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智能矿山》2025年第10期“《煤矿安全规程》(2025 版)解读专栏”
作者简介:孙继平,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项(第1完成人3项);作为第1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9项;作为第1完成人主持制定中国煤炭行业、安全生产行业和能源行业标准53项;作为第1发明人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30余件;主持制定《煤矿安全规程》第十一章“监控与通信”。E-mail:sjp@cumtb.edu.cn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引用格式:孙继平.《煤矿安全规程》(2025 版)解读——监控与通信部分[J].智能矿山,2025,6(10):17-21.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免费下载阅读pdf全文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矿山智能化建设进展
《煤矿安全规程》是煤矿安全生产主体规章,是煤矿企业经营管理和监管监察部门执法的重要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的修订与实施,将进一步提升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促进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现代化煤矿建设。
2023年7月19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组织召开了“《煤矿安全规程》修订研讨会”;2023年9月25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印发了《〈煤矿安全规程〉修订工作方案》,启动了《煤矿安全规程》修订工作。经过2年多的修订工作,2025年7月24日,应急管理部17号令,发布了2025年版《煤矿安全规程》。2025年8月4日公开发布了《煤矿安全规程》,将于2026年2月1日起施行。
新版《煤矿安全规程》坚持依法治安、问题导向,吸纳了煤矿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工艺、材料和装备,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①强化红线意识、体现安全发展;②落实依法治安、强化企业主体责任;③做好与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的衔接;④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⑤总结事故教训、体现预防为主。
历史沿革
《煤矿安全规程》可以追溯到1951年版《煤矿技术保安试行规程》,截至本次2025年版的《煤矿安全规程》,共有10个版本:1951年版《煤矿技术保安试行规程》;1955年版《煤矿和油母页岩矿保安规程》;1961年版《煤矿保安暂行规程》;1972年版《煤矿安全试行规程》;1980年版《煤矿安全规程》;1986年版《煤矿安全规程》;1992年版《煤矿安全规程》;2001年版《煤矿安全规程》;2016年版《煤矿安全规程》;2025年版《煤矿安全规程》。
本次修订概况
2025年版《煤矿安全规程》共6编34章777条,与2016年版《煤矿安全规程》相比,新增了56条,实质性修改353条。
2025年版《煤矿安全规程》第十三章“监控与通信”部分共5节25条,较2016年版《煤矿安全规程》的4节23条,增加了1节2条,见表1。
表1 《煤矿安全规程》监控与通信部分对照表
第十三章监控与通信主要条款解读
3.1 第五百二十五条
所有矿井必须装备安全监控系统、人员位置监测系统、有线调度通信系统和视频监视系统,其数据采集与传输应当符合有关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要求。
安全监控系统和人员位置监测系统必须实时上传数据。严禁对数据过滤、篡改或者屏蔽。
