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作者:杜坤鹏1 王天立1 史建猛1 邱建平1 齐振超2 (1 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安 710089) (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南京 210016)
来源:《宇航材料工艺2025年9月
摘要:针对螺栓连接的预紧力一致性差、短期松弛等问题,以复合材料螺栓连接结构为研究对象,以普 通螺栓预紧力形成机理为基础,结合高锁螺栓结构特点分析预紧力产生原理,推导了高锁螺栓扭矩-预紧力关 联关系,通过螺栓拧紧试验确定了高锁螺栓扭矩法工艺中锁紧力矩、拧断力矩等参数,并且拟合了高锁螺栓扭 矩-预紧力关系曲线;通过设计单因素试验分析了拧紧速度、润滑条件、拧紧步数等工况对螺栓连接预紧力一 致性的影响。试验表明拧紧速度和润滑条件对螺栓预紧力一致性影响较大,高拧紧速度和施加润滑可以获得 较大的预紧力,但是预紧力一致性会变差;针对螺栓拧紧后产生预紧力短期衰减问题,设计螺栓预紧力48 h自 然松弛试验探究了拧紧速度、润滑条件、拧紧步数等工况下复合材料叠层结构螺栓预紧力自然松弛规律,结果 表明润滑条件对复合材料叠层结构螺栓预紧力自然松弛影响最显著。
航空航天领域对产品主承力结构件的抗拉、抗剪、抗扭转、抗剥离等各项严格要求,一般采用承载 性能好、可靠性高的螺栓紧固件进行连接[1-2],螺栓 连接的可靠性关系到整体产品的正常运行。碳纤维 增强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比模量特点,在航空、 航天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螺栓连接是复合材料 叠层结构最常用的连接方式之一,复合材料螺栓连 接技术备受关注。如何在复合材料叠层结构中获得 更好的连接性能,对提高结构整体稳定性和可靠性 具有重要的意义。
螺栓拧紧工艺是控制螺栓预紧力一致性的重要 工艺,特别是航空航天领域,要求对螺栓连接结构的 预紧力控制更为精准、严格。常用的拧紧工艺包括 扭矩法、扭矩-转角法、屈服点法、伸长量法,其中扭 矩法、扭矩-转角法由于其操作方便、精度较高被广 泛应用。
刘晓石[3]针对发动机连杆结构比较了扭矩法、扭矩 转角法等预紧力控制方法对装配质量的影响,结果表 明:扭矩转角法具有更高的控制精度。ZOU等[4]研究了 拧紧次数、拧紧速度和润滑剂类型对摩擦因数和预紧 力大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润滑对螺纹紧固件的 摩擦因数和螺栓预紧力大小有显著影响。
螺栓在拧紧之后短期内不受外载荷激励,预紧 力会发生快速衰减,螺栓连接载荷发生变化,预紧力 自然松弛是导致复合材料叠层结构螺栓连接疲劳失 效、破坏结构完整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自然松 弛的因素很多,LIU等[5]认为是内外螺纹滑移、弹塑 性变形综合导致螺栓在拧紧后短期内,螺栓载荷发 生快速衰减,其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精确的三维 模型,并考虑了螺纹升角对数值分析的影响,提出了 一种分析自松动行为的新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变 形阶段螺栓连接的弹性和塑性引起的自松动行为。 分析结果表明,螺纹的扭转变形导致了内外螺纹的 相对滑移,这导致弹性状态下的螺纹自松。