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今年陕西的秋雨下到几乎与冬天相衔接。职工澡堂里,年轻的矿工小李才洗完澡,想到升井时的寒风,忍不住打了个寒颤。他摸出手机看了眼日历,才想起今天是立冬。老辈人常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前几天小李跟母亲视频时,母亲在手机那头反复念叨:“你们矿上冬天冷,立冬记得吃口热饺子,暖心窝哩!”小李走到窗边,看到玻璃上凝着一层雾气。他用指腹擦开一块,透过玻璃,能看见井口的探照灯亮着。小李走出门去,天空飘起小雪,输煤栈桥旁的杨树也快落光了叶子,枝丫上沾着星星点点的雪花。风裹着寒气往衣领里钻时,他突然想起母亲说的饺子,喉头忍不住轻轻动了动。
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北娃,小李打小就知道立冬吃饺子的规矩。立冬是秋冬交替的坎儿。立冬后的日子愈发昼短夜长,矿区的风也更烈。小时候,每到立冬,姥姥总拉着他的手说“饺子像元宝,立冬吃了招财,更能抵御寒气”。姥姥包的白菜猪肉馅饺子,是小李最想念的味道。姥姥从地窖拿出青口白菜,剁馅时加一勺炼好的猪油,说这样吃着才香。面皮要自己擀,擀得薄厚均匀,捏褶子时得捏十二道,“褶子多,福气才包得住”。
那时候,姥姥家的老厨房里有个铸铁灶。立冬那天,灶里的煤火总是烧得格外旺。姥姥站在案板前揉面,小李在一旁抢着擀皮,可他擀出来的皮不是太厚,就是不圆。姥姥从来不恼,笑着把他擀的皮都留下:“用咱娃擀的皮包饺子,吃着最香。”面皮擀好后,一家人围着案板包饺子:母亲调馅,父亲摆饺子,姥姥手把手教小李捏褶子。灶上的水开了,冒着白汽,屋里飘着白菜和肉的香味。饺子下锅后,煮得浮起来,再加些凉水,如此反复两次,就能出锅了。捞出来的饺子蘸着蒜醋汁,咬一口,汁水四溢,小李被烫得直哈气也舍不得放下筷子。炕桌旁的煤炉烧得旺,窗外的雪粒子打在玻璃上,屋里却暖和得让他想多吃一碗。
后来小李子承父业,成了一名煤矿工人。老院子拆了,姥姥也走了,他再也没吃过那样热乎的饺子。今早下井前,他还在琢磨食堂会不会有饺子。他从口袋里翻出手机,打开班组微信群——队里的王书记发了条语音消息,声音里透着亲切:“今儿立冬,食堂给大伙准备了饺子,白菜猪肉、韭菜鸡蛋馅儿的都有,还熬了小米粥,下井回来的兄弟赶紧去吃。”下面跟着一串“谢谢书记”“今天有饺子吃咯”的回复。小李攥着手机,心里瞬间暖洋洋的。
往食堂走的路上,风夹着雪粒,小李踩着薄雪,鞋底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远远地,他看见食堂的烟囱冒着白汽,蒸汽顺着门缝往外钻,似乎已经能闻见饺子的鲜香。推开门,热气裹着香味扑面而来,食堂里已经坐了不少工友,每张桌上都摆着酱油、醋、油泼辣子和新捣好的蒜泥。穿白色厨师服的张师傅正用大漏勺给大伙捞饺子,铁勺撞得锅“哐当”响。他看见小李进来,笑着喊:“刚下井回来的兄弟来这边排队,饺子马上出锅!”
打好饺子,小李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瓷碗里的饺子冒着热气,个个饱满。他夹起一个咬开,白菜的清甜裹着肉香,汁水顺着嘴角往下淌。这饺子竟和姥姥包的一样,有家的味道。旁边的老师傅赵哥递过来一碟腊八蒜:“就点这个吃,才够味。食堂自己腌的,不冲。”小李夹起一瓣蒜,放进嘴里,蒜香混着饺子香,令人胃口大开。他又喝了口热乎的小米粥,暖意从胃里散开,顺着血液传到四肢,连下井的疲惫都消散了不少。
食堂里很热闹,工友们边吃边聊,有的说待会儿要给女儿打视频电话,有的夸食堂的饺子包得实在。这时,王书记端着碗走过来,在小李旁边坐下:“饺子合不合胃口?过两天,食堂还准备给大伙包羊肉馅儿的。下井累,大伙得吃点好的。”小李点头,嘴里还嚼着饺子,含糊着说:“特别香,不比我姥姥包的差!”王书记笑了:“大伙离家这么远,矿上就得让你们吃暖、住好,家里人才放心。”
喝完最后一口粥,小李走在回宿舍的路上,风好像不那么冷了。他掏出手机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声音里透着满足:“妈,我吃着饺子了,我们矿食堂包的,跟姥姥做的一样香。”母亲在电话里笑出了声:“那就好。立冬吃饺子,冬天就不怕冷了。”挂了电话,小李抬头看见路灯亮着,远处林立的宿舍楼也透出点点灯光,暖融融的。
立冬时节的矿区,风仍裹着煤尘,雪仍沾着井巷的潮气。可吃了这碗热饺子,井下的疲惫和离家的牵挂都被熨得平平整整的。原来这矿上的日子,也能像姥姥的饺子一样,裹着满当当的暖意。
作者:刘文华版面编辑:袁理
编辑
来源:中国煤炭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