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春山居图》的实景地桐庐,一场公路建设的绿色变革正在上演。维特根 W 380 CR 双层就地冷再生技术成功应用,100 %循环利用旧材料,大幅降低公路养护成本,有效改善道路性能。这不仅是技术的落地,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桐庐的生动实践。
描绘循环经济桐庐样本
S309 鄞开线桐庐段设计时速 60 km/h,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路面结构为 10 cm 沥青面层和 25 cm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该路段目前病害主要以重度纵横向裂缝、车辙为主,部分密集位置,由纵横向裂缝切割导致部分路段存在块裂,严重路段伴有沉陷、坑槽等病害。
为了恢复路面性能,同时保护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节省工程造价,施工方采用了维特根 W 380 CR 双层就地冷再生工艺对行车道部分进行维修。维修后的结构为:新铺改性沥青上面层 + 9 cm 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层 + 22 cm 水泥就地冷再生基层。
精工织就再生之路
该路段半幅总宽度为 7.45 m,由于维修后的标高受限,并且在再生过程中需要加入新骨料以改善级配,所以部分面层铣刨料需要临时存储到附近料场以作其他用途。
参考泡沫沥青、再生水稳基层配合比集料用量,根据实际路况,施工方计量测算出路段所需的沥青面层铣刨料及基层铣刨料。
本次施工由一整套 W 380 CR 机组完成双层就地冷再生,其中面层的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是通过预铣刨的配合一次性全宽度完成的,基层的水泥就地冷再生是通过 2 道分步完成的。其施工工序如下:
施工时,首先使用维特根 W 195i 大型铣刨机对 10 cm 沥青面层进行 4.4 m 宽度的预铣刨,并把部分铣刨料输送到剩余未铣刨的 3.05 m 的路面上,并添加 16 %的碎石(粒径 16 mm~26.5 mm)和 1.5 %的水泥,以备后续 7.45 m 的大宽度一次性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
然后,在铣刨结束后裸露出来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上,通过碎石撒布车撒布 18 %的碎石(粒径 16 mm~26.5 mm),粉料撒布车撒布 4.5 %的水泥。由 W 380 CR 机组以同步摊铺的方式将 17 cm 厚的原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连同新碎石与水泥进行再生,经压实后形成厚度为 22 cm 的水泥就地冷再生结构层。
W 380 CR 机组在进行水泥就地冷再生
接着由 W 380 CR 机组对 7.45 m 宽度范围内的沥青面层材料连同已经添加的碎石与水泥,同步添加 2.3 %的泡沫沥青实现均匀拌合后形成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并输送到卡车上待用。
之后,施工方再对该路段剩余宽度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按照同样的方式进行水泥就地冷再生。
最后,在整个断面的水泥就地冷再生层全部完成后,在 7.45 m 宽度内通过摊铺机在其上回铺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经压实后,形成最终厚度为 9 cm 的泡沫沥青冷再生层。
W 380 CR 机组将沥青面层再生为高性能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后,输送到卡车上待用
现场检测表明,就地冷再生实施效果良好,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施工完成 3 天后取出的泡沫沥青冷再生层芯样,粗细集料分布均匀,外观光滑密实。
施工完成 3 天后取出的泡沫沥青冷再生层芯样
完成沥青罩面和双层就地冷再生后,性能提升、焕然一新的路面
开创降本增效新路径
本次工程是浙江省首次采用双层就地再生工艺对沥青面层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进行就地冷再生,对原路面结构性损坏进行了彻底修复,显著增强了路面的结构承载能力。
通过维特根 W 380 CR 实现了沥青面层材料和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高效利用,减少了筑路材料的开采和使用,显著降低了工程造价。
小维有话说
基于同步摊铺的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凭借各场景适用性成为道路升级改造的优选方案。它集高效施工、快速通车两大优势于一身,真正实现了新时代提质增效的道路养护目标。
而且泡沫沥青混合料从根本上改善了基层裂缝反射难题,确保路面长久稳定,最终实现道路强度与路用性能的显著跃升。
特别鸣谢工地信息来源:维特根中国 拾方治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