在弹塑 性变形条件下,自松行为是由内外螺纹的相对滑动 和塑性变形引起的,塑性变形的程度更大。李小强 等[6]通过试验探究了螺栓拧紧后30 min内的螺栓预 紧力衰减规律,不同扭矩下的螺栓预紧力衰减趋势 大致保持一致,且预紧力衰减比例在1%~5%,预紧 力衰减主要集中在25 min前,25 min后基本趋于稳 定,但是没有进一步对预紧力衰减的原因进行探索。 王灿等[7]通过建立螺栓拧紧-自松弛-振动过程有限 元模型,模拟了螺栓预紧力产生及松弛的三个阶段: 螺栓拧紧、拧紧后短时间内螺栓自松弛、外部载荷下 螺栓预紧力松弛,撤销约束与外载荷后,预紧力大幅 度下降,螺栓发生扭转回弹,原本受扭转的螺栓变得 “松弛”,螺栓的轴向力减小,上下连接板的夹紧力随之变小,预紧力下降。庆光蔚等[8]以应变频响函数作 为响应特征指标,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修正思想的 螺栓连接结构松动识别方法,能够有效识别螺栓连 接结构的松动程度。前面研究都是基于螺栓本身材 料的变化,当螺栓连接复合材料时,由于复合材料的 树脂基体具有黏弹性,表现出蠕变、松弛和迟滞等力 学特性随时间而变化的行为,使螺栓预紧力随时间 历程逐渐发生自然松弛。HU等[9-10]提出了螺栓预紧 和预紧松弛的机理模型,研究了热效应下复合材料 螺栓干涉连接预紧力松弛规律,发现干涉连接界面 摩擦阻碍了预紧力从螺母侧到螺栓头侧的传递,并 导致配合部件两个表面上的夹紧力不相等,但它有 助于通过降低预紧力水平和防止蠕变变形来减轻预 紧力松弛。CACCESE等[11]进行了复合材料-金属螺 栓连接中应力松弛对夹紧载荷影响的试验研究,结 果表明螺栓夹紧载荷的损失可能会影响连接件的强 度和疲劳寿命。
目前国内外对螺栓预紧力形成机理、螺栓预紧 力松弛等方面已有了相应的研究成果,但是主要研 究对象是金属叠层结构螺栓连接预紧力的松弛行 为,对复合材料叠层结构螺栓连接预紧力自然松弛 行为研究较少。本文针对复合材料叠层连接结构, 对扭矩拧紧工艺过程中高锁螺栓预紧力与扭矩关系 进行理论推导和试验拟合,并分析螺栓预紧力形成 一致性的影响因素,最后,探究拧紧速度、润滑条件、 拧紧步数等工况对复合材料叠层结构螺栓预紧力自 然松弛规律的影响。
1 螺栓拧紧试验
1. 1 试验材料
螺栓拧紧试验中紧固件为中国航空工业标准件 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高锁螺母和抗剪型钛合金 螺栓,螺栓的材料、尺寸、螺纹规格和高锁螺母保持 一致,尺寸规格如图1(a)所示,螺栓、螺母表面经过 涂层处理,其材料为Ti6Al4V。被连接件采用T800 碳纤维复合材料板。
在进行螺栓拧紧试验过程中,考虑到拧紧试验 的试验量较大,对试验材料要求较多,复合材料板设 计尺寸规格如图1(b)所示,CFRP层合板上带有 ϕ6. 0 mm的初孔,为了满足螺栓连接复合材料叠层 板工艺要求,需要保证复合材料叠层板制孔的同轴 度,采用压板、夹具压紧复合材料叠层结构进行制 孔。该复合材料板是由18层厚度为0.14 mm、两层 厚度为0.22 mm的单向预浸料对称铺层形成的层合 板,铺层顺序为[45°/45°/0°/-45°/0°/90°/45°/0°/-45°/ 0°]s 。纤维体积分数为50.5%,复合材料板采用热压罐在高温、高压环境中固化而成。
1. 2 试验设备
螺栓拧紧试验使用的设备为自研平台,由电动 拧紧设备、超声测量预紧力系统、可调节工装组成, 如图2所示,通过将复合材料叠层构件放置于固定夹 板内侧且处于电动拧紧机的下方,即可进行拧紧实 验,达到了方便螺栓对准电动拧紧机、提高拧紧效 率、防止错位的效果。
