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山东能源枣矿集团滨湖煤矿针对传统修旧利废工作中“考核脱节、吃大锅饭”的现象,创新推出“订单交易+计件考核”管理模式,推动修旧利废从“要我做”的被动执行,转向“我要做”的主动突破,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为彻底激活修旧利废潜能,滨湖煤矿以市场化精益化“六精六提”融合管理为抓手,打破设备制修厂与区队之间传统的“平行服务”模式,重新构建起“市场买卖”的新型关系,同步搭建起全流程可控、各环节协同联动的闭环考核体系,让“修旧”有标准、“利废”有动力。
今年初,该矿精准测算年度修复总费用,将其拆解为设备制修厂的“收入基数”与生产单位的“成本额度”,从源头确立“花钱买服务”的市场化逻辑。其中,生产单位作为“需求方”,全程负责提出维修需求、提供维修材料、验收修复成果并支付对应费用。设备制修厂作为“供应方”,承接来料加工修复任务,对修复质量与效率负责。考核部门作为“监督方”,聚焦维修价格制定、交易结算监管,确保三方权责清晰、各司其职,为模式平稳运行筑牢根基。
该矿制定“菜单式”物资回收复用制度,开展废旧物资“淘宝”行动,实现日考核、周通报、月兑现,今年1月至9月回收废旧物资价值700余万元,复用各类设备材料价值400余万元。
“任务变订单”,是激活执行效能的关键一招。每月初,生产单位结合井下实际生产需求,详细列明待修配件的规格、数量、交付时限等关键信息,向设备制修厂下达“精准维修订单”。设备制修厂则按照“计件考核”原则,将订单任务细化分解至各个班组,再落实到具体职工,职工工资直接与修复合格配件的价值挂钩,修复数量越多、合格率越高,收入就越高。这一机制让模糊的“工作任务”变成量化的“责任清单”,点燃了职工“多干多得、干好得优”的工作热情。
双向考核结算,为收支管控装上“硬约束”。各区队围绕单体支柱、铁鞋、三用阀等关键物资,从回收、修复到复用全链条发力。月末,该矿考核部门依据订单完成情况,对设备制修厂与区队实施双向激励约束机制。对设备制修厂严格按照“订单完成量+修复合格率”核算工资,未达标部分按比例直接扣减费用。对各区队按照“订单实际支出”核算成本,同时建立“降本奖励”制度,若修复费用较新件采购成本节省超过10%,即按照节省金额的15%给予区队奖励,树立“降本就是增收”的导向,倒逼区队主动参与修旧利废。
该矿“分体可伸缩式U型钢棚高效支护与回收复用”“双向创效自主修复液压支架”“31603对拉工作面精益设计”3项经验,入选枣矿集团案例手册。
制度变革带来了职工的心态变化,设备制修厂职工彻底丢掉“大锅饭”思维,从过去“等着派活”变为如今“主动找活”,还自发组建“修复技术小组”钻研工艺,修复合格率因此提升至98%。各区队则主动完善旧件回收管理流程,确保回收各环节“无死角”,全矿形成“人人算成本、个个想创效”的浓厚氛围。
通过“订单化+市场化”的双轮驱动,滨湖煤矿不仅将企业要求转化为市场需求,更把职工的责任与利益紧密联结,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如今,“市场化思维”已深植于全矿职工心中,“自主控支、主动增收”的可持续创效生态逐步成熟,为矿井修旧利废工作的长效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作者:孙冬 版面编辑:樊菲
编辑
来源:中国煤炭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