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中国已经从制造经济进入服务经济,工程机械企业高喊后市场服务转型已经多年,可后市场营收占比仍然只是个位数。
国外成熟市场主机厂和代理商后市场营收占比约40%,其中保外服务贡献80%,而中国企业后市场营收占比不到10%,其中80%还是保内服务,这说明质保期结束以后,客户流失率非常高。
没有实现服务转型,让很多主机厂在存量市场面临困难,产品同质化的价格竞争、利润缩水,缺少服务后市场收益的代理商不得不裁员,以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
制造业服务转型为什么这么难?我们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制造企业的服务收入也属于制造业,而非服务业,制造企业已经习惯于自动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对服务的认知仍停留在“产品附属品”阶段,是避免客户投诉、影响整机销售的手段,而非新的利润增长点。
很多制造企业把服务和配件作为整机销售的赠品,甚至喊出“终身免费服务”的口号,相当于买产品,送服务,这种模式主动放弃了后市场,也断送了制造业服务转型的最后机会。
欧美企业发动机和设备的设计寿命都超过10年,经过1至2次大修或再制造,可以使用20至30年;而中国的设备在价格战的压力之下能减则减,使用3至5年就换新,设计寿命也很短,这种追求性价比的设计思想里根本就没有后市场。
可是进入存量市场以后,整机销量下滑,企业不得不减少服务人员以降低成本,结果却导致客户流失更加严重。当服务经济来临时,多数主机厂管理层里并没有懂得服务管理的人才,也不知道如何发展后市场并推动服务转型,造成了今天这种被动局面。
要突破同质化竞争、提升盈利能力,制造业必须完成服务转型,这就需要从战略定位到运营体系进行系统性重构:
1. 价值定位转变:建立“服务即产品”的思维模式,将服务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例如:通用电气航空发动机部门通过“按飞行小时付费”订阅模式,服务收入占比高达60%以上。罗尔斯罗伊斯“Power by the Hour”发动机服务合约覆盖全球5500架飞机,服务毛利率高达35%。工程机械企业为什么不能推广设备租赁服务模式?
2. 客户价值重构:从交易型关系转向运营型伙伴关系,几乎所有的工程机械设备都通过物联网相连,企业为什么不能通过服务平台,将保养维修和故障诊断转变为计划的预防性保养?由此可以推广客户服务协议CSA来增加客户粘度;
3. 商业模式创新:构建“产品+服务+数据”的复合价值体系。卡特彼勒推出的CAT Connect解决方案,整合远程监控、预测维护等服务,单台设备服务收入甚至超过新设备售价。
制造企业必须建立服务产品体系,形成服务产品套餐供客户选择,如:基础服务(如:施耐德EcoStruxure智能运维平台),增值服务(如:小松产能租赁KOMTRAX系统),解决方案(如:西门子产线优化的数字化工厂咨询)和数据服务(如:ABB的设备效能分析Ability平台)等。
工程机械企业也可以灵活地推出保养服务,保养+维修工时,驻点服务,与设备出勤率挂钩的服务协议等服务产品,按需订阅,供客户选择。仅依靠产品已经无法维持增长,无法提供新的工作岗位,服务转型本质上是商业逻辑的重构。
建议在企业的财务统计中把整机与服务后巿场的收入分开,当企业的服务收入占比超过40%时,企业将进入利润稳定增长通道。这要求企业以数字化为基础,重构客户价值主张,打造“产品服务化、服务产品化”的双向能力,最终实现从设备供应商到运营服务商的根本转变。
原创不易,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转载时未经作者同意不得随意修改。
扫码关注
打赏在看
杰克的下午茶
咨询 | 交流 | 分享 | 合作
点一下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资讯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