试验平台拧紧设备采用丹尼克尔智能拧紧工 具,该设备通过硬件和软件结合可以设定不同拧紧 策略,实现螺栓拧紧全过程的扭矩精确控制,扭矩精 度可达7.5%,并且实时反馈拧紧过程数据,分为两 个部分:拧紧工具和控制系统,如图3所示。
相较于其他预紧力测量方法,超声波测量螺栓 预紧力只需要在螺栓头部通过化学方式集成压电材 料或者贴陶瓷垫片,不需要改变螺栓结构,实现对服 役螺栓的无损检测,尽可能保持高锁螺栓与实际工 况一致。
超声测量螺栓预紧力设备采用北京爱法斯特提 供的iFast-Expert螺栓预紧力测量系统,如图4所示, 该系统通过超声波测量预紧力技术,测量系统发射和接受超声波脉冲信号的时声差,通过理论计算得 到螺栓预紧力大小。
2 螺栓扭矩拧紧工艺研究
螺栓在实际工程应用过程中,拧紧步骤是控制 螺栓预紧力一致性的重要工艺。常用的拧紧工艺包 括扭矩法、扭矩-转角法、屈服点法。高锁螺栓由于 自身结构特点通常采用扭矩法进行拧紧,本文针对 高锁螺栓的扭矩拧紧工艺进行探究。
高锁螺母与普通外六角螺母结构不同,高锁螺 母是由圆螺母和六角头两部分组成,中间有一个断 槽结构,断槽结构在拧紧力矩达到一定扭矩之后会 被拧断,起到定力矩作用,圆螺母收口部位螺纹直径 稍微小于螺栓螺纹,用于锁紧螺栓。高锁螺母拧紧 过程中用来控制预紧力的关键参数与普通螺母也不 一样。普通六角螺栓产生的预紧力的大小受拧紧力 矩、螺纹间摩擦力矩、端面摩擦力矩综合影响。高锁 螺栓螺母在拧紧过程中预紧力大小受锁紧力矩、拧 断力矩、螺纹间摩擦力矩、端面摩擦力矩等因素的综 合影响,拧紧过程如图5所示,拧紧工具上六角扳手 插入高锁螺栓外端内六角槽内进行止动,同时内六 角套筒卡在高锁螺母六角头,拧紧螺母,当拧紧力矩达到高锁螺母设计拧断力矩时,断槽结构被拧断,高 锁螺母完成安装。其中,拧断力矩是指在高锁螺母 拧紧过程中,将高锁螺母外六角部分从断颈槽处拧 断时,拧紧工具所施加的力矩。锁紧力矩指的是高 锁螺栓在没有产生轴向力时由螺母的收口螺纹部分 与螺栓挤压摩擦产生的摩擦力矩[12]。
普通螺栓拧紧预紧力与拧紧力矩有一套成熟理 论公式,普通六角螺母在进行拧紧过程中的拧紧力 矩T用来克服螺栓螺母端面与被连接件接触面之间 的摩擦力矩T1 和螺母与螺栓之间的螺纹面摩擦力矩 T2 ,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6]:
式中,D为螺母外径,F0 为螺栓预紧力,d为螺母端面 螺纹孔直径,d0 为螺纹中径,μ为螺母端面和被连接 件之间的摩擦因数,φ为螺纹升角,ϕ为当量摩擦角。
综合公式可得,普通外六角螺栓预紧力和扭矩 之间的关系为:
式中,K为拧紧力矩系数。
高锁螺母结构与普通外六角螺母结构不同,普 通螺栓连接理论公式不适用于高锁螺栓,但是可以 作为高锁螺栓连接理论公式参考。其中,高锁螺栓 的拧断力矩可以近似看成普通螺栓预紧力和扭矩关 联关系中的拧紧力矩,高锁螺栓在拧紧过程中,螺母 的螺纹收口处与螺栓螺纹挤压会发生变形,产生普 通螺母中没有的锁紧力矩,不会对整体螺栓连接结 构造成影响。扭矩系数不会因为收口部位而发生改 变,锁紧力矩是线性叠加到拧紧力矩上的[13]。故拧 断力矩T、锁紧力矩T3 以及预紧力满足如下关系。
高锁螺母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拧紧过程中螺 纹受力区别于普通螺栓,预紧力的形成规律也与普 通螺栓有一定区别,因此在探究拧紧工况对预紧力影响规律试验之前,需要通过螺栓拧紧试验确定式 (5)中的锁紧力矩、拧断力矩等参数,方便接下来进 一步确定螺栓扭矩-预紧力关系,拧紧试验以扭矩拧 紧工艺为研究对象,以11 N·m为目标扭矩,拧紧速 度为120 r/min,无润滑的工艺条件下,对M6螺栓进 行拧紧,并记录每次拧紧过程的扭矩曲线,以获得高 锁螺栓的拧断力矩和锁紧力矩,为减小试验不确定 性,提高试验准确性,采用三个螺栓重复上述试验。
