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庆祝中国五矿成立75周年 | 中国中冶以实干实绩奏响再转型再升级发展强音

庆祝中国五矿成立75周年 | 中国中冶以实干实绩奏响再转型再升级发展强音

“十四五”时期是国家发展关键期,也是中国中冶厚植优势、加速转型的黄金五年。作为全球最大最强的冶金建设承包商和运营服务商,中国中冶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紧紧锚定“一创两最五强”奋斗目标,在生产经营中精益求精,于改革发展中破局突围,凭科技创新勇立潮头,以党建引领凝聚合力,用责任担当践行使命,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十四五”期间,中国中冶营收利润规划指标提前完成、总额达标。2023年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累计营收近3万亿,累计利润总额超600亿,较“十三五”时期实现大幅跃升。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壮志锻造钢铁脊梁

冶金建设是中冶的天生禀赋和融入血脉的成长基因,是中冶过去、现在、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历经70多年风风雨雨,“冶金建设国家队”这一品牌从未黯淡过。从1948年投身“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鞍钢建设,到承担武钢、包钢、太钢、攀钢、宝钢等国内几乎所有大中型钢铁工程建设任务,中国中冶始终以“钢铁强国、钢铁报国”为己任,忠实服务国家战略,全力保障国家发展,见证和书写了中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历史画卷,奏响了一曲曲忠党报国的时代强音。

1949年,鞍钢举行盛大的开工典礼,史称“七九开工”

1948年,在率先解放的东北大地,脱胎于原东北厂矿的数支冶建队伍进驻鞍钢恢复生产,成功在1949年6月流出了新中国第一炉铁水。1952年5月4日,中共中央做出决定,集中全国力量,首先建设鞍钢。在党的号召下,五湖四海力量汇聚成5.6万人的冶建大军,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提前完成了鞍钢“三大工程”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炼铁厂7号高炉建设,创造出新中国冶建史上的奇迹。也正是在鞍钢攻坚克难的过程中,专业化的冶金建设队伍逐渐形成,这支后来被称作“中冶”的队伍,扬起红旗,走向全国。

1953年,鞍钢大型轧钢厂竣工投产

1954年至1959年,这支英勇无畏的冶建大军,怀揣家国情怀与顽强斗志,毅然奔赴包头、武汉。他们以齐心协力的干劲建起包钢,让“草原钢城”拔地而起;以艰苦奋斗的拼劲打造武钢,使“第二钢都”声名远扬。短短数年,鞍钢、武钢、包钢三大钢铁基地如三颗巨星鼎足而立,共同勾勒出“三皇五帝十八罗汉”的壮阔蓝图,新中国钢铁工业布局由此初步成型。

1958年,武钢1号高炉提前建成出铁,毛泽东同志亲临视察,他高兴地向中冶建设者们表示祝贺

1958年,包钢1号高炉举行开工典礼

20世纪60年代,国际“封锁”形势下,中国冶金建设者发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自主设计建设了著名的“江南一枝花”马鞍山轮箍厂等争气工程和以“象牙微雕”攀钢、“镍都”金川镍矿为代表的三线项目,在客观上完善了冶金工业布局,促进了西部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中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和合理的钢铁布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3年11月18日,中冶建设的马鞍山车轮轮毂厂试轧成功我国第一个轮箍,结束了我国火车轮箍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1970年,攀钢1号高炉出铁

进入70年代,中国冶金现代化的步伐开始提速。在系统引进国外钢铁技术的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大会战和太钢一万立米制氧机工程建设中,中冶人一方面学习吸收国外先进施工技术,另一方面作为我国最早接触世界先进热轧、冷轧工艺和设备的设计单位,解决了独立生产变压器和大电机的核心原材料的问题,改变了国家硅钢相关战略行业长期受国外垄断企业“卡脖子”的局面,推动了我国电气化的发展。

1974年,中冶建设的武钢一米七轧机开工典礼大会场景

1978年12月23日,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号工程——宝山钢铁总厂动工典礼隆重举行,中冶建设者用清脆激越的打桩声,代表着40余万冶建人准点踏上改革开放新征程。通过宝钢一二期工程建设,中冶人不仅为国家献出了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钢铁大型生产基地,而且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工艺技术、装备技术、生产技术,让中国具备了大型钢铁联合项目的规划和自主集成能力,并带动了施工企业在管理、技术、装备等各方面的跨越式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78年12月23日,中国二十冶成功打下宝钢“第一桩”