【解读】本条是关于矿井装备安全监控系统、人员位置监测系统、有线调度通信系统和视频监视系统的规定。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用来监测甲烷浓度、一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风速、风压、温度、风向、烟雾、馈电状态、风门状态、风筒状态、局部通风机开停、主要通风机开停等,并实现甲烷超限和煤与瓦斯突出声光报警、断电和甲烷风电闭锁控制等。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是瓦斯、火灾等重特大事故防治的有效措施之一,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所有矿井必须装备安全监控系统。
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系统具有人员位置、携卡人员出入井时刻、重点区域出入时刻、限制区域出入时刻、工作时间、井下和重点区域人员数量、井下人员活动路线等监测、显示、打印、存储、查询、异常报警、路径跟踪等功能,在遏制超定员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领导下井带班管理、特种作业人员管理、井下作业人员考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所有矿井必须装备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系统。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系统包括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和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比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增加了准入区域出/入时刻、超层越界起/止时刻、临近危险区域起/止时刻监测等功能。因此,新建和改扩建矿井、中型及以上矿井、智能化建设矿井、高瓦斯矿井、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复杂极复杂矿井、冲击地压矿井应装备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矿用有线调度通信系统不需要井下供电,当井下发生事故时,只要电缆不断、电话不坏,就能通信,其在煤矿安全生产和事故应急救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所有矿井必须装备矿用有线调度通信系统,严禁用移动通信系统、IP电话系统、广播通信系统等替代矿用有线调度通信系统。
视频监视技术成熟,在发现事故隐患、防范事故、事故调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所有矿井必须装备视频监视系统,以具有自动识别功能。国家和地方相关主管部门要求无视频不作业。煤矿视频监视具有重要作用:①及时发现事故隐患,避免事故发生;②打击和防范瞒报事故;③分析事故,吸取教训;④设备远程监控;⑤远程调度指挥;⑥远程维修等。目前,煤矿摄像头平均数量达500多个,人工根本看不过来,也难以显示。事后看视频,不能及时发现事故隐患,难以避免事故发生。因此,AI视频是无视频不作业的必然选择。
安全监控系统、人员位置监测系统和视频监视系统数据采集与传输应当符合《煤矿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要求》(MT/T 1202.1—1202.6)第1部分总体要求、第2部分服务集、第3部分设备发现与连接、第4部分信息安全、第5部分报文规范、第6部分配置要求等有关标准的要求。
为满足集团公司或重点产煤县市监管的需求,安全监控系统和人员位置监测系统必须准确、实时上传数据,并符合《煤矿感知数据联网接入规范》(MT/T 1201.1—1201.6)第1部分安全监控、第2部分重要设备、第3部分井下人员位置、第4部分水害防治、第5部分冲击地压、第6部分工业视频等有关标准的要求。严禁对数据过滤、篡改或者屏蔽。
3.2 第五百二十七条
矿用有线调度通信电缆必须专用。严禁安全监控系统与视频监视系统共用非物理层切片的同一网络和同一芯光纤。安全监控系统主干线缆应当分设两条,从不同的井筒或者一个井筒保持一定间距的不同位置进入井下。
设备应当满足电磁兼容要求。系统必须具有防雷电保护,入井电缆和含金属的光缆的入井口处必须具有防雷措施。
系统必须连续运行。新备用电源应当能保障电网停电后系统连续工作时间不小于4 h;不能保障系统连续工作2 h的备用电源,应当及时更换。
监控网络应当通过网络安全设备与其他网络互通互联。