试验均在搭建的螺栓拧紧-预紧力测量平台进 行,螺栓端部为六角头螺栓,在拧紧过程中可以采用 棘轮扳手进行止动。
扭矩-时间曲线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高锁螺母 拧紧过程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0 s开始螺母开始转 动,螺纹之间发生接触,扭矩迅速增大,达到锁紧力 矩并保持稳定;第二阶段,2.4 s时,螺母端面开始接 触到被连接件上表面,螺母和被连接件接触面开始 产生摩擦力,扭矩迅速增大直至达到高锁螺母设计 的拧断力矩,然后六角头螺母拧断,扭矩迅速下降至 零。0~2. 4 s为第一阶段,该阶段实际扭矩/目标扭矩 维持在1.3%左右,实际扭矩为1.43 N·m,该扭矩是 螺栓不产生预紧力之前,用来克服螺母的收口螺纹 部分与高锁螺栓挤压摩擦产生的摩擦力矩为锁紧力 矩,即锁紧扭矩为1.43 N·m。2.4 s实际扭矩迅速增 大,实际扭矩/目标扭矩达到95%,实际扭矩为10.45 N·m,该扭矩为高锁螺母外六角部分从断颈槽处拧 断时的力矩为拧断力矩,即拧断力矩为10.45 N·m。
将试验所测得的锁紧力矩代入公式(5),则扭 矩、锁紧力矩及预紧力满足如下关系。
由公式(5)可知,螺栓预紧力-扭矩是线性关系, 为了获得扭矩拧紧工艺的扭矩-预紧力曲线,进一步 进行螺栓扭矩拧紧工艺试验,以确定拧紧系数K,M6 钛合金高锁螺栓,试验过程中拧紧工艺条件为:拧紧 速度为120 r/min;以4.45,6. 45,8. 45,10. 45 N·m为目标扭矩;试验重复3次。
对试验结果数据进行拟合,可得到拧紧力矩-预 紧力曲线如图7所示,符合线性关系,经过计算可得 此工艺条件下K=0.138,拧紧力矩-预紧力曲线为。
3 螺栓预紧力一致性及自然松弛试验
工程实际中,对于一些重要结构的关键连接部 位对于螺栓预紧力的一致性具有很高要求,螺栓连 接复合材料叠层结构拧紧过程中的拧紧速度、润滑 条件、拧紧步数都会显著影响扭矩系数,从而影响螺 栓预紧力的一致性,这些因素统称为拧紧工况。考 虑到复合材料由于厚度方向树脂基体会产生蠕变和 应力松弛,会导致复合材料叠层结构螺栓拧紧后出 现短期预紧力衰减现象,这种短期预紧力衰减现象 统一采用自然松弛描述。同时拧紧过程中螺纹受力 状态、螺栓材料等都会影响螺栓预紧力自然松弛。
研究拧紧速度、润滑条件、拧紧步数等因素对螺 栓预紧力一致性及预紧力短期松弛规律的影响,其 中拧紧速度包括80、120、160、200 r/min,润滑条件包 括油润滑、脂润滑、无润滑,拧紧步数包括一步拧紧、 两步拧紧、三步拧紧。
试验条件以及工艺参数如1所 示,按照表1不同拧紧工艺对螺栓进行拧紧,然后检 测螺栓48 h之内的预紧力变化趋势,并记录数据。 试验1#、2#、3#、4#主要用于探究拧紧速度对螺栓 预紧力影响;试验2#、5#、6#主要用于探究润滑条件对 螺栓预紧力影响;试验2#、7#、8#主要用于探究拧紧步 数对螺栓预紧力影响。
通过设计多步拧紧试验,探究拧紧步数对螺栓 预紧力影响:一步拧紧,直接拧到目标扭矩的100%; 两步拧紧,第一步先拧到目标扭矩的50%,第二步再 拧到目标扭矩的100%;三步拧紧,第一步先拧到目 标扭矩的35%,第二步拧到目标扭矩的70%,第三步 拧到目标扭矩的100%。
4 结果与讨论
4. 1 拧紧工况对预紧力一致性产生的影响
4. 1. 1 拧紧速度的影响
将试验1#、2#、3#、4#结果绘制曲线,如图8所示。