1978年12月23日,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工程动工典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工业发展,扎实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制造强国建设。2015年12月与中国五矿进行战略重组后,中国中冶以“矿业报国、矿业强国”为初心使命,进一步强化“冶金建设国家队”战略定位,以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牵引,以打造具有超强核心竞争力的冶金建设运营最佳整体方案提供者,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基本建设最可信赖的总承包服务商为目标,努力把中冶建设成为价值创造力强、市场竞争力强、创新驱动力强、资源配置力强、文化软实力强的世界一流投资建设集团。湛江钢铁、越南台塑钢铁、马来关丹钢铁、冬奥会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北京环球影城等一项项经典工程从中冶人手中诞生,成为行业乃至世界的标杆。

湛江钢铁基地全景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中冶因钢铁救国而生,又伴随着钢铁强国而强。77年来,一代代中冶人前赴后继、肩负责任、不辱使命,把忠党报国作为最鲜明的红色基因和最赤诚的长子情怀,以钢铁意志铸就辉煌,用智慧汗水书写传奇,为国家钢铁事业发展添砖加瓦,成为推动行业进步、助力国家强盛的中流砥柱。

发展韧性持续增强 综合实力显著跃升

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多重风险挑战,中国中冶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以拼搏进取之姿、敢闯敢试之勇直面挑战、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拼搏进取,不仅有效抵御了外部风险,更实现了经营业绩的稳步增长,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与增长活力,实现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的战略性跨越,全面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中国中冶凭借在钢铁冶金领域积累的专业技术优势和业务资质优势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巩固提升冶金业务、优化提升房建业务、扩大提升基建业务,在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轨道交通、城市更新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逐渐形成了以冶金建设为“核心”,房建和市政基础设施为“主体”,矿产资源、工程服务、新型材料、高端装备和能源环保为“特色”的“一核心两主体五特色”多元化业务体系,主责主业更加聚焦,资源配置更加高效,核心竞争力得到大力培育与有效释放,实现了传统主业和新兴业务的相得益彰发展。

管理水平提档升级

深入实施基础管理提升三年行动,以“体系建设+要素优化”引领基础管理体系化重塑,强化中国中冶“治理”和“管控”能力,推动基础管理“软”资源全面跃升,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工程项目管理手册》全域落地推动标准化管理跃升,“大商务”管理理念持续深化,三级履约能力强化,规模化集采节资显著,构建起高效全链条履约和商务管理体系。成功打造出北京冬奥会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雄安国贸中心、郑州中原高铁港数字展贸城、科威特医保医院等一系列国内外标志性工程,“十四五”期间荣获国家级工程质量奖117项。

市场开拓硕果累累

充分发挥“五个联动”作用,聚焦优质市场、聚焦优质客户、聚焦优质项目,不断提升公投能力,着力打造全产业链一体化竞争优势。“十四五”期间每年新签合同额保持万亿规模,其中,海外市场表现亮眼,新签合同额跨越式倍增,成功签约并高效执行了越南和发榕桔钢铁二期项目、马来西亚东钢二期和三期项目、印尼德信钢铁扩建项目等一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项目;海外矿山数量增加到7座,在稳住其中3座在产矿山生产经营基本盘、确保安全高产持续盈利的同时,不断加大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

郑州中原高铁港数字展贸城项目

改革攻坚纵深推进 治理效能加速释放

中国中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多项重大改革任务落地见效,有效激发了企业内生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活力。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日臻完善

不断健全完善涵盖公司章程、“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治理主体权责清单和议事规则等制度体系,明晰党委讨论和决定重大事项的边界,提高前置研究讨论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以“三清单一流程”为载体的治理管控体系更加规范高效,董事会建设进一步加强,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更加清晰,决策效率和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

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积极推动区域整合和专业化整合,持续压减法人户数和管理层级,企业“瘦身健体”效果明显。持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发展,瞄准重点技术、典型场景和重大工程阶段性目标任务,加大攻关项目部署力度,统筹配置优质资源。不断优化提升内部业务协同质量,强化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内部资源共享互补,助推科技创新突破,增强产业竞争力。

市场化经营机制活力迸发

实现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覆盖,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有效落实,采取灵活方式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激励保障力度。持续强化市场公投能力建设,通过内部挖掘、外部引进等方式打造培育富有狼性精神、进取斗志且善作善成的公投项目营销团队,并持续加大对公投项目营销激励的倾斜力度。

上海宝冶两所“互联网+”未来科技城学校项目

科技创新自立自强 引领企业转型升级

中国中冶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紧紧围绕“五个聚焦”持续推动科技创新赋能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解决了一大批事关行业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突破了一大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十四五”期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冶金科技奖104项、詹天佑奖13项,发布牵头制定国际标准6项。

聚焦国家级研发平台建设

以各级研发平台为载体,全面支撑重大战略共性技术和未来产业发展,建设包括国家级、省级、中冶工程技术中心等多层级科技创新平台。现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8个全国性研发机构、1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行业性研发机构。钢铁工业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重组正式获批建设,工业环境保护和硅基材料制备技术两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被第一批纳入发改委新序列管理。