安全监控和人员位置监测系统主机及联网主机应当双机热备份,连续运行。当工作主机发生故障时,备份主机应当在60 s内自动投入工作。
安全监控、人员位置监测和视频监视系统的显示和控制终端,有线调度通信系统的调度台必须设置在矿调度室,全面反映监控信息。矿调度室必须24 h有监控人员值班。
【解读】本条是关于安全监控等系统的线缆、电磁兼容、防雷、备用电源、联网、双机热备、调度台与监控终端的规定。
为保证矿用有线调度通信系统的可靠性、本质安全防爆性能,并与矿井安全监控系统互补,矿用有线调度通信电缆必须专用。
为保证矿井安全监控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严禁安全监控系统与视频监视系统共用非物理层切片的同一网络和同一芯光纤。
“物理层切片网络”是指符合《煤矿信息综合承载网通用技术规范》(MT/T 1212)的要求,根据不同业务对时延、可靠性和带宽等指标的不同需求,通过FlexE网络切片,采用时分复用技术,将同一芯光纤和网络划分出不同的信道,服务不同业务,满足不同的业务需求,可同时承载监控、定位、视频、音频、远控和5G等多种业务的煤矿信息综合承载网。一网同时承载多种不同业务的物理层切片网络的设备数量、光缆用量和维护工作量,远低于多网分别承载安全监控和视频监视等不同业务的工业以太网,可有效减少煤矿井下网络维护人员。物理层切片网络划分的不同信道之间相互隔离、互不干扰。
因此,安全监控系统可与视频监视系统等共用物理层切片的同一网络和同一芯光纤。为在同一光纤和网络上划分更多的信道,满足监控、定位、视频、音频、远控和5G等多业务一网承载的需求,FlexE网络切片最小粒度应≤1 Gbit/s,单接口支持网络切片数量应≥5。非物理层切片网络划分的不同信道之间存在相互干扰,因此,严禁安全监控系统与视频监视系统共用非物理层切片的同一网络和同一芯光纤。
为提高矿井安全监控系统的抗故障能力,安全监控系统主干线缆应当分设2条,从不同的井筒或者一个井筒保持一定间距的不同位置进入井下。
为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减少对其他设备的干扰,设备应当满足电磁兼容要求。为防止雷电造成设备损坏、影响系统正常工作,系统必须具有防雷电保护,入井电缆和含金属光缆的入井口处必须具有防雷措施。
为防止电网停电后影响系统正常工作,系统必须连续运行,电网停电后,新备用电源应当能保障电网停电后系统连续工作时间不小于4 h;不能保障系统连续工作2 h的备用电源,应当及时更换。
为防止黑客入侵和病毒等,监控网络应当通过网络安全设备与其他网络互通互联。
为避免因主机故障,影响系统正常工作,安全监控和人员位置监测系统主机及联网主机应当双机热备份,连续运行。当工作主机发生故障时,备份主机自动投入工作时间由原来的5 min修改为60 s内,与《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 1029)一致。
为及时掌握安全监控、人员位置和视频监视等生产和安全信息,指挥煤矿安全生产,安全监控、人员位置监测和视频监视系统的显示和控制终端,有线调度通信系统的调度台必须设置在矿调度室,全面反映监控信息。矿调度室必须24 h有监控人员值班。
3.3 第五百二十八条
安全监控设备必须具有故障闭锁功能。当与闭锁控制有关的设备未投入正常运行或者故障时,必须切断该监控设备所监控区域的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电源并闭锁;当与闭锁控制有关的设备工作正常并稳定运行后,自动解锁。
安全监控系统必须具备甲烷电闭锁和风电闭锁功能。采掘工作面甲烷浓度超限报警、甲烷电闭锁和风电闭锁控制功能必须由现场设备完成。最远监控距离超过2 000 m时,可以由井下设备异地断电。当主机或者系统线缆发生故障时,必须保证实现甲烷电闭锁和风电闭锁的全部功能。系统必须具有断电、馈电状态监测和报警功能。
安全监控系统必须具有传感器、分站、电源、断电控制器、主机和网络设备故障自诊断功能。
【解读】本条是关于安全监控系统和设备必须具备故障闭锁、甲烷电闭锁和风电闭锁等功能的规定。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应当满足《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 6201)的要求,具有故障闭锁功能。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安装、使用、维护与管理应当满足《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 1029)的要求。