可以看出,80、120、160、200 r/min拧紧速度下螺栓 平均预紧力分别为10.647、10.805、11.082、11.376 kN, 可以明显得知随着拧紧速度的增大螺栓预紧力也是增 加的,值得注意的是80、200 r/min拧紧速度下预紧力相 差729 N,四种拧紧速度水平预紧力标准差分别为61.9、 91. 8、133. 4、164. 0 N,以80 r/min拧紧速度拧紧螺栓, 获得的预紧力一致性更好且预紧力较小,虽然以160、 200 r/min拧紧速度拧紧时形成的预紧力较大,但是预紧力波动较大,一致性变差。
综合看120 r/min拧紧速度可以获得较大的预紧 力,同时一致性也较好,是相对较好的一种选择。从 图8(b)可以看出,扭矩系数随拧紧速度增大减小,与 公式(7)中预紧力-扭矩系数关系吻合。导致这一结 果的原因是拧紧速度影响螺纹啮合面的摩擦因数, 螺栓拧紧过程中螺纹接触面相对滑移,随着拧紧速 度的增加产生摩擦磨损引起摩擦因数变化,除此之 外拧紧速度还会影响螺纹接触面的温度[14],会使接 触面生成氧化膜进一步影响摩擦因数,从而影响预 紧力。
4. 1. 2 润滑条件的影响
将试验2#、5#、6#结果数据绘制曲线,如图9 所示。
可以看出,三组不同润滑条件的高锁螺母拧断 时螺栓预紧力大小,脂润滑、油润滑、无润滑对应平 均预紧力分别为11.430、11.222、10.805 kN,可以得 知相较于无润滑条件的螺栓,施加润滑的螺栓预紧 力显著增加,螺栓拧紧过程中,螺纹之间会发生严重 挤压和摩擦,会使螺纹表面的镀层脱落,螺纹表面粗 糙度增加,使得摩擦因数显著增加,根据上述螺栓预 紧力产生原理,螺纹间摩擦力增加会使扭矩克服摩擦力矩做功增加,而转化为预紧力的部分扭矩变小, 从而预紧力减小。
高锁螺母的拧断力矩是固定的,当施加润滑改 变螺纹表面接触状态时,显著减小螺纹之间摩擦因 数,使拧紧过程中拧紧扭矩克服摩擦力矩做功减少, 而转化为预紧力的部分扭矩增加,从而预紧力变 大[15]。其中,脂润滑效果更好,可以获得更大的预紧 力,对应的扭矩系数最小,油润滑的螺栓产生的预紧 力最小,如图9(b)所示。脂润滑、无润滑对应的平均 预紧力差值为625 N,脂润滑、油润滑、无润滑三种润 滑条件下预紧力标准差分别为133.6、118.5、91.8 N,无润滑条件下获得预紧力一致性更好。无润滑与 油润滑对应预紧力相差417 N,可以看出润滑条件对 预紧力影响较大,原因是润滑状态直接改变螺纹接 触面的摩擦因数。
4. 1. 3 拧紧步数的影响
将试验2#、7#、8#结果绘制曲线,如图10所示。
可以看出,一步拧紧、两步拧紧、三步拧紧三种 拧紧条件下高锁螺母拧断时螺栓预紧力大小,分别 对应平均预紧力为10.805、10.669、10.777 kN,三种 拧紧步数对应平均预紧力差值最大相差136 N,由此 可得知拧紧步数对预紧力大小的影响没有拧紧速 度、润滑条件的显著,但是一步拧紧、两步拧紧、三步拧紧对应的预紧力标准差分别为91.8、59.2、76.0 N,分步拧紧相较于一步拧紧法获得的预紧力一致性 较好。分布拧紧通过影响螺纹接合面的粗糙度和摩 擦因数,从而改变扭矩系数,提高扭矩系数稳定性, 实际工程领域对预紧力要求较高的场合通常会采用 分步拧紧的方式。
4. 2 拧紧工况对预紧力自然松弛的影响
在航空领域,某些结构重要连接部位螺栓不仅 严格控制拧紧工艺,而且会对拧紧后48 h的残余预 紧力进行再次测量,防止预紧力衰减幅度过大对复 合材料构件力学性能产生较大影响,如果预紧力发 生较大衰减会对其进行二次拧紧。
不同拧紧工况对螺栓预紧力自然松弛影响如图 11所示。可以看出,整个自然松弛过程主要可以分 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螺栓预紧力快速松弛,松弛量较大,这一过程主要在拧紧后的12 h内完成,这主 要是螺栓拧紧后螺栓非均匀受力使微观组织产生滑 移、位错,导致局部区域弹性变形转变为塑性变形, 进而螺栓内部弹性应变量随时间减少,预紧力发生 衰减[16],同时在这个阶段,复合材料处于快速蠕变阶 段;第二阶段,螺栓预紧力几乎保持稳定,缓慢松弛, 此时复合材料叠层结构预紧力基本达到稳定,复合 材料处于稳态蠕变阶段。