聚焦平台研发能力提升

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持续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制定公司首部《全国重点实验室激励保障实施细则》,修订《重大研发项目管理办法》,强化“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布局和研发项目全过程管理。成立中国中冶矿山资源科技创新服务工作专班,完成冶金建设、矿产资源、房建市政基础设施、能源环保、新材料、工程服务等6个产业领域技术图谱。优化升级7家、撤销19家中冶工程技术中心,形成集约高效的中心管理体系。

聚焦技术难题攻关

将科技创新作为“头号工程”,在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任务中担重任。在冶金建设领域突破富氢高炉、氢基竖炉、超级电炉等一批低碳冶金先进工艺技术,构建“产品+解决方案+服务+运营”的工业自动化系统。在房建和市政领域突破国外垄断的赛道喷射混凝土材料和建造技术,设计建成北京冬奥会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在特色业务领域突破安全开采、高效分选、清洁冶炼等一批核心技术,为规模化拓展与价值提升全面赋能。

聚焦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深入实施“人工智能+”专项行动,持续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扎实推进未来产业启航行动重点任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增长。成功孵化中冶堃元(重庆)金属材料研究院。发布“十四五”期间“三个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打造科技示范工程。

聚焦人才队伍建设

发挥强大的科研力量优势,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和培训体系建设,聘任首席专家和专业技术领域首席专家,努力造就一支高水平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共拥有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3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5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6万余名工程技术人员。

CERI高性能低压变频器

党建领航强根铸魂 红色引擎赋能发展

中国中冶党委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不移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同频共振。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员队伍素质、创新党建活动形式等措施,有效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政治引领作用充分发挥

建立完善“第一议题”制度,持续强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工作管理体系,扎实开展党内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战略谋划和具体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持续深化“党旗飘扬、党徽闪光”“党建+”行动,创建“四个一批”。深化“五型项目党支部”创建工作,编印《工程项目管理手册党建分册》与《中国中冶党建特色经验案例集》。分片区举办项目党支部书记培训示范班,多措并举强化项目党建,做到“一项目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获评工程建设行业党建工作示范单位与最佳案例。围绕项目关键节点和技术难题开展攻关,让党旗在生产经营和科技创新一线高高飘扬。

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优化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多个集体和个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拥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3人、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选手3人、全国技术能手91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

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部署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巡视巡察整改和审计整改各项措施,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中冶项目党支部书记培训示范班

践行责任担当有为 彰显央企家国情怀

中国中冶始终牢记“国家队”的使命担当,将履行社会责任视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公司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投身基础设施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绿色发展的忠实践行者

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全产业链,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和建造方式。累计承建或改造上千项环保工程。“十四五”期间,中国中冶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二氧化碳减排量100万吨,无害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量超700万吨。在固安、襄阳、赣州等多地投资建设运营大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年处理垃圾量近200万吨,发电量超6亿度。

应急抢险的钢铁脊梁

在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四川甘孜泸定县地震、涿州特大洪水灾害、甘肃积石山县地震、甘肃榆中县特大山洪等重大突发事件面前,中国中冶所属单位闻令而动,第一时间组织精锐力量和大型机械设备驰援一线,抢通生命通道、修复基础设施、提供应急物资,以“中冶速度”和“中冶担当”书写央企大爱,并多次获得省级及以上表扬。

乡村振兴的积极贡献者

坚决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投入大量资源开展定点帮扶工作。累计投入帮扶资金数亿元,实施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教育帮扶、消费帮扶等项目数百个,有效助力集团公司7个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县(湖南省花垣县,云南省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贵州省沿河县、德江县,青海省祁连县)及其他已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共建共享的坚定推动者

坚持发展成果与社会共享,努力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在海内外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捐资助学、社区共建等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树立负责任央企的良好社会形象。相关实践入选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典型案例,入选“央企ESG·先锋100指数”,被MSCI(明晟)ESG评级为B级,被Wind(万得)ESG评级为A级。

赣州市第二垃圾处理厂

“十四五”的辉煌答卷,镌刻着中国中冶全体干部职工的奋斗足迹,彰显了“冶金建设国家队”的硬核实力与责任担当。这是一段聚焦主业、做强做优的攀登历程,是一轮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的深刻变革,是一场矢志创新、引领未来的科技竞逐,是一次强根铸魂、凝心聚力的党性锤炼,更是一曲服务大局、奉献社会的担当赞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中冶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锚定“一创两最五强”奋斗目标,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在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展现新作为,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担当主力军,在深化国企改革提升行动中激发新活力,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打造新标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2025247487

来源丨中国中冶

在这里

美好中冶

第2516期

5938篇

与您相遇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