甲烷传感器、风筒传感器和分站等发生故障时,将不能及时发现瓦斯超限和掘进工作面停风等,如不故障闭锁,当瓦斯超限时,不能及时断电,可能会造成瓦斯爆炸等事故。因此,要求安全监控设备必须具有故障闭锁功能。
当瓦斯超限或掘进工作面停风时,必须快速、可靠切断相关区域电源。因此,采掘工作面甲烷浓度超限报警、甲烷电闭锁和风电闭锁功能必须由分站等现场设备完成,当主机或系统线缆发生故障时,也不会影响甲烷电闭锁和风电闭锁功能。最远监控距离(含设计)超过2 000 m时,为便于传感器供电和数据传输等,可以由井下设备异地断电。严禁由地面主机完成甲烷电闭锁和风电闭锁功能。
“现场设备”是指设置在煤矿井下的甲烷和风筒等传感器、分站、断电控制器等设备。“最远距离”是指掘进工作面掘进巷道设计最大长度或回采工作面顺槽最大长度。“异地断电”是指甲烷电闭锁和风电闭锁控制由2台分站共同实施。为避免或减少断缆和设备故障及电磁干扰,影响甲烷电闭锁和风电闭锁控制,应将甲烷或风筒等传感器、断电控制器接入同一分站,并由该分站实施甲烷电闭锁和风电闭锁控制。
由于受传感器供电距离限制等,当掘进巷道设计最大长度或回采工作面两巷最大长度超过2 000 m时,甲烷或风筒等传感器、断电控制器可以接入不同的分站,由2台分站及其上联的交换机/路由器共同实施甲烷电闭锁和风电闭锁控制。
为防止因断缆、设备安装错误或设备故障,造成系统发出断电指令后,被控区域不能及时断电,系统需监测被控设备断电和馈电状态,异常时报警。
为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安全监控系统必须具有传感器、分站、电源、断电控制器、主机和网络设备故障自诊断功能。
3.4 第五百三十一条
安全监控设备必须定期调校、测试。甲烷传感器必须使用校准气样和空气气样在设备设置地点调校,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在仪器维修室调校。载体催化甲烷传感器和便携式载体催化甲烷检测报警仪每半个月至少调校1次。激光甲烷传感器和便携式激光甲烷检测报警仪每半年至少调校1次。其他传感器和便携式检测报警仪应当按照有关标准定期调校。甲烷电闭锁和风电闭锁功能每半个月至少测试1次;可能造成局部通风机停电的,每半年至少测试1次。其他安全监控设备每半年至少调校或者测试1次。
安全监控设备发生故障时,必须及时处理,在故障处理期间必须采用人工监测等安全措施,并填写故障记录。
【解读】本条是关于安全监控设备调校、测试与故障处理的规定。
目前,载体催化元件传感器的稳定性均不小于15天,为便于调校日期管理,将采用载体催化元件的甲烷传感器和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调校周期由原来的15天修改为半个月。激光甲烷传感器和便携式激光甲烷检测报警仪稳定性优于采用载体催化元件的甲烷传感器和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调校周期为每半年至少1次。其他传感器和便携式检测报警仪应当按照有关标准定期调校。
为避免更换传感器影响甲烷的连续监测功能,要求甲烷传感器必须使用校准气样和空气气样在设备设置地点调校。为减少调校对局部通风机的影响,可能造成局部通风机停电的,每半年至少测试1次。
“每半个月至少调校1次”“每半个月至少测试1次”是指调校或测试时间间隔≤15天(月≤30天)或≤16天(月31天),例如,每月1日和16日分别调校或测试1次。“每半年至少调校1次”“每半年至少测试1次” 是指调校或测试时间间隔≤6个月,例如,每年1月1日和7日1日分别调校或测试1次。
监控设备故障期间,应停止相关监控闭锁区域的供电和相关区域的采煤、掘进、打钻等生产活动,直至故障处理完毕,安全监控设备正常运行。
3.5 第五百三十二条
必须每天检查采掘工作面及回风流的安全监控设备及线缆是否正常,井下安全监测工或者瓦斯检查工使用便携式光学甲烷检测仪或者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与甲烷传感器进行对照,并将记录和检查结果报矿值班员;当两者读数差大于允许误差时,应当以读数较大者为依据,采取安全措施并在8 h内对2种设备调校完毕。
【解读】本条是关于安全监控设备及线缆日常检查、甲烷传感器监测数据比对及数据异常处理的规定。
为及时发现传感器工作异常,井下安全监测工或者瓦斯检查工必须每天使用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与甲烷传感器进行对照,并将记录和检查结果报矿值班员;当两者读数差大于允许误差时,应当以读数较大者为依据,采取安全措施并在8 h内对2种设备调校完毕。采取的安全措施:当甲烷浓度达到报警浓度时,停止作业;当甲烷浓度达到断电浓度时,停电、撤人。
