占53.5%,50—99辆车辆的企业占15.5%,100辆及以上车辆的企业占12.3%。通过对历史事故和安全生产检查中发现的企业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发现部分企业还存在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安全生产制度建设不完善、安全生产培训不扎实、日常管理有差距等突出问题和短板。

《规范》重点围绕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有什么、谁来做、怎么做、如何管”,对企业依法落实合规管理主体责任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是要压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分管安全生产工作负责人的责任,严格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责任。

二是要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依法依规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从主要负责人到一线从业人员等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

三是要推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化,明确从规章制度、责任体系、基础保障、教育培训、双重预防机制、应急救援等方面,不断健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四是要强化从业人员专业化,规范从业人员聘用、日常考核相关制度建设,深化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素质培训。

五是要保证运输工具和设备本质安全化,实施配备、日常检查和维护修理、检验检测、更新等环节的全过程技术管理,确保其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运行状态。

六是要做到运输作业规范化,推进运输前检查和填报运单、运输中动态监控、运输后停车“作业有标准、操作有程序、防范有措施、过程有记录、结果有考核、改进有保障”。

七是要做到安全生产状况检查常态化,每月至少开展1次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工作,及时堵塞安全漏洞。通过增强责任落实的“穿透力”,织密织牢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落实安全法规要求

健全全国统一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化工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一化工品生产大国。目前初步形成东部沿海地区以精细化工为主、中西部地区以基础化工为主的产业布局,由于化工产品产销分离等原因,95%以上的危险化学品需要跨区域运输。

道路运输作为我国国内危险货物运输的主要运输方式,对于支撑石油化工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促进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高效畅通流动,《规范》进一步明确了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标准和要求,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建设要求,从业人员、车辆设备、操作规程、应急处置、停车场管理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管理体系。

提升行业监管质效

促进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涵盖托运、承运、装卸、车辆运行、应急救援等多个方面,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涉及交通运输、公安、应急管理等多个部门监管职责。

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是提高政府监管效能的重要举措,《规范》统筹考虑了不同管理部门对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企业的监管要求,明确了同时涉及多个部门监管事项的要求。例如,明确企业所属危货车辆变更使用性质,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公安部门备案登记,确保在交通运输、公安登记的信息一致;企业编制并通过评审的应急救援预案应向企业所在地应急管理部门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备案。通过强化对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企业监管政策的协同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推动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一件事”全链条安全监管走深走实,进一步健全多部门协同监管体系。

强化动态监控能力

提升行业精准监管水平

为进一步加强“两客一危”车辆精准监管,科学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提升监管针对性有效性,近期交通运输部在全国部署开展了“两客一危”车辆安全码赋码和分类分级监管工作。

为督促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企业加强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合规使用和动态监控,《规范》中明确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企业应当按照“两客一危”车辆分类分级赋码规则等要求,加强对红码和黄码车辆的精准管理,促进提升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事中事后监管能力。

践行以人为本

实化细化从业人员关心关爱举措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关心关爱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驾驶员等从业人员,保障从业人员合法权益,《规范》明确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企业应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关注从业人员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心理疏导、精神慰藉,防范从业人员行为异常导致事故发生,并为驾驶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合理安排运输任务,避免驾驶员疲劳驾驶。

作者: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徐剑

来源:物流工程研究中心

编发:办公室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