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包拯治西江 青史存回响

包拯治西江 青史存回响

故宫南熏殿包拯画像

包拯,以清正廉洁、铁面无私的形象留名青史,被誉为“包青天”,其事迹代代相传,是正义与公平的象征。北宋时期,岭南地区西江流域的端州(今广东肇庆),水患频发,严重威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阻碍当地经济发展。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任端州知州,开启了治理西江的历程。

掘井取水 解饮水之困

初到端州,包拯便察觉百姓饮水难题严峻。当时,百姓主要饮用西江水或沥湖水,然而,汛期时江水浑浊,夹杂着大量泥沙和杂物,卫生状况堪忧;沥湖地势低洼,积水容易滋生细菌和蚊虫,水源污染严重。长期饮用这类水,百姓易患疟疾、伤寒等传染病,健康备受威胁。为让百姓喝上清洁水,包拯决定带领民众凿井。他亲自勘察选址,先在州署前开挖端州第一口水井,后又选定六处地址,亲力亲为与百姓一同劳作,成功打出七口水井,困扰已久的瘟疫问题得以解决。百姓感念其恩,将这些井称作“包公井”。直至今日,肇庆城内仍留存着三口包公井。安徽合肥包公墓志铭也记载了他“端州为民掘井取水”的功绩。

疏浚河道 排沥水之患

端州北部有沥湖,每逢雨季,北岭山洪水倾泻而下汇入湖中,加之西江水位上涨,沥湖积水无法及时排出,周边地区常被淹没,百姓流离失所。

包拯组织百姓挖深前沥、后沥渠道,拓宽河道以增强排水能力。新增耕地被设为“官地”,他鼓励百姓开垦,并明确参与者可优先以官价购地种养,收获时用农作物抵费。此举让端州掀起排沥屯田、发展农业的热潮。挖深渠道过程中,包拯因势利导,将地势高处用作稻田、菜地、林地,低洼地方开辟为鱼塘、荷塘。此法一举两得,既解决了沥水问题,又扩大了耕地面积,为百姓增加了收入。这种以发展经济为根本的“屯田法”迅速改变了端州因水患致贫的面貌,开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之先河,更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筑堤防洪 抵洪水之害

西江洪水是端州的巨大威胁。包拯延续前人筑基围的工程,将护城堤围继续向西延伸至龟顶山下,和新城墙相衔接,封堵了三榕峡附近江面的入口,将西江水拦截于南边的河道。这一举措既完善了防洪排涝体系、增强河湖调蓄能力,又增加了大量可耕种土地,惠及广大民众。

包拯的治水规划和设计思路极具前瞻性,为后世防洪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后人在此基础上,不断修筑堤坝,加强防洪设施建设,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防洪体系。如今,西江岸边坚固的堤坝,承载着包拯当年治理水患的心血,他的治水精神也激励着后人不懈奋斗。

两袖清风 廉政筑丰碑

任端州知州期间,包拯写下《书端州郡斋壁》,并将其题于郡守府墙壁上,时刻警醒自己坚守廉洁底线,做清正官员。

北宋时,端州盛产端砚,其既是文人墨客钟爱之物,也是朝廷贡品。包拯得知前任官员常借职务之便额外多征端砚,便决心整治这一乱象。他严格按朝廷规定数额征收,绝不允许违规多拿。离任时,百姓挑选精美端砚相赠以表敬意,包拯坚决拒绝,两袖清风离开端州。

包拯在西江地区的治理,从根本上改善了民生,维护了社会稳定。饮水上,百姓喝到清澈井水,疾病发生率大幅下降,社会更安宁;防洪上,“筑堤防洪”等举措有效减少水患频率与危害,守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这些治理举措还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农事渐兴。此外,包拯引导民众开渠凿池,改造沥湖,屯良田、备耕耘。在他的治理下,端州经济持续向好,贫困落后面貌得以改变。

包拯在肇庆从政期间展现出的廉洁自律精神,成为“清廉如水,正气如山”的传世典范。“端州三年任,不持一砚归”,正是包拯清廉自律、廉洁奉公为官品格的生动写照。他的勤政廉政为当地官员树立了榜样,改善了端州的政治环境。

作者:张裕贤 黄晓霞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