“允许误差”采用有关标准规定的甲烷传感器基本误差。例如,载体催化式甲烷传感器的基本误差为:0~1.00%CH,±0.10%CH(绝对误差);1.00% ~3.00% CH,读数的±10%;3.00% ~4.00% CH,±0.30% CH(绝对误差)。
3.6 第五百四十八条
下列地点应当设置摄像仪:
(一)探放水、瓦斯抽采和冲击地压卸压钻孔井下施工地点。(二)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三)主要机电设备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四)带式输送机机头和机尾。(五)主井、副井及风井井口。(六)煤仓和矸石仓上下口。(七)抽采瓦斯泵房、主要通风机房、提升机房、调度室。
【解读】本条是关于视频监视摄像机设置地点的规定。
本条款为新增条款。为及时发现事故隐患,避免或减少事故发生,在主要地点应当设置摄像仪。视频监视系统宜具有视频自动识别与异常报警功能。视频自动识别功能可以由摄像机完成,也可以由边缘处理器和地面服务器完成。
结 语
根据煤矿安全生产需求和监控与通信技术现状,2025年版《煤矿安全规程》对煤矿安全监控、通信、定位和视频监视提出了新的要求。安全监控系统、人员位置监测系统和视频监视系统数据采集与传输应符合《煤矿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要求》(MT/T 1202.1—1202.6)等有关标准的要求。实时上传集团公司或重点产煤县市监管部门的数据应符合《煤矿感知数据联网接入规范》(MT/T 1201.1—1201.6)等有关标准的要求。宜采用符合《煤矿信息综合承载网通用技术规范》(MT/T 1212)的煤矿信息综合承载网,一网承载煤矿监控、定位、视频、移动通信等所有信息,减少煤矿井下网络维护工作量和人员。煤矿视频监视系统宜具有视频智能识别功能,以便及时发现事故隐患,避免事故发生等。
编辑丨李莎
审核丨赵瑞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期刊出版公司拥有科技期刊21种。其中,SCI收录1种,Ei收录5种、CSCD收录6种、Scopus收录7种、中文核心期刊9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1种、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4种,是煤炭行业最重要的科技窗口与学术交流阵地,也是行业最大最权威的期刊集群。
期刊简介
《智能矿山》(月刊,CN 10-1709/TN,ISSN 2096-9139)是由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主办的聚焦矿山智能化领域产学研用新进展的综合性技术刊物。
主编:王国法院士
刊载栏目:企业/团队/人物专访政策解读视角·观点智能示范矿井对话革新·改造学术园地、专题报道等。
投稿网址:www.chinamai.org.cn(期刊中心-作者投稿)
👉 征稿函详见链接: 征稿┃《智能矿山》面向广大读者征稿,欢迎投稿
期刊成果:创刊5年来,策划出版了“中国煤科煤矿智能化成果”“陕煤集团智能化建设成果”“聚焦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等特刊/专题30多期。主办“煤矿智能化重大进展发布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先进成果发布会”“《智能矿山》理事、特约编辑年会暨智能化建设论坛”“智能矿山零距离”“矿山智能化建设运维与技术创新高新研修班”等活动20余次。组建了理事会、特约编辑团队、卓越人物等千余人产学研用高端协同办刊团队,打造了“刊-网-号-群-库”全覆盖的1+N全媒体传播平台,全方位发布矿山智能化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经验。
👉 具体详见链接:《智能矿山》创刊4周年回顾
联系人:李编辑 010-87986441
邮发代号:82-476
👉 期刊订阅详见链接:欢迎订阅┃《智能矿山》杂志2026年订阅开始了!
往期荐读
往期特刊
中国煤科特刊
陕煤集团特刊
神东专栏
重大进展特刊
露天矿特刊
理事单位特刊
红柳林煤矿特刊
创新技术特刊
创刊号
版权声明
本刊对已出版文章持有电子版、网络版及进行网络技术交流和与各网络数据库合作的权利,稿酬一次性付清,版权归本刊与作者共同所有,如不同意,请在投稿时声明。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