整体来看,拧紧速度、拧紧步数对螺栓自然松弛 并没有明显规律,不同拧紧速度、拧紧步数的工况条 件下螺栓预紧力松弛量保持在4%~6%,而润滑后的 螺栓预紧力松弛量相对较大,能够达到7%~8%,这可 能是因为润滑后螺纹、螺母之间更容易产生滑移。 值得注意是,无论何种工艺条件下48 h内的预紧力 松弛量是由第一阶段松弛导致,第二阶段预紧力基 本保持稳定不变。
5 结论
(1)高锁螺母与普通外六角螺母结构不同,通过 试验确定使用高锁螺栓锁紧力矩为1.43 N·m、拧断 力矩为10.45 N·m,并且拟合出拧紧扭矩-预紧力 曲线。 (2)拧紧工况对螺栓预紧力一致性的影响试验 表明:拧紧速度和润滑条件对螺栓预紧力一致性的 影响较大。其中,随着拧紧速度的增加螺栓预紧力 一致性变差,试验表明120 r/min的拧紧速度可以获 得更大的预紧力,同时一致性也较好;润滑虽然可以 获得更大的预紧力,但是预紧力一致性较差,无润滑 条件下获得预紧力一致性更好;相比于一步拧紧和 三步拧紧,两步拧紧的螺栓预紧力一致性更好。
(3)拧紧工况对螺栓预紧力自然松弛的影响试 验表明,螺栓拧紧后48 h内预紧力自然松弛过程主 要分为两个阶段:螺栓预紧力快速松弛,螺栓预紧力 保持稳定;拧紧速度、拧紧步数对螺栓自然松弛的影 响并没有明显规律,而润滑后的螺栓预紧力松弛量 相对较大,松弛量将近达到7%~8%。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公开网络,仅供学习交流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
持续更新:典型电池包案例分析(奥迪etron、捷豹I-pace、大众MEB、MODEL3、通用BOLT等):
为什么选择这套课程:
大家好,我是LEVIN老师,近10年专注新能源动力电池包PACK系统设计、电池包热管理设计及CFD仿真。
该课程是全网唯一系统层级的PACK设计教程,从零部件开发到结构设计校核一系列课程,重点关注零部件设计、热管理零部件开发、电气零部件选型等,让你从一个小白从零开始入门学习新能源电池包设计。
2025回馈新老新能源人,(新能源电池包技术)公众号特惠,为方便大家提升,限量50份半价出售全套《新能源电池包PACK设计入门到进阶30讲+免费能分享篇》、《Fluent新能源电池包PACK热管理仿真入门到进阶28讲+番外篇》视频课程,并送持续答疑!了解更多课程,加微信号详询:LEVIN_simu
说明:第5部分为免费分享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收集和整理,不作为商业用途。
解决动力电池包MAP等效4C充电、热失控热抑制、恒功率AC/PTC滞环控制电路SOC模型设置教程;是目前市场上唯壹一套从PACK模型的简化到热模型建立和后处理评价标准的系统讲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了解更多《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设计》、《starccm+电池包热仿真课程》、《储能系统热管理设计与仿真课程》,
关注公众号:新能源电池包技术
或加右方微信号:LEVIN_simu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